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張志龍的《文學覺醒——一生必讀80本經典文學》
2025/06/18 05:32
瀏覽217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張志龍的《文學覺醒——一生必讀80本經典文學》

本書主談的作品包含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自傳》;赫曼赫塞:《鄉愁》、《彷徨少年時》、《知識與愛情》;以及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

而終卷則是列舉了世界文學的經典作品清單,相信許多讀友應該會有興趣(儘管普魯斯特未在此清單中),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文學覺醒——一生必讀80本經典文學
作者:張志龍
出版社:布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9

作者以其豐厚的人文素養,列出從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到近代法語、德語、俄語、英語的推薦經典文學作品推薦,為21世紀讀者提供一個清晰而永恆的文學閱讀指南。

Excerpt
〈終卷:開啟世界文學的壯旅〉

經典(Classics)一詞來自拉丁文Classicus,意指「最高階層的貴族」。西元二世紀後,它被用來形容最高等級的作家。十四世紀時,佩托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在閱讀古代的文學和哲學作品後,赫然發現古希臘羅馬文明的輝煌成就——無論在文學、史詩、繪畫、雕刻、建築,文明生活「都不是他所處的時代所能比擬的。原來漫長的中世紀並不是古典時期的延續,而是他名之為「黑暗時代」的令人沮喪。緣此,他主張全面恢復古代經典的研究。此後的五、六百年,以閱讀經典為基礎的人文主義,成為歐洲菁英教育的基石。

延續佩脫拉克的概念,容我為文學經典下個定義:在文學史上,各個文學類型中最高水準,具有時代創新意義,影響力深遠,時至今日仍深具價值的作品。

在閱讀的道路上,多數人傾向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書,這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容我作個比喻:有人喜歡費茲傑羅、馬奎斯和米蘭昆德拉,但是對於索福克里斯、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作品一無所悉,這就好比有人喜歡寶加、梵谷和畢卡索,但是問起米開朗基羅、林布蘭、葛雷柯的作品卻不明所以,這是否給人極大的突兀感?如果沒有綜觀式的掌握藝術發展脈絡,單憑片段擷取式的接觸,是無法充分明瞭任一時期的經典作品。同樣的,文學發展有其傳承、對話和創新的脈絡,如果讀者能夠熟悉經典作品的背景、醞釀和發展,就更能掌握作品的本質。

那麼,究竟哪些作品可以列入經典的範疇?歌德認為,詩(文學)是人類的共有資產,對許許多多的人展現價值。因此他傾向在異國審視自己,民族文學已經不太具有意義,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到來。他的觀點預示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的概念。

因此,作為文學的愛好者,我會這麼界定世界文學經典:

「在母國以外受到廣泛閱讀,範圍涵蓋各個時期的經典,為所有讀者所寫,訴說人們普遍心靈和永恆價值的文學作品。」

美國文學批評家史奈德(Denton J. Snider1841-1925)曾經提出一個看法:如果文學作品反映作家的人格特質,那麼人類文明高峰的代表作家分別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這名單雖然不會令所有人滿意,但確實是一個言簡意賅的清晰指標。我藉此作為起點,列舉世界文學經典的書單。唯個人的閱讀範圍有限,無意也不可能提供一份完整的清單,在此謹就歷經百年以上考驗——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初期——至今仍雋永彌新的世界文學,供讀者參考。


〔古典時代〕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奥德賽》

索福克里斯(Sophocles):
《艾阿斯》(Ajax
《安蒂岡妮》(Antigone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

尤里匹底斯(Euripides):
《米蒂雅》(Medea
《特洛伊女兒》(Trojan Women

埃斯庫羅斯(Aeschylus):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Bound
《奧瑞斯泰亞》(Oresteia

柏拉圖:
《理想國》(被稱為「哲學大全」)
《費德羅篇》(論美,論愛)
《會飲篇》(論愛與修養)

維吉爾:
《埃尼亞斯紀》(Aeneas

〔中世紀〕

英國故事(Matter of Britain),以《亞瑟王傳奇:永恆之王》為代表。
法國故事(Matter of France),敘述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的代表作品《羅蘭之歌》。
羅馬故事(Matter of Rome),接續《埃尼亞斯紀》,敘述有關羅馬帝國的故事。

經過漫長的時間,在十四世紀之初誕生了一部西方文學最高意義的作品——但丁《神曲》。


〔文藝復興時期〕

莎士比亞的單元戲劇作品字數不多,每一部都有其獨到之處。
《哈姆雷特》(Hamlet
《奥塞羅》(Othello
《李爾王》(King Lear
《馬克白》(Macbeth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十二夜》(Twelfth Night
《暴風雨》(The Tempest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隨筆集》(Essays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1547-1616):《唐吉軻德》(Don Quixote
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失樂園》(Paradise Lost


〔近代〕

歌德的《浮士德》

[
法語文學]

斯湯達爾:《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
雨果:《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波特萊爾:《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現代生活畫家》(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左拉:《酒店》(LAssommoir)、《娜娜》(Nana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資質聰穎,生性不受拘束,是位高歌騎士精神的落魄貴公子。他主張在理性時代下,需要背離社會的集體意識與價值,以不同的角度來洞悉世界。而「惡」,是表現在對生命的一種厭倦、寂寥,完全不期待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也就是經由自我的否定進而進行一場自殘的、危險的、頹廢的、從未經歷的冒險,從而認識完整的自己。因為波特萊爾,世界才開始認識法國的詩。
他是象徵派詩歌之先驅,散文詩的鼻祖,也是臺灣現代詩的源頭。此外,波特萊爾直陳古典主義的永恆美已經成為過去,主張藝術的現代性(Modernity)時代已經到來,而「現代性就是過渡、稍縱即逝、偶發;其中一半是藝術表現,另一半是永恆與不變。」這個概念啟發了現代繪畫的誕生,從馬奈、竇加、印象派到後印象派,無不受到他的影響。

[
俄語文學]

普希金:《葉甫蓋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別爾金小說集》(A. S. Pushkin: Tales and Novels)、《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
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復活》(Resurrection
契訶夫:《海鷗》(The Seagull)、《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三姊妹》(Three Sisters)和短篇小說。

[
英語文學]

英國文學

· 奥斯汀:《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狄更斯:《孤雛淚》(Oliver Twist)、《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T·S·
艾略特:《荒原》(The Waste Land)、《四重奏四首》(Four Quartets
喬伊斯:《都柏林人》(Dubliners)、《青年藝術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尤利西斯》(Ulysses

美國文學

梅爾維爾:《白鯨記》(The Whale
福克納:《聲音與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
費茲傑羅:《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海明威:《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世界文學的群山壯闊,我所列出的僅是舉目所見的雲海群峰,然而,若能藉此一窺其浩瀚,自然升起不凡的格局與視野。之後,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偏好的作品,優遊閱讀。相信您會發現,世界寶藏何其豐富,我們又何其有幸與古今偉大的靈魂對話,透視生命美好的價值,過個饒富意義的一生。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