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人生拼圖:李魁賢回憶錄》(之二)
2025/04/15 05:24
瀏覽142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人生拼圖:李魁賢回憶錄》(之二)
書名:人生拼圖:李魁賢回憶錄
作者:李魁賢
出版社: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2013/11
【Excerpt】
〈里爾克在台灣〉
這個題目原先是我收集有關里爾克的中文譯作整理出來的一份資料,發表在《書評書目》第75期(1979.07.01),1990年10月參加北京第四屆德語文學討論會時經過補充,作為我的報告,會後刊於《笠》第163期(1991.06.15),但未收入我的文集內,如今再把以後增加資料列入。惟因年齒徒增,閱讀日疏,已無志於此類瑣碎收集工作,偶有發現,也未立即建檔,故新補有限,疏漏必多,惟常遇到里爾克同好,對資料珍惜者頗不乏人,明知不全,仍願以所知留下史料,以供索驥。
台灣在終戰前,文人、醫師等知識份子心儀里爾克者頗不乏人迄今仍孜孜不倦耽讀里爾克的人,也常幸會或耳聞。但這些人物都是隨興與里爾克作直接心靈溝通,充其量不過是遇到同好時,互相交換意見而已。戰後,公開撰文介紹或翻譯里爾克作品,當以劉慶瑞教授為嚆矢,1948年他在新生報副刊《橋》發表一篇〈里爾克隨想〉,分析里爾克對愛、神、詩及詩人的觀念。
比較積極的當推方思,1952年開始為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翻譯里爾克的詩〈女巫〉和〈秋〉,接著又發表〈略讀里爾克〉,以及里爾克詩選〈卡羅塞橋〉、〈孤獨者〉和〈佛陀〉共三首,似乎不太引起讀者注意。1955年在《現代詩》發表〈時間之書:里爾克詩五首〉並附後記,給予里爾克很高評價。方思再接再厲於翌年出版《時間之書》節譯本,為里爾克在台灣的中譯本首開記錄。《時間之書》雖以限印本方式發售,但對詩壇發生重大影響,里爾克對內在生命本質探求的精神和表現手法,開啟某些詩人的訣竅。此後,方思仍不遺餘力陸續譯介里爾克作品,即使在他移居美國後仍有譯作寄回台灣發表,到1961年就沒再見後續發展。
就在方思努力引介里爾克時,獲得葉泥的呼應。葉泥先是從日文翻譯片山敏彥、富士川英郎等人對里爾克的評介,發表於早期《現代詩》,後來逐漸以潛心研究所得執筆為文。葉泥雖然很少翻譯里爾克作品,但他的論文對介紹里爾克的工作發揮很大成效,貢獻不可抹滅,這些論文後來集成《里爾克及其作品》一書出版。
葉泥對里爾克的介紹工作,到1964年就逐漸消極,剛好我從1965年起開始對里爾克發生興趣,並著手翻譯里爾克詩和書簡,因此機緣,葉泥又重新動筆,於1969年開始接續在《幼獅文藝》和青年戰士報《詩隊伍》副刊連載所譯《里爾克·紀德來往書簡》對鑽研里爾克和紀德兩家的葉泥來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富有意義的志業,可惜未竟全功。
我1965年開始翻譯里爾克作品,一方面在《葡萄園》詩刊(第14~20期)連載《致青年詩人書簡》,另方面在《笠》詩刊(第10~18期)連載《里爾克詩選》,這些初期翻譯作品合併成《里爾克詩及書簡》,交給台灣商務印書舘出版。1967年獲得台肥六廠派赴瑞士短期工作機會,得以抽空跑到瑞士南方去瞻仰里爾克晚年故居穆座古堡,並到拉龍小鎮憑弔里爾克墓園。得此出國機會,在瑞士搜購新版《里爾克全集》、書簡選集,及單行本和有關書籍,包括翻譯以及里爾克所愛讀並自承深受其影響的丹麥作家雅柯勃遜著作,可謂滿載而歸。
回國後,鼓起勇氣興致勃勃,接連完成《杜英諾悲歌》,《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和《里爾克傳》,因而於1972年受邀參加瑞士里爾克學會,得以接到學會會誌,專門發表研究里爾克論文及有關新書出版消息和文獻目錄,以及年會活動通訊。對里爾克的研究發展現況,獲得國外最新情報,後來繼續譯完《形象之書》、《新詩集》和《新詩集別卷》,漸感心勞力絀,加上專利業務繁忙,逐漸疏懶。一直到策劃《歐洲經典詩選》,オ又動筆翻譯《時間之書》第一部《僧侶生活之書》前38首,列入其中,這已經是進入21世紀的事。
翻譯是極其勞心勞力的工作,尤其是里爾克富有哲學思惟、深奧不易索解的作品,常令譯者挖空心思、搜索枯腸,到輾轉反側的程度。任何譯者最尷尬的立場是,譯詩好,當然是原作精采絕妙,譯詩平平,則一定被怪罪是翻譯有虧。可是熱心翻譯的人仍所在多有,在台灣從事詩的翻譯不但毫無收益,且常有瀕臨受到責難的危險,我始終抱著如履薄冰心情,也常導致棄筆中輟、心灰意冷。
我把蒐集的資料分成「專著書目」和「篇目索引」兩部分,將成書與成篇分開,已成專著的單篇從略,另稍加備註,以便利查索。
里爾克專著書目
於此所列里爾克在台灣的中文專著書目,是按照初版先後順序,若有再版或增訂版,則在條目下加以說明。
1. 方思譯:《時間之書》
1958年3月25日初版,現代詩社,36開本,51頁,翻譯19首。經查係根據Babette Deutsch英譯本《Poems from The Book of Hours》(1941年,美國紐約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轉譯,因為英譯本也是翻譯同樣那19首。里爾克原書《DasStunden-Buch》分三部,共有138首詩,中譯本僅譯出不到七分之一,故為節譯本。譯者撰寫將近六千字序文,對本書有中肯扼要的提示。附里爾克照片,銅塑半身像圖片,以及手跡。
2. 李魁賢編譯:《里爾克詩及書簡》
1967年2月初版,台灣商務印書舘,40開袖珍本,163頁。列於《人人文庫》第244號,1967年10月再版,1970年5月三版,1975年5月四版,從此絕版(書簡部份後來納入下述第16項的《里爾克書信集》)。本書分二卷,第一卷《詩選》譯詩40首,計《形象之書》15首、《新詩集》15首、《新詩集別卷》10首;第二卷《致青年詩人書簡》,共十封信,附有譯自諾頓夫人(Mrs. M. D. Herter Norton)所寫〈1903~1908年的里爾克〉一文,對里爾克寫這些書簡時的思想和生活背景,有啟示性說明。譯者列有23項譯註,並有簡要譯後記。
3. 李魁賢譯:《杜英諾悲歌》
1969年3月初版,田園出版社,36開本,146頁,為全譯本。附有詳細詮釋,就十首悲歌逐首逐節提示詩的主題,並試圖就詩內容進行連貫性綴聯,對瞭解本書有所幫助。扉頁以畢卡索名畫〈賣藝者之家〉為插圖,最後有譯者後記。1977年1月31日再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168頁;1988年7月15日三版,名流出版社,新25開本,橫排144頁,把詮釋分插在每首悲歌之後,方便就近參照閱讀,另增補解說〈杜英諾悲歌的結構模型〉(Structural Pattern in Rilke’s Duineser Elegien),譯自《現代奥地利文學》季刊第15卷第3/4期合刊本(1982年),原作者是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孟涅(Elaine E. Boney)。
又,本書〈第一悲歌〉和〈第二悲歌〉連同詮釋曾發表於台灣商務印書舘發行的《東方雜誌》復刊第1卷2期和6期(1967.08和1967.12),稍後〈第一悲歌〉至〈第五悲歌〉連載於《笠》詩刊第24~28期(1968.04~1968.12)。
4. 李魁賢譯:《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
1969年3月初版,田園出版社,36開本,117頁,為全譯本。全書分二部,第一部26首,第二部29首,共計55首14行詩,和《杜英諾悲歌》同為里爾克創作生涯上顛峯的非凡傑作。扉頁以高內里亞諾(Cina de Conegliano)的一幅鋼筆畫為插圖,最後有譯者後記。1977年1月31日再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134頁。增加譯者所寫約七千字前言,就第一部第1首和第2首14行詩舉例作詳盡分析,以窺探里爾克詩藝之一斑。
5. 李魁賢譯:《里爾克傳》
1969年3月初版,田園出版社,36開本,208頁。原作者為研究里爾克專家侯篤生(Hans Egon Holthusen, 1913~1997)。
……附錄有里爾克完整著作一覽表,扉頁以里爾克照片為插圖,最後有譯者後記。譯文前三章曾發表於《創世紀》詩刊第28期(1968.05)和第29期(1969.01),因《創世紀》停刊而終止。1977年1月31日再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251頁,譯文及詩有多處修訂,附錄內加中文書目,增加里爾克年譜:2001年10月三版,桂冠圖書公司,25開本,238頁,書前增加六頁里爾克影像,包括其手稿和墓園照片,以及譯者導讀〈詩人的成長〉,對原作者加以介紹。
6. 程紀賢著:《和亞丁談里爾克》
1969年6月初版,遠東圖書公司,36開本,71頁。以書信體談里爾克,包括兩封信,分別發表於《歐洲雜誌》第3期(1966.03)和第5期(1966年秋)。附譯有詩、日記、片斷等。
7. 葉泥著:《里爾克及其作品》
1969年9月初版,大業書店,40開袖珍本,158頁。本書共收10篇論文,計〈詩人里爾克〉、〈展開的世界〉、〈純粹的時間〉、〈永恆的存在〉、〈從里爾克的《時間之書》說起〉、〈里爾克的《旗手》及其他〉、〈里爾克與梵樂希〉、〈淚瓶〉、〈里爾克的《悲歌》〉、〈里爾克與薔薇〉。1977年10月31日再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173頁,增加附錄〈關於里爾克的安魂曲〉和譯詩〈山〉。
8. 程抱一著:《和亞丁談里爾克》
1972年1月初版,純文學出版社,36開本,136頁。此書實際上是第6項遠東版之增訂本,增加長達萬字引言,並增第三封信,所附譯詩也重做安排。本書共分:〈引言〉、〈第一封信〉、〈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和〈附錄〉。第一封信談《給奧菲的商籟》和《杜英諾悲歌》,附譯14行詩10首……,以及悲歌三首(即第1、第8和第9首)。第二封信談《馬爾特手記》和《談塞尚的信》,附1907年10月7日至10月24日寫給妻談塞尚的部分書簡。第三封信談早期及中期詩,附譯詩19首……;還有《給一位年輕詩人的信》中片斷(即第1封信);以及《馬爾特手記》中片斷。附錄里爾克年譜、里爾克主要著作八種、有關里爾克基本參考書10種。正文前有插圖12幅。
9. 方瑜譯:《馬爾泰手記》
1972年3月初版,志文出版社,36開本,254頁。為全譯本,列為「新潮文庫」第73種。扉頁有四幅插圖,文前有李永熾所寫一萬餘字〈里爾克的藝術經驗與馬爾泰手記〉,以及譯序。附錄里爾克年譜、里爾克主要著作25種。
10. 李魁賢譯:《形象之書》
1977年1月31日初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252頁,為全譯本。全書分二部四卷,共計73首詩,附譯後記。譯詩自1965年起零星發表於《笠》、《南北笛》、《詩宗叢書》、《風格》、《盤古》等各種詩刊。
11. 簡大森著:《生命、死亡、永恆——德國詩人李爾客生平著作及思想發展》
1980年9月初版,台灣歐華出版有限公司,36開本,98頁。內容包括〈小引〉、〈生平〉、〈重要著作〉、〈思想發展〉、〈李爾客的成就及精神〉、〈李爾客年表〉、〈李爾客生活畫集〉、〈李爾客名詩選輯〉、〈引註〉、〈參考書籍資料〉,共10節。〈名詩選輯〉一節中選錄原詩九首,未譯成中文。
12. 陳蒼多譯:《上帝的故事》
1987年8月15日初版,名流出版社,新25開本,橫排140頁。為全譯本,包括13篇故事……。附譯有執教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布拉雷(Brigitte L. Bradley)〈故事敘述者對中產階級的立場〉解說長文。另附作者介紹。
13. 李永熾編譯:《美的人生·里爾克篇》
1988年9月初版,純文學出版社,36開本,262頁,1990年1月第二次印刷。選錄里爾克散文,分成15個主題……。廣泛照顧到里爾克對人生各層面的哲學觀點,配合譯者所寫〈里爾克略傳〉。
14. 林鬱主編:《里爾克語錄》
1990年4月初版,智慧大學出版社,新25開本,303頁。此書顯然就是上述第13項同一原著翻譯而成,各章節和內容完全相同,只是漢字行文有別。增加〈前言〉和附錄〈里爾克年譜〉。
15. 李魁賢譯:《里爾克詩集》一套3冊
1994年10月初版一刷,2003年3月初版二刷,桂冠圖書公司,25開本,三冊合計963頁,分別列於「桂冠世界文學名著」
第28、29、30號。《里爾克詩集(I)》收《杜英諾悲歌》和《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即上述第3項和第4項,分別有前言和譯後記,詮釋集中在《杜英諾悲歌》詩後。《里爾克詩集(II)》收《新詩集》和《新詩集別卷》全譯本,前者73首,後者99首,各集前面分別有〈關於里爾克的《新詩集》〉和〈關於里爾克的《新詩集別卷》〉解說。《里爾克詩集(1)》收《形象之書》全譯本,二部四卷,共73首詩,同前述第10條,前面有〈關於里爾克的《形象之書》〉。又,三冊均附錄〈里爾克年表〉。此套《里爾克詩集》共包含里爾克原著五種全譯,係迄今數量最大的里爾克中譯本,合計310首詩。
16. 李魁賢譯:《里爾克書信集》
2001年10月初版,桂冠圖書公司,25開本,221頁,列於「桂冠世界文學名著」第146號。包含三部份:一、《給青年詩人的信》,即前述第2項的書簡部份;二、《家書》,計36封信,從里爾克寄給妻子克拉拉書簡選譯,其中一部份即是克拉拉輯印的《論塞尚書簡》;三、《給露的書簡》,只有兩封抽樣,里爾克與露·安德里亞·莎樂美有大量的書信往來,光是Ernst Pfeiffer編《通信集》(Rainer Maria Rilke Lou Andreas-Salomé Briefwechsel, Insel-Verlag, 1975),收1897~1926書信,就厚達600頁。附錄〈里爾克作品一覽表〉和〈里爾克年表〉。
17. 張索時譯:《里爾克的絕唱》
2002年2月20日初版,爾雅出版社,25開本,249頁。包含《杜伊諾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全譯,以及逐詩〈析解〉。前有譯者序〈里爾克的孤獨與不朽——兼論神祕象徵主義〉長文。
18. 李魁賢譯:《里爾克/馬查多》
2004年12月初版,桂冠圖書公司,40開本,76頁,列於《歐洲經典詩選》第16冊上半。選譯自《時間之書》第一部《僧侶生活之書》前38首,附錄〈里爾克年表〉,導讀《閱讀里爾克》譯自John Pilling著《歐洲詩人50家》(50 Poets in Europe)。
19. 劉文飛譯:《三詩人書》
2007年8月初版,傾向出版社,25開本,296頁。此書係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三詩人書簡》(1999.01,新25開本,234頁)台灣版,惟三位詩人中的帕斯捷爾納克名字改為台灣通行的巴斯特納克,刪除烏蘭汗代序《愛的寄語》,改用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3)〈序言:1926〉,譯者〈中譯本序〉原題是〈心箋·情書·詩簡〉,刪掉兩段話,一段是關於帕斯捷爾納克在自傳《安全保護證》中提到年輕時見過里爾克的印象,另一段是說明這些書信在歐美發表的經過。台灣版有59封信,比中國版多出19封,較為完整。
里爾克關係篇目索引
除上述列舉專著或發表後收入上述專著書目以外,還有許多里爾克中譯作品,或有關里爾克的文章,散見於各報刊雜誌或書籍。茲以譯/作者索引方式整理如下。為方便檢索起見,按姓名筆劃順序臚列,各人發表篇目,則依資料出版時間順序為準。
也斯:文〈作家的友誼——里爾克與梵樂希〉,聯合副刊,1968.02.09
卞之琳:譯詩〈軍旗手的愛與死〉,收入《雨窗集》,華源出版社,1968.09出版,譯者名字被擅改為「之誠」。
方思:1. 譯詩〈女巫〉和〈秋〉,《新詩周刊》第56期,1952.12.01(註:《新詩周刊》為設在自立晚報之詩刊)
……
上列有幾條是香港的資料,因為當時那些書報雜誌在台灣發行。從所列書目和篇目可見,台灣對里爾克的介紹有限,絕大部份停留在翻譯階段,且未完整,更談不上研究,與先進國家相較,遠遠瞠乎其後矣!
書名:人生拼圖:李魁賢回憶錄
作者:李魁賢
出版社: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2013/11
【Excerpt】
〈里爾克在台灣〉
這個題目原先是我收集有關里爾克的中文譯作整理出來的一份資料,發表在《書評書目》第75期(1979.07.01),1990年10月參加北京第四屆德語文學討論會時經過補充,作為我的報告,會後刊於《笠》第163期(1991.06.15),但未收入我的文集內,如今再把以後增加資料列入。惟因年齒徒增,閱讀日疏,已無志於此類瑣碎收集工作,偶有發現,也未立即建檔,故新補有限,疏漏必多,惟常遇到里爾克同好,對資料珍惜者頗不乏人,明知不全,仍願以所知留下史料,以供索驥。
台灣在終戰前,文人、醫師等知識份子心儀里爾克者頗不乏人迄今仍孜孜不倦耽讀里爾克的人,也常幸會或耳聞。但這些人物都是隨興與里爾克作直接心靈溝通,充其量不過是遇到同好時,互相交換意見而已。戰後,公開撰文介紹或翻譯里爾克作品,當以劉慶瑞教授為嚆矢,1948年他在新生報副刊《橋》發表一篇〈里爾克隨想〉,分析里爾克對愛、神、詩及詩人的觀念。
比較積極的當推方思,1952年開始為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翻譯里爾克的詩〈女巫〉和〈秋〉,接著又發表〈略讀里爾克〉,以及里爾克詩選〈卡羅塞橋〉、〈孤獨者〉和〈佛陀〉共三首,似乎不太引起讀者注意。1955年在《現代詩》發表〈時間之書:里爾克詩五首〉並附後記,給予里爾克很高評價。方思再接再厲於翌年出版《時間之書》節譯本,為里爾克在台灣的中譯本首開記錄。《時間之書》雖以限印本方式發售,但對詩壇發生重大影響,里爾克對內在生命本質探求的精神和表現手法,開啟某些詩人的訣竅。此後,方思仍不遺餘力陸續譯介里爾克作品,即使在他移居美國後仍有譯作寄回台灣發表,到1961年就沒再見後續發展。
就在方思努力引介里爾克時,獲得葉泥的呼應。葉泥先是從日文翻譯片山敏彥、富士川英郎等人對里爾克的評介,發表於早期《現代詩》,後來逐漸以潛心研究所得執筆為文。葉泥雖然很少翻譯里爾克作品,但他的論文對介紹里爾克的工作發揮很大成效,貢獻不可抹滅,這些論文後來集成《里爾克及其作品》一書出版。
葉泥對里爾克的介紹工作,到1964年就逐漸消極,剛好我從1965年起開始對里爾克發生興趣,並著手翻譯里爾克詩和書簡,因此機緣,葉泥又重新動筆,於1969年開始接續在《幼獅文藝》和青年戰士報《詩隊伍》副刊連載所譯《里爾克·紀德來往書簡》對鑽研里爾克和紀德兩家的葉泥來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富有意義的志業,可惜未竟全功。
我1965年開始翻譯里爾克作品,一方面在《葡萄園》詩刊(第14~20期)連載《致青年詩人書簡》,另方面在《笠》詩刊(第10~18期)連載《里爾克詩選》,這些初期翻譯作品合併成《里爾克詩及書簡》,交給台灣商務印書舘出版。1967年獲得台肥六廠派赴瑞士短期工作機會,得以抽空跑到瑞士南方去瞻仰里爾克晚年故居穆座古堡,並到拉龍小鎮憑弔里爾克墓園。得此出國機會,在瑞士搜購新版《里爾克全集》、書簡選集,及單行本和有關書籍,包括翻譯以及里爾克所愛讀並自承深受其影響的丹麥作家雅柯勃遜著作,可謂滿載而歸。
回國後,鼓起勇氣興致勃勃,接連完成《杜英諾悲歌》,《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和《里爾克傳》,因而於1972年受邀參加瑞士里爾克學會,得以接到學會會誌,專門發表研究里爾克論文及有關新書出版消息和文獻目錄,以及年會活動通訊。對里爾克的研究發展現況,獲得國外最新情報,後來繼續譯完《形象之書》、《新詩集》和《新詩集別卷》,漸感心勞力絀,加上專利業務繁忙,逐漸疏懶。一直到策劃《歐洲經典詩選》,オ又動筆翻譯《時間之書》第一部《僧侶生活之書》前38首,列入其中,這已經是進入21世紀的事。
翻譯是極其勞心勞力的工作,尤其是里爾克富有哲學思惟、深奧不易索解的作品,常令譯者挖空心思、搜索枯腸,到輾轉反側的程度。任何譯者最尷尬的立場是,譯詩好,當然是原作精采絕妙,譯詩平平,則一定被怪罪是翻譯有虧。可是熱心翻譯的人仍所在多有,在台灣從事詩的翻譯不但毫無收益,且常有瀕臨受到責難的危險,我始終抱著如履薄冰心情,也常導致棄筆中輟、心灰意冷。
我把蒐集的資料分成「專著書目」和「篇目索引」兩部分,將成書與成篇分開,已成專著的單篇從略,另稍加備註,以便利查索。
里爾克專著書目
於此所列里爾克在台灣的中文專著書目,是按照初版先後順序,若有再版或增訂版,則在條目下加以說明。
1. 方思譯:《時間之書》
1958年3月25日初版,現代詩社,36開本,51頁,翻譯19首。經查係根據Babette Deutsch英譯本《Poems from The Book of Hours》(1941年,美國紐約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轉譯,因為英譯本也是翻譯同樣那19首。里爾克原書《DasStunden-Buch》分三部,共有138首詩,中譯本僅譯出不到七分之一,故為節譯本。譯者撰寫將近六千字序文,對本書有中肯扼要的提示。附里爾克照片,銅塑半身像圖片,以及手跡。
2. 李魁賢編譯:《里爾克詩及書簡》
1967年2月初版,台灣商務印書舘,40開袖珍本,163頁。列於《人人文庫》第244號,1967年10月再版,1970年5月三版,1975年5月四版,從此絕版(書簡部份後來納入下述第16項的《里爾克書信集》)。本書分二卷,第一卷《詩選》譯詩40首,計《形象之書》15首、《新詩集》15首、《新詩集別卷》10首;第二卷《致青年詩人書簡》,共十封信,附有譯自諾頓夫人(Mrs. M. D. Herter Norton)所寫〈1903~1908年的里爾克〉一文,對里爾克寫這些書簡時的思想和生活背景,有啟示性說明。譯者列有23項譯註,並有簡要譯後記。
3. 李魁賢譯:《杜英諾悲歌》
1969年3月初版,田園出版社,36開本,146頁,為全譯本。附有詳細詮釋,就十首悲歌逐首逐節提示詩的主題,並試圖就詩內容進行連貫性綴聯,對瞭解本書有所幫助。扉頁以畢卡索名畫〈賣藝者之家〉為插圖,最後有譯者後記。1977年1月31日再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168頁;1988年7月15日三版,名流出版社,新25開本,橫排144頁,把詮釋分插在每首悲歌之後,方便就近參照閱讀,另增補解說〈杜英諾悲歌的結構模型〉(Structural Pattern in Rilke’s Duineser Elegien),譯自《現代奥地利文學》季刊第15卷第3/4期合刊本(1982年),原作者是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孟涅(Elaine E. Boney)。
又,本書〈第一悲歌〉和〈第二悲歌〉連同詮釋曾發表於台灣商務印書舘發行的《東方雜誌》復刊第1卷2期和6期(1967.08和1967.12),稍後〈第一悲歌〉至〈第五悲歌〉連載於《笠》詩刊第24~28期(1968.04~1968.12)。
4. 李魁賢譯:《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
1969年3月初版,田園出版社,36開本,117頁,為全譯本。全書分二部,第一部26首,第二部29首,共計55首14行詩,和《杜英諾悲歌》同為里爾克創作生涯上顛峯的非凡傑作。扉頁以高內里亞諾(Cina de Conegliano)的一幅鋼筆畫為插圖,最後有譯者後記。1977年1月31日再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134頁。增加譯者所寫約七千字前言,就第一部第1首和第2首14行詩舉例作詳盡分析,以窺探里爾克詩藝之一斑。
5. 李魁賢譯:《里爾克傳》
1969年3月初版,田園出版社,36開本,208頁。原作者為研究里爾克專家侯篤生(Hans Egon Holthusen, 1913~1997)。
……附錄有里爾克完整著作一覽表,扉頁以里爾克照片為插圖,最後有譯者後記。譯文前三章曾發表於《創世紀》詩刊第28期(1968.05)和第29期(1969.01),因《創世紀》停刊而終止。1977年1月31日再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251頁,譯文及詩有多處修訂,附錄內加中文書目,增加里爾克年譜:2001年10月三版,桂冠圖書公司,25開本,238頁,書前增加六頁里爾克影像,包括其手稿和墓園照片,以及譯者導讀〈詩人的成長〉,對原作者加以介紹。
6. 程紀賢著:《和亞丁談里爾克》
1969年6月初版,遠東圖書公司,36開本,71頁。以書信體談里爾克,包括兩封信,分別發表於《歐洲雜誌》第3期(1966.03)和第5期(1966年秋)。附譯有詩、日記、片斷等。
7. 葉泥著:《里爾克及其作品》
1969年9月初版,大業書店,40開袖珍本,158頁。本書共收10篇論文,計〈詩人里爾克〉、〈展開的世界〉、〈純粹的時間〉、〈永恆的存在〉、〈從里爾克的《時間之書》說起〉、〈里爾克的《旗手》及其他〉、〈里爾克與梵樂希〉、〈淚瓶〉、〈里爾克的《悲歌》〉、〈里爾克與薔薇〉。1977年10月31日再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173頁,增加附錄〈關於里爾克的安魂曲〉和譯詩〈山〉。
8. 程抱一著:《和亞丁談里爾克》
1972年1月初版,純文學出版社,36開本,136頁。此書實際上是第6項遠東版之增訂本,增加長達萬字引言,並增第三封信,所附譯詩也重做安排。本書共分:〈引言〉、〈第一封信〉、〈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和〈附錄〉。第一封信談《給奧菲的商籟》和《杜英諾悲歌》,附譯14行詩10首……,以及悲歌三首(即第1、第8和第9首)。第二封信談《馬爾特手記》和《談塞尚的信》,附1907年10月7日至10月24日寫給妻談塞尚的部分書簡。第三封信談早期及中期詩,附譯詩19首……;還有《給一位年輕詩人的信》中片斷(即第1封信);以及《馬爾特手記》中片斷。附錄里爾克年譜、里爾克主要著作八種、有關里爾克基本參考書10種。正文前有插圖12幅。
9. 方瑜譯:《馬爾泰手記》
1972年3月初版,志文出版社,36開本,254頁。為全譯本,列為「新潮文庫」第73種。扉頁有四幅插圖,文前有李永熾所寫一萬餘字〈里爾克的藝術經驗與馬爾泰手記〉,以及譯序。附錄里爾克年譜、里爾克主要著作25種。
10. 李魁賢譯:《形象之書》
1977年1月31日初版,大舞台書苑出版社,36開本,252頁,為全譯本。全書分二部四卷,共計73首詩,附譯後記。譯詩自1965年起零星發表於《笠》、《南北笛》、《詩宗叢書》、《風格》、《盤古》等各種詩刊。
11. 簡大森著:《生命、死亡、永恆——德國詩人李爾客生平著作及思想發展》
1980年9月初版,台灣歐華出版有限公司,36開本,98頁。內容包括〈小引〉、〈生平〉、〈重要著作〉、〈思想發展〉、〈李爾客的成就及精神〉、〈李爾客年表〉、〈李爾客生活畫集〉、〈李爾客名詩選輯〉、〈引註〉、〈參考書籍資料〉,共10節。〈名詩選輯〉一節中選錄原詩九首,未譯成中文。
12. 陳蒼多譯:《上帝的故事》
1987年8月15日初版,名流出版社,新25開本,橫排140頁。為全譯本,包括13篇故事……。附譯有執教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布拉雷(Brigitte L. Bradley)〈故事敘述者對中產階級的立場〉解說長文。另附作者介紹。
13. 李永熾編譯:《美的人生·里爾克篇》
1988年9月初版,純文學出版社,36開本,262頁,1990年1月第二次印刷。選錄里爾克散文,分成15個主題……。廣泛照顧到里爾克對人生各層面的哲學觀點,配合譯者所寫〈里爾克略傳〉。
14. 林鬱主編:《里爾克語錄》
1990年4月初版,智慧大學出版社,新25開本,303頁。此書顯然就是上述第13項同一原著翻譯而成,各章節和內容完全相同,只是漢字行文有別。增加〈前言〉和附錄〈里爾克年譜〉。
15. 李魁賢譯:《里爾克詩集》一套3冊
1994年10月初版一刷,2003年3月初版二刷,桂冠圖書公司,25開本,三冊合計963頁,分別列於「桂冠世界文學名著」
第28、29、30號。《里爾克詩集(I)》收《杜英諾悲歌》和《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即上述第3項和第4項,分別有前言和譯後記,詮釋集中在《杜英諾悲歌》詩後。《里爾克詩集(II)》收《新詩集》和《新詩集別卷》全譯本,前者73首,後者99首,各集前面分別有〈關於里爾克的《新詩集》〉和〈關於里爾克的《新詩集別卷》〉解說。《里爾克詩集(1)》收《形象之書》全譯本,二部四卷,共73首詩,同前述第10條,前面有〈關於里爾克的《形象之書》〉。又,三冊均附錄〈里爾克年表〉。此套《里爾克詩集》共包含里爾克原著五種全譯,係迄今數量最大的里爾克中譯本,合計310首詩。
16. 李魁賢譯:《里爾克書信集》
2001年10月初版,桂冠圖書公司,25開本,221頁,列於「桂冠世界文學名著」第146號。包含三部份:一、《給青年詩人的信》,即前述第2項的書簡部份;二、《家書》,計36封信,從里爾克寄給妻子克拉拉書簡選譯,其中一部份即是克拉拉輯印的《論塞尚書簡》;三、《給露的書簡》,只有兩封抽樣,里爾克與露·安德里亞·莎樂美有大量的書信往來,光是Ernst Pfeiffer編《通信集》(Rainer Maria Rilke Lou Andreas-Salomé Briefwechsel, Insel-Verlag, 1975),收1897~1926書信,就厚達600頁。附錄〈里爾克作品一覽表〉和〈里爾克年表〉。
17. 張索時譯:《里爾克的絕唱》
2002年2月20日初版,爾雅出版社,25開本,249頁。包含《杜伊諾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全譯,以及逐詩〈析解〉。前有譯者序〈里爾克的孤獨與不朽——兼論神祕象徵主義〉長文。
18. 李魁賢譯:《里爾克/馬查多》
2004年12月初版,桂冠圖書公司,40開本,76頁,列於《歐洲經典詩選》第16冊上半。選譯自《時間之書》第一部《僧侶生活之書》前38首,附錄〈里爾克年表〉,導讀《閱讀里爾克》譯自John Pilling著《歐洲詩人50家》(50 Poets in Europe)。
19. 劉文飛譯:《三詩人書》
2007年8月初版,傾向出版社,25開本,296頁。此書係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三詩人書簡》(1999.01,新25開本,234頁)台灣版,惟三位詩人中的帕斯捷爾納克名字改為台灣通行的巴斯特納克,刪除烏蘭汗代序《愛的寄語》,改用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3)〈序言:1926〉,譯者〈中譯本序〉原題是〈心箋·情書·詩簡〉,刪掉兩段話,一段是關於帕斯捷爾納克在自傳《安全保護證》中提到年輕時見過里爾克的印象,另一段是說明這些書信在歐美發表的經過。台灣版有59封信,比中國版多出19封,較為完整。
里爾克關係篇目索引
除上述列舉專著或發表後收入上述專著書目以外,還有許多里爾克中譯作品,或有關里爾克的文章,散見於各報刊雜誌或書籍。茲以譯/作者索引方式整理如下。為方便檢索起見,按姓名筆劃順序臚列,各人發表篇目,則依資料出版時間順序為準。
也斯:文〈作家的友誼——里爾克與梵樂希〉,聯合副刊,1968.02.09
卞之琳:譯詩〈軍旗手的愛與死〉,收入《雨窗集》,華源出版社,1968.09出版,譯者名字被擅改為「之誠」。
方思:1. 譯詩〈女巫〉和〈秋〉,《新詩周刊》第56期,1952.12.01(註:《新詩周刊》為設在自立晚報之詩刊)
……
上列有幾條是香港的資料,因為當時那些書報雜誌在台灣發行。從所列書目和篇目可見,台灣對里爾克的介紹有限,絕大部份停留在翻譯階段,且未完整,更談不上研究,與先進國家相較,遠遠瞠乎其後矣!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