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陳允元的《明亮的谷地》
2025/03/26 20:44
瀏覽124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陳允元的《明亮的谷地》
書名:明亮的谷地
作者:陳允元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Excerpt】
〈忽必烈的野馬〉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與柯老師住得很近。他住在溫州街七十四巷的公寓,我賃居在溫州街四十七號瑠公圳旁車庫隔出來的磚牆小屋。那是碩士班一年級的時候。記得當時小黃樓仍在廢墟狀態,因此相當多的課還是借用文學院中文系研討室或其他地方,碩二上學期才正式遷入小黃樓。柯老師的文學理論課在週五早晨,因為是必修課,我們全班都上。那也是他跑野馬的時候。比起抽象的理論,柯老師更喜歡舉各種例子來說明文學,且這些例子串連了古今台中外。看著柯老師口沫横飛加以各種手勢,彷彿為我們畫出一片廣袤連天的大草原、或攤開一張遼闊無垠的星圖。我們跟隨著柯老師的野馬或太空船前進,沿著發光的奇妙航道跑過半個地球、一座宇宙,並在下課前一刻忽然恍然大悟,「哇靠!原來是這樣!」當時我們私底下都叫他忽必烈,說是私底下,但其實也是公開的祕密。有一次上課聽他跑野馬,我隨手畫了一張柯老師的肖像,說那是忽必烈,他看到了也哈哈大笑。之所以叫忽必烈,起初是因為鬍子,但後來想想更重要的應該是他上課跑野馬、下課騎鐵馬那自由快意的精神氣質。因為家住得近,時常會在新生南路側門斑馬線、或溫州街遇見騎鐵馬的柯老師。即使鐵馬搖搖晃晃、甚至雨中撐傘,他也要舉手揮揮笑呵呵地打招呼。我覺得那根本危險駕駛,但每次遇見老師總是這樣,講不聽。
碩二修柯老師的現代詩課。雖然也跑野馬,但更多是對詩這個由言語符號構成的建築體進行扎實精密的細讀分析。野馬與細讀雙管齊下,並不是為了學識的展示,而是要讓我們脫離望文生義的空想、卻又不敢離作者的字面想像太遠的尷尬階段,把觀察力磨利、並打開想像力的天窗,好讓詮釋可以精準立體豐富起來。這一招讓我日後的研究受用無窮。柯老師上課充滿熱情,介紹了很多詩,但不知為何我特別記得他讀敻虹〈我已經走向你了〉「眾弦俱寂/我是唯一的高音」的莊嚴寧靜,以及讀林亨泰〈風景No.1〉「陽光陽光曬長了耳朵/陽光陽光曬長了脖子」的俏皮神情。接近期末的某一次下課,我在小黃樓的走廊問他能否當我的指導教授,老師笑呵呵地說:「當然好,我的榮幸!」但他沒問我要做什麼題目,彷彿那是不重要、也不必問的。
同屆一起給柯老師指導的學生,還有阿儒、老大妹、阿嗨以及能爺。阿儒做文學與民間信仰,老大妹做女性文學,阿嗨做原住民文學,能爺對「頹廢」感興趣,我則做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都市圖像。五人五款,但柯老師很罩,沒在怕的。他說,雖然我們想做的未必是他的研究領域,但他就當作陪我們一起讀書寫作,就一個「資深護者」的立場給我們意見。我們的咪挺日是週四的早上。老師說,大家有論文進度就帶來,沒有也沒關係,要帶創作來討也可以,總之我們每週聚一下聯絡感情。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論文指導了。柯老師雖自謙不是他的領域,但憑他廣博的學識、強大的思辨與分析能力,指導我們已綽綽有餘。但真正重要的是,透過這樣每週一次的「忽門」小聚,他妥適地看顧了每一位指導學生的身心與日常生活,確保我們都能走在不致脫隊的節奏上;同時,也讓我們凝聚成為一種在研究、情感、生活都能夠相互分享支援的同儕體系,畢業後仍時時見面,至今不散。柯老師的「售後服務」,也從未喊停。
回頭想想,柯老師與我們談學術的時候似乎不多。大多都是問我們吃飽了沒、最近有沒有做什麼好玩的事,然後開始談天說地。但說不談學術好像也不太對。比起將學術等同於「論文」,或是將學術視為一種高度技術化、高度分工的「學科專業」,柯老師更喜歡與我們談文學、談藝術、談人生、談他景仰的師長朋友會做的好玩的事(當然啦,還有分享率最高的金門軍旅系列)。雖然他沒有這麼說,但我總覺得,柯老師似乎認為學術不是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情。縱然它是一種視野、一種高度(他會在《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的扉頁題簽給我:「看得遠,就必須/站得高,或者/裝天線!」),但學術就在生活之中,且必須落實為一種生活實踐。因此,除了論文,學術可以生長成很多不同的形狀,在社會中發揮它應該要有的力量。也許因為這樣,柯老師絕不輕忽教學,總是蓄滿了熱情與能量給我們上課,即使在患病最後的日子也是如此。柯老師以身作則,且從不反對我們「不務正業」。他總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正業」,不會沒價值的,別怕,放手去做!
……
老師總是很能抓在人生的關鍵轉折點,給予學生適當的建議。說來也很巧,幾個月後,我就接到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的開課邀請。某次TWLS讀書會結束,正好在國青樓下的小七遇見老師,於是向他報告了要去兼課的事。老師很開心地跟我分享他的教學經驗。以前坐在台下聽老師上課,如今輪到自己要上台了,很奇妙。雖然已經想不起來當時老師跟我分享什麼,但仍記得老師說「加油」時的熱切眼神。想想也覺得不可思議,雖然博士班念到二〇一七年才畢業,但自初登板的二〇一二年春天起算,娥竟然已斷斷續續教了七年多的書。除了真理台文系,在學時期也在政大中文系、永和社區大學教過。畢業後則到師大台文系、北教大台文所兼任。這七年多最重要的感想是:我發現,我真的喜歡教書。
為什麼喜歡教書呢?大概是因為喜歡說話吧。但也不是單純喜歡說話。事實上,少年時期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我對上台說話有嚴重的障礙,朋友間的對話沒問題,但一站上台就沒辦法了;高中時有意識地上台練習才慢慢克服。第一次在大學教書極度不安,完全沒把握自己可以獨力撐完兩小時,甚至還做了一份講稿。但奇妙的是,在緊張中我漸漸地能夠看清台下同學的臉,並偶爾瞥見幾雙會不時發亮的眼睛。是了,眼睛。我忽然懂了,教書原是師生之間的對話與分享,而不是無對象的人體放音機、或老師自嗨自爽的個人演唱會。也許這就是柯老師說的「教學是生命對生命的現場」吧。與其擔心台下沒反應,我更該優先思考的是:學生需要什麼?我想對他們說什麼?這些想好了,上課就像平常對朋友說話那樣自然坦率就行了。想通了這點,其後教學的技術也慢慢樣精進了,現在出門上課的心情都很輕鬆愉快。畢竟台灣文學惠我良多,想分享的東西源源不絕。也許是因為這樣,到師大台文系任教後的三個學期我開了六門課,先是散文、原住民文學,然後是日治文學、當代電影,以及現代詩史、台灣文學史料導論。每次學期進行到一半,就會有某個契機讓我知道,學生在這門課學到的東西接下來要怎麼樣繼續串聯下去:「這樣啦,不然我們下學期來開○○課好了。」我有想分享的事,學生們願意進教室聽,且樂於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我對話。看著他們慢慢成長,和我並肩在同一條路上努力著,沒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看著台下的學生,彷彿看著當年自己坐在教室裡的樣子。柯老師也是這樣看著我們的吧。而後我們畢業、在高中與大學教書、做文史轉譯非虛構寫作文學紀錄片等各種的「不務正業」,老師也都笑咪咪地看在眼裡。老師給的影響太深、太全面,很難具體說明,卻又彷彿銘刻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老師過世後,我與阿儒、老大妹、阿嗨約了到臥龍街靈堂上香。老大妹、阿嗨一直哭,我想老師會捨不得她們這樣。後來我們決定上完香去吃日本料理,不是為了口腹之慾,而是想起老師的叮嚀:即使難過也要好好吃飯。那麼,就一起去吃老師也喜歡的日本料理吧!
謝謝柯老師。畢業之後,我一直懷念著那一段您上課跑野馬、下課騎鐵馬的日子。如今您又能再次跨上久違的鐵馬,自由自在了。文章原本沒打算寫那麼長的。最初不知道從哪裡寫起,只好從頭說起;但現在又不知道該怎麼收筆,也算是跑了一次野馬(與我不同,忽必烈的野馬是跑得回來的)。雖然段數跟老師還差得遠,但我們會加油,努力讓自己罩一點,讓您在天上看著我們時也能覺得幸福。
書名:明亮的谷地
作者:陳允元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Excerpt】
〈忽必烈的野馬〉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與柯老師住得很近。他住在溫州街七十四巷的公寓,我賃居在溫州街四十七號瑠公圳旁車庫隔出來的磚牆小屋。那是碩士班一年級的時候。記得當時小黃樓仍在廢墟狀態,因此相當多的課還是借用文學院中文系研討室或其他地方,碩二上學期才正式遷入小黃樓。柯老師的文學理論課在週五早晨,因為是必修課,我們全班都上。那也是他跑野馬的時候。比起抽象的理論,柯老師更喜歡舉各種例子來說明文學,且這些例子串連了古今台中外。看著柯老師口沫横飛加以各種手勢,彷彿為我們畫出一片廣袤連天的大草原、或攤開一張遼闊無垠的星圖。我們跟隨著柯老師的野馬或太空船前進,沿著發光的奇妙航道跑過半個地球、一座宇宙,並在下課前一刻忽然恍然大悟,「哇靠!原來是這樣!」當時我們私底下都叫他忽必烈,說是私底下,但其實也是公開的祕密。有一次上課聽他跑野馬,我隨手畫了一張柯老師的肖像,說那是忽必烈,他看到了也哈哈大笑。之所以叫忽必烈,起初是因為鬍子,但後來想想更重要的應該是他上課跑野馬、下課騎鐵馬那自由快意的精神氣質。因為家住得近,時常會在新生南路側門斑馬線、或溫州街遇見騎鐵馬的柯老師。即使鐵馬搖搖晃晃、甚至雨中撐傘,他也要舉手揮揮笑呵呵地打招呼。我覺得那根本危險駕駛,但每次遇見老師總是這樣,講不聽。
碩二修柯老師的現代詩課。雖然也跑野馬,但更多是對詩這個由言語符號構成的建築體進行扎實精密的細讀分析。野馬與細讀雙管齊下,並不是為了學識的展示,而是要讓我們脫離望文生義的空想、卻又不敢離作者的字面想像太遠的尷尬階段,把觀察力磨利、並打開想像力的天窗,好讓詮釋可以精準立體豐富起來。這一招讓我日後的研究受用無窮。柯老師上課充滿熱情,介紹了很多詩,但不知為何我特別記得他讀敻虹〈我已經走向你了〉「眾弦俱寂/我是唯一的高音」的莊嚴寧靜,以及讀林亨泰〈風景No.1〉「陽光陽光曬長了耳朵/陽光陽光曬長了脖子」的俏皮神情。接近期末的某一次下課,我在小黃樓的走廊問他能否當我的指導教授,老師笑呵呵地說:「當然好,我的榮幸!」但他沒問我要做什麼題目,彷彿那是不重要、也不必問的。
同屆一起給柯老師指導的學生,還有阿儒、老大妹、阿嗨以及能爺。阿儒做文學與民間信仰,老大妹做女性文學,阿嗨做原住民文學,能爺對「頹廢」感興趣,我則做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都市圖像。五人五款,但柯老師很罩,沒在怕的。他說,雖然我們想做的未必是他的研究領域,但他就當作陪我們一起讀書寫作,就一個「資深護者」的立場給我們意見。我們的咪挺日是週四的早上。老師說,大家有論文進度就帶來,沒有也沒關係,要帶創作來討也可以,總之我們每週聚一下聯絡感情。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論文指導了。柯老師雖自謙不是他的領域,但憑他廣博的學識、強大的思辨與分析能力,指導我們已綽綽有餘。但真正重要的是,透過這樣每週一次的「忽門」小聚,他妥適地看顧了每一位指導學生的身心與日常生活,確保我們都能走在不致脫隊的節奏上;同時,也讓我們凝聚成為一種在研究、情感、生活都能夠相互分享支援的同儕體系,畢業後仍時時見面,至今不散。柯老師的「售後服務」,也從未喊停。
回頭想想,柯老師與我們談學術的時候似乎不多。大多都是問我們吃飽了沒、最近有沒有做什麼好玩的事,然後開始談天說地。但說不談學術好像也不太對。比起將學術等同於「論文」,或是將學術視為一種高度技術化、高度分工的「學科專業」,柯老師更喜歡與我們談文學、談藝術、談人生、談他景仰的師長朋友會做的好玩的事(當然啦,還有分享率最高的金門軍旅系列)。雖然他沒有這麼說,但我總覺得,柯老師似乎認為學術不是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情。縱然它是一種視野、一種高度(他會在《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的扉頁題簽給我:「看得遠,就必須/站得高,或者/裝天線!」),但學術就在生活之中,且必須落實為一種生活實踐。因此,除了論文,學術可以生長成很多不同的形狀,在社會中發揮它應該要有的力量。也許因為這樣,柯老師絕不輕忽教學,總是蓄滿了熱情與能量給我們上課,即使在患病最後的日子也是如此。柯老師以身作則,且從不反對我們「不務正業」。他總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正業」,不會沒價值的,別怕,放手去做!
……
老師總是很能抓在人生的關鍵轉折點,給予學生適當的建議。說來也很巧,幾個月後,我就接到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的開課邀請。某次TWLS讀書會結束,正好在國青樓下的小七遇見老師,於是向他報告了要去兼課的事。老師很開心地跟我分享他的教學經驗。以前坐在台下聽老師上課,如今輪到自己要上台了,很奇妙。雖然已經想不起來當時老師跟我分享什麼,但仍記得老師說「加油」時的熱切眼神。想想也覺得不可思議,雖然博士班念到二〇一七年才畢業,但自初登板的二〇一二年春天起算,娥竟然已斷斷續續教了七年多的書。除了真理台文系,在學時期也在政大中文系、永和社區大學教過。畢業後則到師大台文系、北教大台文所兼任。這七年多最重要的感想是:我發現,我真的喜歡教書。
為什麼喜歡教書呢?大概是因為喜歡說話吧。但也不是單純喜歡說話。事實上,少年時期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我對上台說話有嚴重的障礙,朋友間的對話沒問題,但一站上台就沒辦法了;高中時有意識地上台練習才慢慢克服。第一次在大學教書極度不安,完全沒把握自己可以獨力撐完兩小時,甚至還做了一份講稿。但奇妙的是,在緊張中我漸漸地能夠看清台下同學的臉,並偶爾瞥見幾雙會不時發亮的眼睛。是了,眼睛。我忽然懂了,教書原是師生之間的對話與分享,而不是無對象的人體放音機、或老師自嗨自爽的個人演唱會。也許這就是柯老師說的「教學是生命對生命的現場」吧。與其擔心台下沒反應,我更該優先思考的是:學生需要什麼?我想對他們說什麼?這些想好了,上課就像平常對朋友說話那樣自然坦率就行了。想通了這點,其後教學的技術也慢慢樣精進了,現在出門上課的心情都很輕鬆愉快。畢竟台灣文學惠我良多,想分享的東西源源不絕。也許是因為這樣,到師大台文系任教後的三個學期我開了六門課,先是散文、原住民文學,然後是日治文學、當代電影,以及現代詩史、台灣文學史料導論。每次學期進行到一半,就會有某個契機讓我知道,學生在這門課學到的東西接下來要怎麼樣繼續串聯下去:「這樣啦,不然我們下學期來開○○課好了。」我有想分享的事,學生們願意進教室聽,且樂於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我對話。看著他們慢慢成長,和我並肩在同一條路上努力著,沒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看著台下的學生,彷彿看著當年自己坐在教室裡的樣子。柯老師也是這樣看著我們的吧。而後我們畢業、在高中與大學教書、做文史轉譯非虛構寫作文學紀錄片等各種的「不務正業」,老師也都笑咪咪地看在眼裡。老師給的影響太深、太全面,很難具體說明,卻又彷彿銘刻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老師過世後,我與阿儒、老大妹、阿嗨約了到臥龍街靈堂上香。老大妹、阿嗨一直哭,我想老師會捨不得她們這樣。後來我們決定上完香去吃日本料理,不是為了口腹之慾,而是想起老師的叮嚀:即使難過也要好好吃飯。那麼,就一起去吃老師也喜歡的日本料理吧!
謝謝柯老師。畢業之後,我一直懷念著那一段您上課跑野馬、下課騎鐵馬的日子。如今您又能再次跨上久違的鐵馬,自由自在了。文章原本沒打算寫那麼長的。最初不知道從哪裡寫起,只好從頭說起;但現在又不知道該怎麼收筆,也算是跑了一次野馬(與我不同,忽必烈的野馬是跑得回來的)。雖然段數跟老師還差得遠,但我們會加油,努力讓自己罩一點,讓您在天上看著我們時也能覺得幸福。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施益堅的《台灣使用指南》下一則: Excerpt:簡·赫斯菲爾德(Jane Hirshfield)的《詩的九重門:如何進入詩歌的心靈世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