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王家新的《人與世界的相遇》之〈維特根斯坦札記〉
2025/03/26 05:33
瀏覽180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Excerpt:王家新的《人與世界的相遇》之〈維特根斯坦札記〉
書名:人與世界的相遇
作者:王家新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2/01
商品簡介
《人與世界的相遇》收錄王家新自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的34篇詩歌評論及隨筆,包括《人與世界的相遇》《這個時代的寫作》《卡夫卡的工作》《詩與詩人的相互尋找》等。既有對中國詩壇產生過重要影響的馮至、海子、張棗、多多,以及葉芝、里爾克、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等中外詩人的詩作的評論研究與詩學探討,也有與作者本人的詩歌經歷、人生經歷相關的隨筆文字,是作者多年來詩歌理念與詩學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討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討論了不同詩歌流派的出現的源頭、詩歌語言與主題的變化、當代詩歌的寫作困境等。
【Excerpt】
〈維特根斯坦札記〉
[限度]
“我們會說,手勢試圖描述它,但是做不到”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以下簡稱《哲》)。這就是“限度”。限度無法克服,但我們卻可以盡量深入、確切地把它顯現出來。卡夫卡的“K”只能在山下瞻望、徘徊;如果他能如入無人之境一般進入城堡,還會有這部小說嗎?正是某種限度在制約著、造就著人們自身的存在。而這不是宿命主義。這是哲學從它對“絕對”“無限”的虛妄激情中冷卻下來後所達到的明澈。在哲學的天空中總是充滿過於誘人的蠱惑,但是維特根斯坦從不向虛無挑戰,相反,他的一生都在對這種誘惑進行抵制。“不可能引導人們到達善,只可能引導他們到達此地或彼地。善在事實的範圍之外。”(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以下簡稱《文》)。他從來就把自己嚴格限制在自身的工作範圍之內。他一生要到達的,是車輪切實摩擦到大地之處,而非它高懸起來的地方。
這不僅僅由於他性格上的冷靜,更出自他對人類知識的全部洞察。這使他看到人們高談的所謂“哲學”,並非別的,恰恰是“某種需要哲學治療的東西”;這使他被引向了哲學的最隱蔽的症結所在:它的語言的根基。“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這使我意識到,對“限度”的意識總是和一個人所能獲得的智慧、洞察力一起到來,和一個人對他自身工作的艱苦反省一起到來。“能就詩歌可說的實在少得令人吃驚;就是在這些少量東西中,也有大部分最終是錯誤的,或毫無意義。”(T. S. 艾略特)而另一位“大師”龐德也沒有“大”到無邊無沿的程度,他也曾這樣說:我們只能以微小的創新來變革傳統。
但是,對限度的意識並非一種“消極意識”。限度總是關涉“可能”與“不可能”,它總是讓人在某一方面回避,而在另外的地帶竭其所能。在此意義上講,一個能意識到自身限度的人又總是一個能夠聽到“召喚”的人:那種“不可能的可能”。
[從煉金術到化學]
要在維特根斯坦的作品中尋找格言的果實是容易的,它就在那裡,但要把握住他的思路卻極其困難。有時我們甚至會感到這是一種“沒有語法的語言”。
這正是維特根斯坦:他把我們帶入了通常的理性思維所不能帶入的哲學風景裡。和黑格爾的三段論不同,維特根斯坦把自己的方法論表述為“哲學問題具有這種形式:‘我不知我的出路在哪裡。’”(《哲》)。這樣,哲學不是作為一種既成真理的表達,而是被作為一種在探尋本身中所不斷形成的思想領悟。這就是維特根斯坦式的“思”:它體現出的,往往不是理性推斷而是“思的可能性”,是一種出乎不意的領悟力,有時甚至是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聯繫事物的方式,比如他這樣舉例:一個人說“很快就會停止的”,並且意指疼痛,但當被人問他“你指的是什麼”時,他回答說“隔壁房間的噪音”。(《哲》)
這頗似禪宗“公案”,初看讓人摸不著頭腦,但繼之頓開悟性。當然,這不是玄學遊戲,這首先出自一種對“說”的高度嚴格:“疼”是可以直接說出的嗎?所以,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這個“一轉念”!一轉念之間,思想活動沒有被卡死而是出乎不意地通向了希望。
當然這一切來之不易。一個通曉規則的人才敢於“犯規”,一個長期在語言活動中“出生入死”的人才有可能驚動語言本身,一個和真理親如骨肉的人才能對它的“疼”產生感應,以至於不去想方設法說出它倒是不可能的。
不消說,維特根斯坦對其哲學使命有著一種高度的自覺,那就是不是去建立一個體系,而是由他開始來導致一種哲學方式的徹底轉變。在他那裡,當哲學的深刻困境被把握,他必然會要求一種對別的哲學家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思想方式:“當困難從本質上被把握後,這就涉及我們開始以新的方式來思考這些事情。例如,從煉金術到化學的思想方式的變化,好像是決定性的。”(《文》)
而這正是維特根斯坦終生致力於的事。我的意思是:當一個思者真正進入“思”,思本身也必然會要求他能在長期的艱巨思考中有一個飛躍,而這才是決定性的。正如里爾克的詩所言:你接住了自己拋起來的東西,這算不上本領;只有當你一伸手接住了神拋給你的,這才算得上本領;而這不是你一個人的事,這乃是整個世界的力量。——請想想為此我們需要做出一種怎樣的努力!
[破碎的文本]
“如果我寫出一個好句子,它偶爾地變成由兩行詩格律構成的句子,那麼這一句子就是錯誤的”(《文》),這就是為什麼維特根斯坦的哲學作品總是以斷片的形式出現。重要意義在於,他正是以這種形式,擺脫了那種黑格爾式的“總體性話語的壓迫”(福柯語),或者說徹底結束了那種構造體系的傳統的哲學寫作。尼採曾稱任何構造體系的行為都是不誠實的行為,而在福柯、德里達看來,在這種行為中實際上還潛藏著練習話語權力的慾望——實際上在任何形而上學體系中都有一種專制和暴力的性質。
維特根斯坦沒有朝這方面想,但他對拼湊體系的行為進行了本能的抵制。人類總懷著賦予萬物以秩序的雄心,但到後來發現了什麼呢?你構造了一個體系,但它卻是一副僵硬的框架;即使你有所表達,也被這框架扭曲了……的確,除了瞬間領悟的真理,別的還有什麼呢?維特根斯坦自己也曾試圖做一種整合式的嘗試,但他最終發現“我能寫得最好的東西永遠也不會比哲學斷想好。假如我違反這些思想的自然趨向,把它們強行地扭向一個方向,那麼這些思想很快就會殘廢”(《哲》序)。於是他服從了這種“自然趨向”。他要到達的是“這裡”和“那裡”,而“善”在這一切之外。
但是,透過表面,我們就會發現在維特根斯坦那裡仍潛藏著一種努力,那就是力求使這些斷片各自成為“文本”——一種美學意義上的構造,一種可以“編號的”、具有自身意義與姿態的語言存在。用他自己的話來表述,是使這些哲學斷想成為他漫長、迂迴的人生旅途中的“風景素描”。這樣,我們就在他那裡發現了一位風格家,一種哲學寫作中獨具的審美力與構造力。他終於達到了許多哲學家所不曾達到的“隨意性”,而在這種隨意性中又體現了一種對語言的珍惜。因而他的哲學斷片一再讓我想到了古希臘哲人的“著作殘篇” :因碎裂而彌足珍貴,因殘缺而顯現出那失落的完整。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維特根斯坦那裡感到了一種高度自覺的寫作精神——他把哲學歸結到寫作,哲學家不是真理的壟斷者,更不是形而上學城堡裡的暴君,而只是文本的提供者,而這高於一切,別的無須解釋。“風格適當的寫作直接將客車擱在軌道上”,別在那裡繞思想的圈子,“然後開動客車是我們留給你的事 情”(《文》)。
[早期與晚期]
顯然,這是一個人們在研究許多作家、思想家時經常遇到的難題。涉及維特根斯坦,這更是一個困惑:在他一生的工作中出現了一個大的斷裂,從而分為“早期”和“晚期”,而在這之間卻沒有任何過渡的“橋梁”——它被維特根斯坦自己的沈默取消了。
“斷裂”是必然的。在沈默10多年後重又回到哲學寫作上來,他必然會意識到早期的一些問題,但縱然如此,靈魂仍是同一個,“後者只有以我舊的思路為背景,在同前者的對照中才能正確地理解”(《哲》序),因此在變中自有某種不變。一個只有後期而沒有前期的維特根斯坦是不可設想的,反之亦然。早期提供了基礎和開端,後期則為巨大斷裂後的再生——它並不否定早期,恰恰為早期、也為整個一生提供了更為根本的保證。
就個人癖好而言,我似乎對任何“晚期”都更感興趣--因為墓碑比別的一切更能照亮一生?“哲學家是那種在達到常識性的觀念之前必須在自身中糾正許多理智錯誤的人”(《文》),連從來回避下定義的維特根斯坦也忍不住下了這麼一個定義。
而一個晚年的維特根斯坦,我相信比任何時候都更體會到一種巨大的荒謬。首先他意識到當一位教授的荒謬:哲學能教嗎,這種唯有通過個人道路才能達到的東西?為此他放棄了它,而到道愛爾蘭荒涼的海邊獨居。到了《哲學研究》要出版時,他更加深了某種疑惑:“本書的本意是要在這貧困而黑暗的時代,為幾個智慧的人帶來光明。——而這,當然,不可能做到。” (《哲》序)為什麼不可能?是因為外部時代的原因,還是由於自身的問題?
也許什麼都有,但更深刻地看,是後者在更致命地折磨著維特根斯坦的晚年。他甚至一度放棄了在生前發表著作的念頭——亦即在某種荒謬感加劇的時刻,把生命訴諸不可能。也許,這就是本雅明在論述卡夫卡時所強調的“失敗的純粹性”?只不過失敗並不能取消卡夫卡或維特根斯坦一生的意義。他們不能不失敗。正是在他們所最終認可的失敗裡他們向我們走來,並將他們的晚年——一如一位詩人朋友所曾寫到的那樣——“獻給我們的沈思”。
書名:人與世界的相遇
作者:王家新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2/01
商品簡介
《人與世界的相遇》收錄王家新自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的34篇詩歌評論及隨筆,包括《人與世界的相遇》《這個時代的寫作》《卡夫卡的工作》《詩與詩人的相互尋找》等。既有對中國詩壇產生過重要影響的馮至、海子、張棗、多多,以及葉芝、里爾克、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等中外詩人的詩作的評論研究與詩學探討,也有與作者本人的詩歌經歷、人生經歷相關的隨筆文字,是作者多年來詩歌理念與詩學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討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討論了不同詩歌流派的出現的源頭、詩歌語言與主題的變化、當代詩歌的寫作困境等。
【Excerpt】
〈維特根斯坦札記〉
[限度]
“我們會說,手勢試圖描述它,但是做不到”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以下簡稱《哲》)。這就是“限度”。限度無法克服,但我們卻可以盡量深入、確切地把它顯現出來。卡夫卡的“K”只能在山下瞻望、徘徊;如果他能如入無人之境一般進入城堡,還會有這部小說嗎?正是某種限度在制約著、造就著人們自身的存在。而這不是宿命主義。這是哲學從它對“絕對”“無限”的虛妄激情中冷卻下來後所達到的明澈。在哲學的天空中總是充滿過於誘人的蠱惑,但是維特根斯坦從不向虛無挑戰,相反,他的一生都在對這種誘惑進行抵制。“不可能引導人們到達善,只可能引導他們到達此地或彼地。善在事實的範圍之外。”(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以下簡稱《文》)。他從來就把自己嚴格限制在自身的工作範圍之內。他一生要到達的,是車輪切實摩擦到大地之處,而非它高懸起來的地方。
這不僅僅由於他性格上的冷靜,更出自他對人類知識的全部洞察。這使他看到人們高談的所謂“哲學”,並非別的,恰恰是“某種需要哲學治療的東西”;這使他被引向了哲學的最隱蔽的症結所在:它的語言的根基。“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這使我意識到,對“限度”的意識總是和一個人所能獲得的智慧、洞察力一起到來,和一個人對他自身工作的艱苦反省一起到來。“能就詩歌可說的實在少得令人吃驚;就是在這些少量東西中,也有大部分最終是錯誤的,或毫無意義。”(T. S. 艾略特)而另一位“大師”龐德也沒有“大”到無邊無沿的程度,他也曾這樣說:我們只能以微小的創新來變革傳統。
但是,對限度的意識並非一種“消極意識”。限度總是關涉“可能”與“不可能”,它總是讓人在某一方面回避,而在另外的地帶竭其所能。在此意義上講,一個能意識到自身限度的人又總是一個能夠聽到“召喚”的人:那種“不可能的可能”。
[從煉金術到化學]
要在維特根斯坦的作品中尋找格言的果實是容易的,它就在那裡,但要把握住他的思路卻極其困難。有時我們甚至會感到這是一種“沒有語法的語言”。
這正是維特根斯坦:他把我們帶入了通常的理性思維所不能帶入的哲學風景裡。和黑格爾的三段論不同,維特根斯坦把自己的方法論表述為“哲學問題具有這種形式:‘我不知我的出路在哪裡。’”(《哲》)。這樣,哲學不是作為一種既成真理的表達,而是被作為一種在探尋本身中所不斷形成的思想領悟。這就是維特根斯坦式的“思”:它體現出的,往往不是理性推斷而是“思的可能性”,是一種出乎不意的領悟力,有時甚至是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聯繫事物的方式,比如他這樣舉例:一個人說“很快就會停止的”,並且意指疼痛,但當被人問他“你指的是什麼”時,他回答說“隔壁房間的噪音”。(《哲》)
這頗似禪宗“公案”,初看讓人摸不著頭腦,但繼之頓開悟性。當然,這不是玄學遊戲,這首先出自一種對“說”的高度嚴格:“疼”是可以直接說出的嗎?所以,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這個“一轉念”!一轉念之間,思想活動沒有被卡死而是出乎不意地通向了希望。
當然這一切來之不易。一個通曉規則的人才敢於“犯規”,一個長期在語言活動中“出生入死”的人才有可能驚動語言本身,一個和真理親如骨肉的人才能對它的“疼”產生感應,以至於不去想方設法說出它倒是不可能的。
不消說,維特根斯坦對其哲學使命有著一種高度的自覺,那就是不是去建立一個體系,而是由他開始來導致一種哲學方式的徹底轉變。在他那裡,當哲學的深刻困境被把握,他必然會要求一種對別的哲學家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思想方式:“當困難從本質上被把握後,這就涉及我們開始以新的方式來思考這些事情。例如,從煉金術到化學的思想方式的變化,好像是決定性的。”(《文》)
而這正是維特根斯坦終生致力於的事。我的意思是:當一個思者真正進入“思”,思本身也必然會要求他能在長期的艱巨思考中有一個飛躍,而這才是決定性的。正如里爾克的詩所言:你接住了自己拋起來的東西,這算不上本領;只有當你一伸手接住了神拋給你的,這才算得上本領;而這不是你一個人的事,這乃是整個世界的力量。——請想想為此我們需要做出一種怎樣的努力!
[破碎的文本]
“如果我寫出一個好句子,它偶爾地變成由兩行詩格律構成的句子,那麼這一句子就是錯誤的”(《文》),這就是為什麼維特根斯坦的哲學作品總是以斷片的形式出現。重要意義在於,他正是以這種形式,擺脫了那種黑格爾式的“總體性話語的壓迫”(福柯語),或者說徹底結束了那種構造體系的傳統的哲學寫作。尼採曾稱任何構造體系的行為都是不誠實的行為,而在福柯、德里達看來,在這種行為中實際上還潛藏著練習話語權力的慾望——實際上在任何形而上學體系中都有一種專制和暴力的性質。
維特根斯坦沒有朝這方面想,但他對拼湊體系的行為進行了本能的抵制。人類總懷著賦予萬物以秩序的雄心,但到後來發現了什麼呢?你構造了一個體系,但它卻是一副僵硬的框架;即使你有所表達,也被這框架扭曲了……的確,除了瞬間領悟的真理,別的還有什麼呢?維特根斯坦自己也曾試圖做一種整合式的嘗試,但他最終發現“我能寫得最好的東西永遠也不會比哲學斷想好。假如我違反這些思想的自然趨向,把它們強行地扭向一個方向,那麼這些思想很快就會殘廢”(《哲》序)。於是他服從了這種“自然趨向”。他要到達的是“這裡”和“那裡”,而“善”在這一切之外。
但是,透過表面,我們就會發現在維特根斯坦那裡仍潛藏著一種努力,那就是力求使這些斷片各自成為“文本”——一種美學意義上的構造,一種可以“編號的”、具有自身意義與姿態的語言存在。用他自己的話來表述,是使這些哲學斷想成為他漫長、迂迴的人生旅途中的“風景素描”。這樣,我們就在他那裡發現了一位風格家,一種哲學寫作中獨具的審美力與構造力。他終於達到了許多哲學家所不曾達到的“隨意性”,而在這種隨意性中又體現了一種對語言的珍惜。因而他的哲學斷片一再讓我想到了古希臘哲人的“著作殘篇” :因碎裂而彌足珍貴,因殘缺而顯現出那失落的完整。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維特根斯坦那裡感到了一種高度自覺的寫作精神——他把哲學歸結到寫作,哲學家不是真理的壟斷者,更不是形而上學城堡裡的暴君,而只是文本的提供者,而這高於一切,別的無須解釋。“風格適當的寫作直接將客車擱在軌道上”,別在那裡繞思想的圈子,“然後開動客車是我們留給你的事 情”(《文》)。
[早期與晚期]
顯然,這是一個人們在研究許多作家、思想家時經常遇到的難題。涉及維特根斯坦,這更是一個困惑:在他一生的工作中出現了一個大的斷裂,從而分為“早期”和“晚期”,而在這之間卻沒有任何過渡的“橋梁”——它被維特根斯坦自己的沈默取消了。
“斷裂”是必然的。在沈默10多年後重又回到哲學寫作上來,他必然會意識到早期的一些問題,但縱然如此,靈魂仍是同一個,“後者只有以我舊的思路為背景,在同前者的對照中才能正確地理解”(《哲》序),因此在變中自有某種不變。一個只有後期而沒有前期的維特根斯坦是不可設想的,反之亦然。早期提供了基礎和開端,後期則為巨大斷裂後的再生——它並不否定早期,恰恰為早期、也為整個一生提供了更為根本的保證。
就個人癖好而言,我似乎對任何“晚期”都更感興趣--因為墓碑比別的一切更能照亮一生?“哲學家是那種在達到常識性的觀念之前必須在自身中糾正許多理智錯誤的人”(《文》),連從來回避下定義的維特根斯坦也忍不住下了這麼一個定義。
而一個晚年的維特根斯坦,我相信比任何時候都更體會到一種巨大的荒謬。首先他意識到當一位教授的荒謬:哲學能教嗎,這種唯有通過個人道路才能達到的東西?為此他放棄了它,而到道愛爾蘭荒涼的海邊獨居。到了《哲學研究》要出版時,他更加深了某種疑惑:“本書的本意是要在這貧困而黑暗的時代,為幾個智慧的人帶來光明。——而這,當然,不可能做到。” (《哲》序)為什麼不可能?是因為外部時代的原因,還是由於自身的問題?
也許什麼都有,但更深刻地看,是後者在更致命地折磨著維特根斯坦的晚年。他甚至一度放棄了在生前發表著作的念頭——亦即在某種荒謬感加劇的時刻,把生命訴諸不可能。也許,這就是本雅明在論述卡夫卡時所強調的“失敗的純粹性”?只不過失敗並不能取消卡夫卡或維特根斯坦一生的意義。他們不能不失敗。正是在他們所最終認可的失敗裡他們向我們走來,並將他們的晚年——一如一位詩人朋友所曾寫到的那樣——“獻給我們的沈思”。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簡·赫斯菲爾德(Jane Hirshfield)的《詩的九重門:如何進入詩歌的心靈世界》下一則: Excerpt:郁達夫的《閒書》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