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誰是我 誰是你:伽達默爾談策蘭《呼吸結晶》》-1
2025/02/16 06:48
瀏覽101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誰是我 誰是你:伽達默爾談策蘭《呼吸結晶》》-1
雖然知道保羅.策蘭是相當重要的一位詩人,也曾經入手幾本他的詩集中譯本,但始終沒有機會認真讀過。
而這一次閱讀本書,主要是因爲譯者陳早,我始終相信一位好的譯者會帶我們去找到好的書本,如同他之前翻譯過的:尤迪特·沙朗斯基的《逝物錄》以及里爾克的《布里格手記》(註疏版)。
以下摘要分享第一個章節。
書名:誰是我 誰是你:伽達默爾談策蘭《呼吸結晶》
作者: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譯者:陳早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11/01
內容簡介
《呼吸結晶》是策蘭晚年一部重要詩集,甚至曾被策蘭聲稱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伽達默爾對此作了一次細讀,從詮釋學角度,圍繞策蘭詩中的敘述者與傾聽者,在“何謂你,何謂我”的辨析中,在“何人斯”的主題沈吟中,逐次領讀二十一首詩,再現策蘭這部傑作的神秘與美妙,以及其下可能的深意。
【Excerpt】
1
你盡可
以雪待我:
每當我並肩
與桑樹邁過夏,
它最嫩的葉就
尖叫。
DU DARFST mich getrost mit Schnee bewirten: sooft ich Schulter an Schulter mit dem Maulbeerbaum schritt durch den Sommer,
schrie sein jüngstes
Blatt.
Consoled you may
welcome me with snow: whenever I strode through the summer shoulder to shoulder with the mulberry tree,
its youngest leaf
screamed.
這艱澀的文本,就像整組詩的序曲,異常突兀地開始了。詩中有種尖銳的對立。雪,抹平一切的,冰冷卻也和緩的,不僅被接受,而且受到歡迎。言說者身後的夏日,顯然因太過喧鬧、因無度的綻裂和開放而難以忍受。言說者身後當然不是真正的夏,一如言之所向的你未必意指冬天、未必奉上真正的雪。相比於滿溢時節,貧瘠的冬反倒愜意。言說者與沒完沒了抽芽的桑樹並肩穿過夏。桑樹無疑代表著繁蕪的能量,新芽的源源不斷象徵著不可止息的生命慾望。與其他灌木不同,桑樹不止在春季生發新葉,更是貫穿一夏。我認為,不應聯想到巴洛克詩歌古老的隱喻傳統。的確,保羅·策蘭是位博學的詩人——他甚至擁有驚人的自然知識。海德格爾曾對我說,策蘭比他本人更瞭解黑森林裡的動植物。
初近本詩時,也應盡量具體地理解。這當然需要正確估量詩人的語言意識,他不僅在明確指涉對象的層面上遣詞,也總是在玩味語詞奏響的意義和旁義。因此就要問,詩人是否在用[桑樹(Maulbeerbaum) ]構詞中的“嘴”(Maul) 暗示空談者?而他再也無法忍受他們的叫嚷?即便如此,精准連貫的要求仍居首位,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十分普通的植物名“桑樹”出現在詩的文脈中,依循這文脈,詩之所指顯然並非“嘴果”或嘴巴,而是桑樹貫穿整夏、無休吐絢的嫩黃之綠。任何後續的含義轉換都要從這裡調整方向。我們將會看到,所言最終轉入沈默或寡言之域。可桑樹的類比根本無關乎“嘴”,而是抽芽之葉的繁茂。語境並不蘊含嘴巴的雙關,詩意轉換發生在葉的尖叫上。這在詩末的最後一個詞上圖窮匕見。也就是說,是葉而非果,執行了這一轉換,進入了本真所言。或可在泛音層上反觀構詞中“嘴巴”的尖叫,並將其納入話語。的確有空談者。在我們的文脈中,可以讓人想到一切虛浮、空洞的言談和創作。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嘴巴”這個詞從未作為獨立的含義元出現,而只是由桑樹引出的意味。這樣一首多層次的詩,從第一層的言說(Sagen)過渡到說出(Besagen)的轉換運動(Transpositionsbewegung)中;在我看來,以“嘴果”取代“口之花”並非這一過程的正路。
因此更要問,詩“說出”了什麼?也就是說,文義欲行向何處?我們一個個詞來看。並肩:與桑樹並肩邁步,顯然意味著,不落後於它,也不打斷它的生長—此處可能是:反觀內省。另外一定要注意,說的是“每當”。這條一次次重複的路強調的是,永遠在重新啓程的遊人從未如願,生命之桑從未安靜、沈默地與他伴行。新的繁亂步步在側,就像嬰兒飢渴的哭號,不得休止。
我們繼續問,誰是這第一個言之所向的你。在喧囂不止的夏日後前來迎接者,大概並非什麼確定的物或人。一直陪伴我的,是求生欲不斷不歇的尖叫,相比之下,雪更讓我愜意。殷勤,也就是所謂的歡迎,恰恰是那不含絲毫誘惑和刺激的單調。誰能確定,在慾望和放棄、夏和冬、生和死、尖叫和寂靜、話語和沈默之間發生了什麼?存在於這些詩行中的,是一種心甘情願,不論另一個是什麼,都願意接受它。因此,我認為,這種心甘情願最終很可能要讀成對死亡的決心,亦即接受那過量生命最後的、極端的反面。無疑,死亡主題在策蘭的詩中無處不在,這組詩亦如此。想到特殊的語境——這首詩是被命名為《呼吸結晶》組詩的序篇,就更有可能了。組詩題目指向呼吸,也因此指向呼吸所塑造的語言事件。
於是我們重新再問:此處的雪意味什麼?是這裡暗示的創作經驗?甚或是在此陳說的詩的語詞本身?它在慎言中存護著冬的寂靜,彷彿將被奉上的禮物。還是說,雪與我們每個人相關,是我們全都知道、讓我們所有人都會感到舒適的聒噪後的靜謐?無法回答。你與我、詩人之我與其詩抵達的我們每個人,無法斷然區分。詩對詩人,也對我們所有人說,寂靜是愜意的。這也是呼吸轉折時的寂靜,是換氣時能聽到的最輕的新開始。尤其是“呼吸轉折”,在那吸氣與呼氣間無聲、平靜的瞬間裡的感性經驗。我不否認,在這換氣的一刻,在這呼吸回轉的剎那,策蘭不止聯繫到平靜的克制,也同時讓與回轉相關的一切響起微弱的希望。他在《子午線》中說:“詩:可以意味著一次呼吸的轉折。”("Poetry: that can mean a breath-turn.")但貫穿整組詩的“輕”呼吸,很難因此就被削弱意義。這首詩是真正的序曲,就像作曲時以第一個音奠定整首曲子的調性。的確,整組詩都如此之輕,換氣般幾乎難以覺察。它們見證著生命最後的窒息,同時一再提出它們新的解答,毋寧說:並非解答,而是向著堅實的語言格式塔攀升。如此去聽,就像聽著冬日籠罩萬物的深深寂靜。最輕的析出結晶。最小,最輕,也同是最精確的:真言。
雖然知道保羅.策蘭是相當重要的一位詩人,也曾經入手幾本他的詩集中譯本,但始終沒有機會認真讀過。
而這一次閱讀本書,主要是因爲譯者陳早,我始終相信一位好的譯者會帶我們去找到好的書本,如同他之前翻譯過的:尤迪特·沙朗斯基的《逝物錄》以及里爾克的《布里格手記》(註疏版)。
以下摘要分享第一個章節。
書名:誰是我 誰是你:伽達默爾談策蘭《呼吸結晶》
作者: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譯者:陳早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11/01
內容簡介
《呼吸結晶》是策蘭晚年一部重要詩集,甚至曾被策蘭聲稱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伽達默爾對此作了一次細讀,從詮釋學角度,圍繞策蘭詩中的敘述者與傾聽者,在“何謂你,何謂我”的辨析中,在“何人斯”的主題沈吟中,逐次領讀二十一首詩,再現策蘭這部傑作的神秘與美妙,以及其下可能的深意。
【Excerpt】
1
你盡可
以雪待我:
每當我並肩
與桑樹邁過夏,
它最嫩的葉就
尖叫。
DU DARFST mich getrost mit Schnee bewirten: sooft ich Schulter an Schulter mit dem Maulbeerbaum schritt durch den Sommer,
schrie sein jüngstes
Blatt.
Consoled you may
welcome me with snow: whenever I strode through the summer shoulder to shoulder with the mulberry tree,
its youngest leaf
screamed.
這艱澀的文本,就像整組詩的序曲,異常突兀地開始了。詩中有種尖銳的對立。雪,抹平一切的,冰冷卻也和緩的,不僅被接受,而且受到歡迎。言說者身後的夏日,顯然因太過喧鬧、因無度的綻裂和開放而難以忍受。言說者身後當然不是真正的夏,一如言之所向的你未必意指冬天、未必奉上真正的雪。相比於滿溢時節,貧瘠的冬反倒愜意。言說者與沒完沒了抽芽的桑樹並肩穿過夏。桑樹無疑代表著繁蕪的能量,新芽的源源不斷象徵著不可止息的生命慾望。與其他灌木不同,桑樹不止在春季生發新葉,更是貫穿一夏。我認為,不應聯想到巴洛克詩歌古老的隱喻傳統。的確,保羅·策蘭是位博學的詩人——他甚至擁有驚人的自然知識。海德格爾曾對我說,策蘭比他本人更瞭解黑森林裡的動植物。
初近本詩時,也應盡量具體地理解。這當然需要正確估量詩人的語言意識,他不僅在明確指涉對象的層面上遣詞,也總是在玩味語詞奏響的意義和旁義。因此就要問,詩人是否在用[桑樹(Maulbeerbaum) ]構詞中的“嘴”(Maul) 暗示空談者?而他再也無法忍受他們的叫嚷?即便如此,精准連貫的要求仍居首位,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十分普通的植物名“桑樹”出現在詩的文脈中,依循這文脈,詩之所指顯然並非“嘴果”或嘴巴,而是桑樹貫穿整夏、無休吐絢的嫩黃之綠。任何後續的含義轉換都要從這裡調整方向。我們將會看到,所言最終轉入沈默或寡言之域。可桑樹的類比根本無關乎“嘴”,而是抽芽之葉的繁茂。語境並不蘊含嘴巴的雙關,詩意轉換發生在葉的尖叫上。這在詩末的最後一個詞上圖窮匕見。也就是說,是葉而非果,執行了這一轉換,進入了本真所言。或可在泛音層上反觀構詞中“嘴巴”的尖叫,並將其納入話語。的確有空談者。在我們的文脈中,可以讓人想到一切虛浮、空洞的言談和創作。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嘴巴”這個詞從未作為獨立的含義元出現,而只是由桑樹引出的意味。這樣一首多層次的詩,從第一層的言說(Sagen)過渡到說出(Besagen)的轉換運動(Transpositionsbewegung)中;在我看來,以“嘴果”取代“口之花”並非這一過程的正路。
因此更要問,詩“說出”了什麼?也就是說,文義欲行向何處?我們一個個詞來看。並肩:與桑樹並肩邁步,顯然意味著,不落後於它,也不打斷它的生長—此處可能是:反觀內省。另外一定要注意,說的是“每當”。這條一次次重複的路強調的是,永遠在重新啓程的遊人從未如願,生命之桑從未安靜、沈默地與他伴行。新的繁亂步步在側,就像嬰兒飢渴的哭號,不得休止。
我們繼續問,誰是這第一個言之所向的你。在喧囂不止的夏日後前來迎接者,大概並非什麼確定的物或人。一直陪伴我的,是求生欲不斷不歇的尖叫,相比之下,雪更讓我愜意。殷勤,也就是所謂的歡迎,恰恰是那不含絲毫誘惑和刺激的單調。誰能確定,在慾望和放棄、夏和冬、生和死、尖叫和寂靜、話語和沈默之間發生了什麼?存在於這些詩行中的,是一種心甘情願,不論另一個是什麼,都願意接受它。因此,我認為,這種心甘情願最終很可能要讀成對死亡的決心,亦即接受那過量生命最後的、極端的反面。無疑,死亡主題在策蘭的詩中無處不在,這組詩亦如此。想到特殊的語境——這首詩是被命名為《呼吸結晶》組詩的序篇,就更有可能了。組詩題目指向呼吸,也因此指向呼吸所塑造的語言事件。
於是我們重新再問:此處的雪意味什麼?是這裡暗示的創作經驗?甚或是在此陳說的詩的語詞本身?它在慎言中存護著冬的寂靜,彷彿將被奉上的禮物。還是說,雪與我們每個人相關,是我們全都知道、讓我們所有人都會感到舒適的聒噪後的靜謐?無法回答。你與我、詩人之我與其詩抵達的我們每個人,無法斷然區分。詩對詩人,也對我們所有人說,寂靜是愜意的。這也是呼吸轉折時的寂靜,是換氣時能聽到的最輕的新開始。尤其是“呼吸轉折”,在那吸氣與呼氣間無聲、平靜的瞬間裡的感性經驗。我不否認,在這換氣的一刻,在這呼吸回轉的剎那,策蘭不止聯繫到平靜的克制,也同時讓與回轉相關的一切響起微弱的希望。他在《子午線》中說:“詩:可以意味著一次呼吸的轉折。”("Poetry: that can mean a breath-turn.")但貫穿整組詩的“輕”呼吸,很難因此就被削弱意義。這首詩是真正的序曲,就像作曲時以第一個音奠定整首曲子的調性。的確,整組詩都如此之輕,換氣般幾乎難以覺察。它們見證著生命最後的窒息,同時一再提出它們新的解答,毋寧說:並非解答,而是向著堅實的語言格式塔攀升。如此去聽,就像聽著冬日籠罩萬物的深深寂靜。最輕的析出結晶。最小,最輕,也同是最精確的:真言。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