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的《美學與詩學:詮釋學的實施》-2
2025/02/15 04:56
瀏覽211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的《美學與詩學:詮釋學的實施》-2
書名:美學與詩學:詮釋學的實施
作者:伽達默爾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
【Excerpt】
〈恩斯特·邁斯特,紀念詩之五〉
(1977)
綠,現在就是
第一春的綠:
一片葉
撥開唇……
誰還活著?
誰已死,我倆中
一個人在此,
一個人來到。
這片葉在我們之間,
多麼芬芳!
綠就是這個黑
悠長的時間之黑,
黑就是這個綠。
在歌唱的、
猶如腐爛的舌上
睡眠著
生命的為什麼。
[讀者自行補充]
Green now
of the first spring:
a leaf
parts the lips ...
who is dead,
who alive of us two ?
One persons here,
one persons coming -
The leaf between us,
how sweet it smells !
Green is the black
of long-lasting time,
black is the green.
On a singing
as on a festering tongue
the Why of life sleeps.
(Translated by Richard Dove)
這是一個組詩的最後一首詩,這組詩紀念某個已經離去的人。一個終結——或許是一個總結?一個結束和開始?就如每一個結束是另一個開始?
顯然也是一個開始。因為,這首詩的第一個詞是“綠”,第一春的綠。不過,這首詩想要說的是完全別的東西。這個綠並不意味是第一個許諾。更像是一個問題:什麼“現在”(nun)?這個“現在”如何應該承受得住未來,一片葉的第一次展開的未來?“葉撥開唇”。這第一片綠就像是唇張開要說話:要告訴我一些什麼。然而,詩的全部回答是:“不”——不是簡單地有一個幸存者。“誰已死。我倆中誰還活著?”在這個新希望之綠的問題前,存生者則無法承受保存生命之在的簡單的一義性。確實,一個人還活著。但是,他為什麼還活著?就是簡單地“為此”,沒有意願,也沒有同意?
看來就是如此。第二詩節對此做了闡述:“一個人在此,一個人來到。”這裡不是說:一個人走了,一個人來到。這是一個陳述,它包含我們所有的人,也適用我們所有的人。此在與來到,這兩者所指的就是這個“此”(Da)。什麼又是這個“此”呢?是否真的就是這個此,這個已走之人完全徹底告別的那個此嗎,就如詩中表現春的第一個詞,它無法再抵達這個過去者?
撥開唇的這片葉在我們之間,現在要另外來看。葉在此,在我們之間。這裡的“一個人……一個人”是否在指我們中的每個人,我們所有的人,我們人類:“這片葉在我們之間”指的就是我和你。這不僅是撥開唇的、自我展開的葉,這片只指我們而不指你的葉。它作為芬芳在此,這不只是葉的芬芳。芬芳分散到“此”中,結合著,不分開。這芬芳如此強烈地在此,它結合一切,籠罩一切,就是已經不在此的東西也都包含。一個私密的親合性連接芬芳和印跡,芬芳和記憶。芬芳被分散到這個此中,這個稍縱即逝的芬芳,它飄過我們,並立即隨風飄散,就如我們自己。
如此,詩的最後一節把對回答的問題翻轉了過來。這裡的綠早已不是那片新展開的葉,那片激活冬季樹枝黑灰色的葉,也不是輕柔地覆蓋悲哀之黑的希望之綠。第一詩節是以“綠”起始,最後詩節的開始用的是同樣的詞,好像是修改的開始。因為,這裡的綠已經不是戰勝黑色的綠。綠和黑就如死或生,是希望或悲哀,存在和虛無,他們之間互為相映和不可區分。
“悠長的時間之黑”是未來,這是一個毫無希望的未來,希望之綠根本,不會顯現,只有濃厚的、無聲的黑。這個未來自身是綠的,卻不是像所有的綠所是的那種綠。因為“黑就是這個綠”。綠和黑之間想象的同屬性所形成的節奏把反題遠遠地拋在身後。“此”早已不是那個在此之人的此,也不是那個知道自己並堅持在此之中的人的此。沒有人知道自己。這張歌唱的舌也不知道對其此在的回答,不知道對“生命的為什麼”的回答,儘管它看似與“腐爛的舌”,再無能力對“此”歌頌的舌,已經分離。
為什麼這是一首好詩?哦,或許是它省略了很多,卻仍然清楚明白。或許是因為最後一個詞“為什麼”抽象得令人咋舌,這麼抽象的詞也能如此輕易說出,說得讀者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和“為何”(Wozu)。讀者必須去聽所有這麼多的為什麼的問題,孩子們提出的這些問題。生命的為什麼的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問題,對於這樣一個問題,沒有一個回答能夠滿足。。
書名:美學與詩學:詮釋學的實施
作者:伽達默爾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
【Excerpt】
〈恩斯特·邁斯特,紀念詩之五〉
(1977)
綠,現在就是
第一春的綠:
一片葉
撥開唇……
誰還活著?
誰已死,我倆中
一個人在此,
一個人來到。
這片葉在我們之間,
多麼芬芳!
綠就是這個黑
悠長的時間之黑,
黑就是這個綠。
在歌唱的、
猶如腐爛的舌上
睡眠著
生命的為什麼。
[讀者自行補充]
Green now
of the first spring:
a leaf
parts the lips ...
who is dead,
who alive of us two ?
One persons here,
one persons coming -
The leaf between us,
how sweet it smells !
Green is the black
of long-lasting time,
black is the green.
On a singing
as on a festering tongue
the Why of life sleeps.
(Translated by Richard Dove)
這是一個組詩的最後一首詩,這組詩紀念某個已經離去的人。一個終結——或許是一個總結?一個結束和開始?就如每一個結束是另一個開始?
顯然也是一個開始。因為,這首詩的第一個詞是“綠”,第一春的綠。不過,這首詩想要說的是完全別的東西。這個綠並不意味是第一個許諾。更像是一個問題:什麼“現在”(nun)?這個“現在”如何應該承受得住未來,一片葉的第一次展開的未來?“葉撥開唇”。這第一片綠就像是唇張開要說話:要告訴我一些什麼。然而,詩的全部回答是:“不”——不是簡單地有一個幸存者。“誰已死。我倆中誰還活著?”在這個新希望之綠的問題前,存生者則無法承受保存生命之在的簡單的一義性。確實,一個人還活著。但是,他為什麼還活著?就是簡單地“為此”,沒有意願,也沒有同意?
看來就是如此。第二詩節對此做了闡述:“一個人在此,一個人來到。”這裡不是說:一個人走了,一個人來到。這是一個陳述,它包含我們所有的人,也適用我們所有的人。此在與來到,這兩者所指的就是這個“此”(Da)。什麼又是這個“此”呢?是否真的就是這個此,這個已走之人完全徹底告別的那個此嗎,就如詩中表現春的第一個詞,它無法再抵達這個過去者?
撥開唇的這片葉在我們之間,現在要另外來看。葉在此,在我們之間。這裡的“一個人……一個人”是否在指我們中的每個人,我們所有的人,我們人類:“這片葉在我們之間”指的就是我和你。這不僅是撥開唇的、自我展開的葉,這片只指我們而不指你的葉。它作為芬芳在此,這不只是葉的芬芳。芬芳分散到“此”中,結合著,不分開。這芬芳如此強烈地在此,它結合一切,籠罩一切,就是已經不在此的東西也都包含。一個私密的親合性連接芬芳和印跡,芬芳和記憶。芬芳被分散到這個此中,這個稍縱即逝的芬芳,它飄過我們,並立即隨風飄散,就如我們自己。
如此,詩的最後一節把對回答的問題翻轉了過來。這裡的綠早已不是那片新展開的葉,那片激活冬季樹枝黑灰色的葉,也不是輕柔地覆蓋悲哀之黑的希望之綠。第一詩節是以“綠”起始,最後詩節的開始用的是同樣的詞,好像是修改的開始。因為,這裡的綠已經不是戰勝黑色的綠。綠和黑就如死或生,是希望或悲哀,存在和虛無,他們之間互為相映和不可區分。
“悠長的時間之黑”是未來,這是一個毫無希望的未來,希望之綠根本,不會顯現,只有濃厚的、無聲的黑。這個未來自身是綠的,卻不是像所有的綠所是的那種綠。因為“黑就是這個綠”。綠和黑之間想象的同屬性所形成的節奏把反題遠遠地拋在身後。“此”早已不是那個在此之人的此,也不是那個知道自己並堅持在此之中的人的此。沒有人知道自己。這張歌唱的舌也不知道對其此在的回答,不知道對“生命的為什麼”的回答,儘管它看似與“腐爛的舌”,再無能力對“此”歌頌的舌,已經分離。
為什麼這是一首好詩?哦,或許是它省略了很多,卻仍然清楚明白。或許是因為最後一個詞“為什麼”抽象得令人咋舌,這麼抽象的詞也能如此輕易說出,說得讀者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和“為何”(Wozu)。讀者必須去聽所有這麼多的為什麼的問題,孩子們提出的這些問題。生命的為什麼的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問題,對於這樣一個問題,沒有一個回答能夠滿足。。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