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的《把壞日子過好》
2025/02/07 05:58
瀏覽187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的《把壞日子過好》
書名: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
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作者:基倫.賽提亞
原文作者:Kieran Setiya
譯者:謝明珊, 羅亞琪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8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3174
內容簡介
本書打破遇到痛苦就要樂觀的觀念,作者認為,面對痛苦,就是面對現實。這個世界一直鼓勵我們去看見人生的美好,但人生各個層面並不容易,一想到就令人苦惱。我們要張大眼睛,勇於面對苦難,越是苦惱,越要承認現實。
經過20年深入研究,作者認為「認識痛苦」才是當代人最迫切的課題。本書從哲學辯證切入,翻轉世人普遍追求「理想」的觀點,叩問人生無可避免且至關重要的病痛、孤獨、悲傷、失敗、不公、荒謬等難題。引領你重新思考並理解苦難,認識自我心中面臨的大敵。
【Excerpt】
〈希望〉
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有一位對手「犬儒第歐根尼」(Diogenes the Cynic),他是我的哲學英雄之一。第歐根尼是很有趣的人,當他聽說柏拉圖把人形容成沒羽毛的雙足動物時,便把一隻拔了毛的雞拿到學院門口,宣稱:「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人!」對第歐根尼而言,哲學是一種表演藝術,要用活的,不是用談的。第歐根尼很有原則,他把柏拉圖的對話斥為「浪費時間」,為了證明自己重視實踐勝過理論、重視美德勝過財富,便住在雅典街頭上的一個貯藏甕裡。他隨身攜帶一盞燈,說是要尋找真正的人類,但沒有成功。第歐根尼給人很多啟發,他是一個政治改革家、世界公民,幻想社會出現他那個時代想像不到的平等。「有人問第歐根尼,人生中最珍貴的事物是什麼?他回答:『希望。』」
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希望」很高貴,能賦予力量抑或是勇氣。然而,這並非一直都是如此。為了說明這本書為什麼要為希望撰寫一個章節,為什麼把它列入人類苦難的名錄,我們必須把時間拉得更遠,聊聊年代比柏拉圖早四百年的希臘詩人海希奥德(Hesiod)及他筆下的潘朵拉之盒(也是個貯藏東西的容器)。
海希奥德跟荷馬同時代,都在西元前八世紀寫作。他寫到,有一個名叫普羅米修斯的凡人偷了眾神的火,導致宙斯對人類展開報復。宙斯下令赫菲斯托斯製造一個美麗的女子,由雅典娜賦予其生命之後,再由赫密斯送到地球上。這名女子被取名為潘朵拉,身上帶著一個裝滿「禮物」的盒子,裡面有疾病、悲痛等人生的各種苦難。潘朵拉打開盒子,讓這些禍害逃逸到人間,最後在希望逃跑前關上盒子。有些人認為這是神留下來的慰藉,但那只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潘朵拉的盒子裝的是各種詛咒,既然希望在裡面,就表示希望也是一種詛咒。海希奥德解釋:「希望是種毒藥;把無所事事等待空虛希望的笨蛋的靈魂緊抓著,使其缺乏活力;希望其實無法提供任何東西。」我們祈求一切都會發展順利,卻不勇敢地跨出不確定的那一步,讓事情成真。難怪,海希奥德認為「希望是一種毒品」。(As Hesiod explains: “The dope / Who’s idle and awaits an empty hope, / Gripes in his soul, lacking a livelihood. / But as provider, Hope is not much good.”We cross our fingers, hoping it will all work out, instead of taking arduous, uncertain steps to make that happen. For Hesiod, hope is a narcotic.)
海希奧德的神話似乎是將希望描寫成一種禍害,但最後卻變得模稜兩可。問題在於,希望被留在盒子裡不確定代表什麼意思。其他禍害被釋放出來,降臨在人類身上。如果希望仍被關在裡面,不就表示我們不會受到希望的誘惑嗎?還是說,我們受到的詛咒就是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過活——也就是說,希望是好的,但我們無法擁有?這樣的話,希望為什麼會被放在潘朵拉裝滿苦難的盒子裡?希望似乎無法定義。
……
不過,希望究竟是什麼呢?哲學家近年來對此發表了一些論點,在不同的意見中達成大致的共識。希望包含「渴望」與「相信」這兩個要素。當你對某樣東西產生希望,你一方面渴望這樣東西,一方面相信這樣東西有可能實現,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會實現。你不會對不想要的東西產生希望,也不會對絕不可能發生或你確定會發生的事情產生希望。此外,對某樣東西產生希望就表示你不認為那是你能完全決定的。對你自己就能實現的東西產生希望並不合理;正是因為那是你無法掌控的,你才會退一步選擇希望。
希望的兩個面向(渴望和相信)都非常堅實。希望不只是隨意的渴求,而是帶有情感依附,所以索倫·齊克果把希望定義成「對可能發生的事產生熱切的渴望」,才會用到「熱切」這個形容詞。(Both sides of hope—desiring and believing—take substantive forms. Thus hope is more than idle longing: it involves emotional attachment. That’s why Søren Kierkegaard would speak of “passion” in defining hope as “a passion for what is possible.”) 同樣地,只是「隨意地相信」是不夠的。這個意思是,單純認為一件事有可能發生不足以稱作希望,而是必須把那個可能性當作「活生生」的。你不需要很樂觀,成功的機率也可以很低,但你必須在實踐上認真看待這個可能性。例如:那可能是你會計畫的東西,即使你只把它當成偶然事件。假如你寧可血檢的結果是錯的,你也知道理論上那有可能出錯,但你又不相信它真的出錯,那你對檢查結果沒有問題這件事便已不再抱持希望。當你已經不相信一件事會發生,卻還緊抓著這件事的可能性不放,你對這件事的心態是絕望,不是希望。當你不再緊抓,那你就變成認命。
說明絕望為什麼不好,比說明希望為什麼是件好事還要容易許多。事情沒有一絲希望,我們卻仍緊抓著這件事不放,就會產生絕望的感覺。被拋棄的戀人可能哭著說:「這段關係結束了,她永遠不會回來了。」罹患絕症的病人可能會傷心地說:「沒有藥醫了。」他們感受到的是類似悲痛的情緒;對某個可能性產生的熱切渴望已經不在了,因此令他們痛苦。
但那並不表示希望就是好的。有時候,事實就是某件事不可能發生。我母親的阿茲海默症不會變好,只會變糟,如果希望她能好轉,那就太愚蠢了(雖然我寧可她好起來)。就算是理性地希望一件事發生,擁有希望有什麼好處?我想到我在二〇一六和二〇二〇年的美國大選觀看開票結果時,心裡便懷抱痛苦不已的希望。除了控制自己的焦慮感和強烈祈求能有好的結果,我什麼也不能做。那樣有什麼價值呢?希望跟沉默是並存的。若說希望包含了勇氣,那就是知道希望可能帶來失望,卻仍願意面對這種恐懼的勇氣。當事情的結果很糟,希望比絕望更可怕。
所以,海希奥德很有道理,希望有時很虛偽或令人卻步。為何要頌揚生命中的希望?身為作家兼社運人士的瑞貝卡·索尼特(Rebecca Solnit)在二〇〇三年的入侵伊拉克事件後寫了一本書,在書中替希望說話。她寫道:「希望不像樂透,你不能坐在沙發上緊握彩券,感覺自己會幸運中大獎。」(“Hope is not like a lottery ticket you can sit on the sofa and clutch, feeling lucky,”)
希望應該把你推出門,因為要讓未來不再有無止盡的戰爭,地球寶藏不再遭到殲滅,窮人和邊緣族群不再受到壓迫,你必須付出一切。希望只表示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卻不保證那個世界一定存在。希望需要搭配行動,少了希望,行動是不可能的。
(hope should shove you out the door, because it will take everything you have to steer the future away from endless war, from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earth’s treasures and the grinding down of the poor and marginal. Hope just means another world might be possible, not promised, not guaranteed. Hope calls for action; action is impossible without hope.)
……
……一九九一年,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寫下《在特洛伊治癒》(The Cure at Troy),改編了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首次在西元前四〇九年(跟第歐根尼出生的時間差不多)搬上舞臺的一部劇本。……
……
《在特洛伊治癒》這部劇作同時涵蓋了疾病、寂寞、悲痛、失敗、不公、荒謬和希望等主題。它講到我們對待生病受傷的人有時會表達出來的麻木、疼痛的寂寞、生命面對苦難時的堅韌:講到悲痛可能讓我們做錯事、成敗的無常、不公的誘惑與修復的可找能:講到道德宇宙的弧線,以及這個世界的奧祕和無法預測性(神的意志)是如何創造或混淆意義,為希望和行動挪出空間。這個故事要我們發揮同情心和勇氣,在一個不正義的世界要求正義。故事快要進入尾聲時,樂隊懇求斐洛克特底前往特洛伊戰鬥:
歷史說,不要
在這個世界抱持希望。
但,一生有那麼一次
渴望已久的正義潮浪
有可能升起,
希望和歷史便能成韻。
(History says, Don’t hope
On this side of the grave.
But then, once in a lifetime
The longed-for tidal wave
Of justice can rise up,
And hope and history rhyme.)
這位詩人跟我們一樣,很清楚「希望」和「歷史」這兩個字並不成韻。然而,有一天,不曾夢想過的和諧實現時,或許真的會也說不定。
(The poet knows as well as we do that “hope”and “history” do not rhyme. But one day, in some undreamt-of harmony, they might.)
書名: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
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作者:基倫.賽提亞
原文作者:Kieran Setiya
譯者:謝明珊, 羅亞琪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8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3174
內容簡介
本書打破遇到痛苦就要樂觀的觀念,作者認為,面對痛苦,就是面對現實。這個世界一直鼓勵我們去看見人生的美好,但人生各個層面並不容易,一想到就令人苦惱。我們要張大眼睛,勇於面對苦難,越是苦惱,越要承認現實。
經過20年深入研究,作者認為「認識痛苦」才是當代人最迫切的課題。本書從哲學辯證切入,翻轉世人普遍追求「理想」的觀點,叩問人生無可避免且至關重要的病痛、孤獨、悲傷、失敗、不公、荒謬等難題。引領你重新思考並理解苦難,認識自我心中面臨的大敵。
【Excerpt】
〈希望〉
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有一位對手「犬儒第歐根尼」(Diogenes the Cynic),他是我的哲學英雄之一。第歐根尼是很有趣的人,當他聽說柏拉圖把人形容成沒羽毛的雙足動物時,便把一隻拔了毛的雞拿到學院門口,宣稱:「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人!」對第歐根尼而言,哲學是一種表演藝術,要用活的,不是用談的。第歐根尼很有原則,他把柏拉圖的對話斥為「浪費時間」,為了證明自己重視實踐勝過理論、重視美德勝過財富,便住在雅典街頭上的一個貯藏甕裡。他隨身攜帶一盞燈,說是要尋找真正的人類,但沒有成功。第歐根尼給人很多啟發,他是一個政治改革家、世界公民,幻想社會出現他那個時代想像不到的平等。「有人問第歐根尼,人生中最珍貴的事物是什麼?他回答:『希望。』」
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希望」很高貴,能賦予力量抑或是勇氣。然而,這並非一直都是如此。為了說明這本書為什麼要為希望撰寫一個章節,為什麼把它列入人類苦難的名錄,我們必須把時間拉得更遠,聊聊年代比柏拉圖早四百年的希臘詩人海希奥德(Hesiod)及他筆下的潘朵拉之盒(也是個貯藏東西的容器)。
海希奥德跟荷馬同時代,都在西元前八世紀寫作。他寫到,有一個名叫普羅米修斯的凡人偷了眾神的火,導致宙斯對人類展開報復。宙斯下令赫菲斯托斯製造一個美麗的女子,由雅典娜賦予其生命之後,再由赫密斯送到地球上。這名女子被取名為潘朵拉,身上帶著一個裝滿「禮物」的盒子,裡面有疾病、悲痛等人生的各種苦難。潘朵拉打開盒子,讓這些禍害逃逸到人間,最後在希望逃跑前關上盒子。有些人認為這是神留下來的慰藉,但那只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潘朵拉的盒子裝的是各種詛咒,既然希望在裡面,就表示希望也是一種詛咒。海希奥德解釋:「希望是種毒藥;把無所事事等待空虛希望的笨蛋的靈魂緊抓著,使其缺乏活力;希望其實無法提供任何東西。」我們祈求一切都會發展順利,卻不勇敢地跨出不確定的那一步,讓事情成真。難怪,海希奥德認為「希望是一種毒品」。(As Hesiod explains: “The dope / Who’s idle and awaits an empty hope, / Gripes in his soul, lacking a livelihood. / But as provider, Hope is not much good.”We cross our fingers, hoping it will all work out, instead of taking arduous, uncertain steps to make that happen. For Hesiod, hope is a narcotic.)
海希奧德的神話似乎是將希望描寫成一種禍害,但最後卻變得模稜兩可。問題在於,希望被留在盒子裡不確定代表什麼意思。其他禍害被釋放出來,降臨在人類身上。如果希望仍被關在裡面,不就表示我們不會受到希望的誘惑嗎?還是說,我們受到的詛咒就是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過活——也就是說,希望是好的,但我們無法擁有?這樣的話,希望為什麼會被放在潘朵拉裝滿苦難的盒子裡?希望似乎無法定義。
……
不過,希望究竟是什麼呢?哲學家近年來對此發表了一些論點,在不同的意見中達成大致的共識。希望包含「渴望」與「相信」這兩個要素。當你對某樣東西產生希望,你一方面渴望這樣東西,一方面相信這樣東西有可能實現,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會實現。你不會對不想要的東西產生希望,也不會對絕不可能發生或你確定會發生的事情產生希望。此外,對某樣東西產生希望就表示你不認為那是你能完全決定的。對你自己就能實現的東西產生希望並不合理;正是因為那是你無法掌控的,你才會退一步選擇希望。
希望的兩個面向(渴望和相信)都非常堅實。希望不只是隨意的渴求,而是帶有情感依附,所以索倫·齊克果把希望定義成「對可能發生的事產生熱切的渴望」,才會用到「熱切」這個形容詞。(Both sides of hope—desiring and believing—take substantive forms. Thus hope is more than idle longing: it involves emotional attachment. That’s why Søren Kierkegaard would speak of “passion” in defining hope as “a passion for what is possible.”) 同樣地,只是「隨意地相信」是不夠的。這個意思是,單純認為一件事有可能發生不足以稱作希望,而是必須把那個可能性當作「活生生」的。你不需要很樂觀,成功的機率也可以很低,但你必須在實踐上認真看待這個可能性。例如:那可能是你會計畫的東西,即使你只把它當成偶然事件。假如你寧可血檢的結果是錯的,你也知道理論上那有可能出錯,但你又不相信它真的出錯,那你對檢查結果沒有問題這件事便已不再抱持希望。當你已經不相信一件事會發生,卻還緊抓著這件事的可能性不放,你對這件事的心態是絕望,不是希望。當你不再緊抓,那你就變成認命。
說明絕望為什麼不好,比說明希望為什麼是件好事還要容易許多。事情沒有一絲希望,我們卻仍緊抓著這件事不放,就會產生絕望的感覺。被拋棄的戀人可能哭著說:「這段關係結束了,她永遠不會回來了。」罹患絕症的病人可能會傷心地說:「沒有藥醫了。」他們感受到的是類似悲痛的情緒;對某個可能性產生的熱切渴望已經不在了,因此令他們痛苦。
但那並不表示希望就是好的。有時候,事實就是某件事不可能發生。我母親的阿茲海默症不會變好,只會變糟,如果希望她能好轉,那就太愚蠢了(雖然我寧可她好起來)。就算是理性地希望一件事發生,擁有希望有什麼好處?我想到我在二〇一六和二〇二〇年的美國大選觀看開票結果時,心裡便懷抱痛苦不已的希望。除了控制自己的焦慮感和強烈祈求能有好的結果,我什麼也不能做。那樣有什麼價值呢?希望跟沉默是並存的。若說希望包含了勇氣,那就是知道希望可能帶來失望,卻仍願意面對這種恐懼的勇氣。當事情的結果很糟,希望比絕望更可怕。
所以,海希奥德很有道理,希望有時很虛偽或令人卻步。為何要頌揚生命中的希望?身為作家兼社運人士的瑞貝卡·索尼特(Rebecca Solnit)在二〇〇三年的入侵伊拉克事件後寫了一本書,在書中替希望說話。她寫道:「希望不像樂透,你不能坐在沙發上緊握彩券,感覺自己會幸運中大獎。」(“Hope is not like a lottery ticket you can sit on the sofa and clutch, feeling lucky,”)
希望應該把你推出門,因為要讓未來不再有無止盡的戰爭,地球寶藏不再遭到殲滅,窮人和邊緣族群不再受到壓迫,你必須付出一切。希望只表示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卻不保證那個世界一定存在。希望需要搭配行動,少了希望,行動是不可能的。
(hope should shove you out the door, because it will take everything you have to steer the future away from endless war, from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earth’s treasures and the grinding down of the poor and marginal. Hope just means another world might be possible, not promised, not guaranteed. Hope calls for action; action is impossible without hope.)
……
……一九九一年,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寫下《在特洛伊治癒》(The Cure at Troy),改編了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首次在西元前四〇九年(跟第歐根尼出生的時間差不多)搬上舞臺的一部劇本。……
……
《在特洛伊治癒》這部劇作同時涵蓋了疾病、寂寞、悲痛、失敗、不公、荒謬和希望等主題。它講到我們對待生病受傷的人有時會表達出來的麻木、疼痛的寂寞、生命面對苦難時的堅韌:講到悲痛可能讓我們做錯事、成敗的無常、不公的誘惑與修復的可找能:講到道德宇宙的弧線,以及這個世界的奧祕和無法預測性(神的意志)是如何創造或混淆意義,為希望和行動挪出空間。這個故事要我們發揮同情心和勇氣,在一個不正義的世界要求正義。故事快要進入尾聲時,樂隊懇求斐洛克特底前往特洛伊戰鬥:
歷史說,不要
在這個世界抱持希望。
但,一生有那麼一次
渴望已久的正義潮浪
有可能升起,
希望和歷史便能成韻。
(History says, Don’t hope
On this side of the grave.
But then, once in a lifetime
The longed-for tidal wave
Of justice can rise up,
And hope and history rhyme.)
這位詩人跟我們一樣,很清楚「希望」和「歷史」這兩個字並不成韻。然而,有一天,不曾夢想過的和諧實現時,或許真的會也說不定。
(The poet knows as well as we do that “hope”and “history” do not rhyme. But one day, in some undreamt-of harmony, they might.)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