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蔡天新的《難以企及的人物——數學天空的閃爍群星》
2024/12/12 05:06
瀏覽15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蔡天新的《難以企及的人物——數學天空的閃爍群星》

如同書名,讀到〈奧瑪·海亞姆的世界〉這一篇文章,才赫然發覺奧瑪·海亞姆就是奧瑪·開儼(Omar Khayyám),而自己也還未讀過《魯拜集》,他果真是難以企及的人物啊!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難以企及的人物——數學天空的閃爍群星
作者:蔡天新
出版社: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4/01

Excerpt
〈奧瑪·海亞姆的世界〉
……

三、精神的世界

如果海亞姆僅僅是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據說他還精通醫術,兼任蘇丹的太醫),那他很可能不會終身獨居,雖然他的後輩同行笛卡兒、帕斯卡、史賓諾莎(Baruch Spinoza)、牛頓和萊布尼茲等也不曾結婚。這幾位西方智者在從事科學研究之餘,均把自己的精神獻給宗教或哲學。海亞姆在潛心科學王國的同時,也悄悄地把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但卻以詩歌的形式。不同的是,他的詩歌作品因為不合時宜,很有可能在初次展示以後便束之高閣;或者,由於他的身分是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被人們忽略了。事實上,儘管對海亞姆創作的詩歌數量意見不一,後世學者們一致認定,他並不囿於伊斯蘭宣揚的真主創造世界這一觀點,因此,他不討正統的穆斯林喜歡。
若要談論海亞姆的詩歌,必須要先瞭解波斯的文學傳統。西元 651 年,阿拉伯人摧毀了古伊朗最後一個王朝——薩珊(Sassanid ,把波斯置於政教合一的哈里發(Caliph)的版圖內,伊斯蘭教取代了祆教,阿拉伯語成了官方語言。但波斯民間卻産生了新的語言——現代波斯語,這是古波斯語即巴列維語(Pehlevi)的變體,經過演變,以阿拉伯字母書寫並引進了阿拉伯語辭彙。凡是運用現代波斯語進行創作的文學,就是波斯文學,波斯文學崛起的地方,正好是海亞姆的故鄉——霍拉桑。隨後,在地中海東岸、中亞細亞、高加索地區、阿富汗和北印度也相繼出現了著名的波斯語詩人和作家。
不僅如此,在被阿拉伯人占領幾個世紀後,在遠離阿拉伯半島的地方又出現了一個波斯人的王朝——薩曼(Samanids),其疆域包括霍拉桑和河間地帶。在塞爾柱人到來之前,已有將近兩百年的自由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主要城市撒馬爾罕成為學術和詩歌、藝術的中心,另一處詩歌中心則是阿富汗北部的巴爾赫,這兩個地方恰好是海亞姆年輕時逗留過的地方。9 世紀中葉,被譽為「波斯詩歌之父」的魯達基(Rudak)出生在撒馬爾罕郊外,他年輕時四處遊歷,晚年貧窮潦倒且雙目失明,可仍活到了90 高齡,並奠定了被稱作「霍拉桑體」的詩歌風格。
在魯達基去世前六年,霍拉桑又誕生了一位重要詩人菲爾多西被斯(Ferdowsi ,他也被波斯人認為是他們民族最偉大的詩人,其代表作是敘事詩《王書》 Shah-nameh,完成於1010年,中譯本叫《列王紀選》)講述了從神話時代到薩珊王朝歷代皇帝的故事。將近一千年來,這部詩集被世世代代的波斯人吟詠或聆聽。《王書》具有霍拉桑詩歌的特點,即敘述簡明,用詞樸實,描述人物和環境不過多鋪墊,並絕少使用阿拉伯語彙。不過,有些西方學者們批評菲爾多西這部浩瀚的詩篇中,韻律單調枯燥,內容陳舊且不斷重複。這些人恐怕無法理解現代的伊朗人,這部書對他們就像《聖經》之於基督教徒般通俗易懂。
在菲爾多西逝世二十多年以後,海亞姆降生在霍拉桑。不過,此時他的故鄉已經在塞爾柱王朝的統治之下。如果不是在納霞堡開始他的詩人生涯,那麼至少他也應該在巴爾赫或撒馬爾罕這兩處詩歌中心萌發靈感。由於海亞姆死後半個世紀才有人提到他的詩人身分,我們對他生前的寫作狀況就無從瞭解了,只知道他寫的是無題的四行詩,這是一種由魯達基開創的詩歌形式,第一、二、四行的尾部要求押韻,類似於中國的絕句。雖然,每行詩的字數並無嚴格的要求,卻也有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概,正如海亞姆《魯拜集》第71首詩中所寫的:

那揮動的手臂彈指間已完成
繼續吟哦,並非用虔誠或智慧
去引誘返回刪除那半行詩句
誰的眼淚都無法將單詞清洗

1859
年,即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出版《物種起源》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那年,一個叫愛德華·菲茲傑拉德 Edward Fitzgerald)的英國人把海亞姆的 101 首詩,彙編成一本樸素的小冊子,取名《魯拜集》(Rubaiyat在阿拉伯語裡意即四行詩),匿名發表了。那年他已經 50 歲,在文壇寂寂無名。此前,他曾嘗試將其翻譯成拉丁文,最後才決定用自己的母語。菲茲傑拉德早年就讀於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最負盛名的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 ,與《浮華世界》作者薩克萊(William MakepeaceThackeray)結下終生的友誼,畢業後過著鄉紳生活,與丁尼生 Alfred Lord Tennyson 、卡萊爾(Thomas Carlyle)等大文豪過從甚密,對自己的寫作卻缺乏信心。中年後他才開始學習波斯語並把興趣轉向東方,譯《魯拜集》時他採用不拘泥於原文的意譯,常用自己的比喻來傳達詩人思想的實質。
從第二年開始,英國的文學同行紛紛稱讚這部譯作。詩人兼批評家史文朋(A. C. Swinburne)寫到,「菲爾茲傑拉德給了奧瑪·海亞姆在 英國最偉大詩人中間一席永久的地位」,詩人賈斯特頓(Gilbert Keith Chesterton)察覺到這本「無與倫比的」詩集的浪漫主義和經典特色,「既有飄逸的旋律又有持久的銘刻」。更有甚者,有些批評家認為這個譯本,實際上是一些有著波斯形象的英國詩,這未免誇大其詞。《大英百科全書》在菲爾茲傑拉德的條目裡,冠之以「作家」而非「翻譯家」的頭銜,其實,菲爾茲傑拉德的所有文學創作表明,他作為一個作家十分平庸,不足以收入百科全書的條目。
1924
年,郭沫若率先從英文翻譯出版了《魯拜集》,依據的正是菲爾茲傑拉德的版本。從那以後,已有十多位中國詩人和學者從英文或波斯文嘗試翻譯。郭沫若把海亞姆比作波斯的李白,這是由於他們兩人都嗜酒如命。有意思的是,將近半個世紀以後,郭沫若又第一個考證出李白出生在中亞的碎葉(Suyab,今吉爾吉斯伊塞克湖西岸的托克馬克城附近),似乎有意要讓李白與海亞姆成為鄉鄰。無論如何,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1971)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可以閱讀的少數幾部詩學論著之一。這裡隨意錄下海亞姆的一首吟酒之詩:

來吧,且飲下這杯醇酒
趁命運未把我們逼向絕路
這乖戾的蒼天一旦下手
連口清水都不容你下喉

古人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阿根廷詩人波赫士(Jorge LuisBorges)對《魯拜集》的印象是,每每「以黎明、玫瑰、夜鶯的形象開始,以夜晚和墳墓的形象結尾」。這是因為,海亞姆與波赫士一樣,也是一個耽於沉思的人。海亞姆苦於不能擺脫人間天上的究竟、生命之短促無常,以及人與神的關係這些問題。他懷疑是否有來世和地獄天堂的存在,嘲笑宗教的自以為是和學者們的迂腐,歎息人的脆弱和社會環境的惡劣。既然得不到這些問題滿意的回答,他便寄情於聲色犬馬的世俗享受。儘管如此,他仍不能迴避那些難以捉摸的根本問題。
談到「及時行樂」,英國詩人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認為,原本它就是「歐洲文學最偉大的傳統之一」,這一主題的內涵並非只是一般意義下的消極處世態度,同時也是積極的人生哲理的探究。事實上,醇酒和美色在海亞姆詩中出現的頻率,比起放浪無羈的李白還要高,而伊斯蘭教是明令禁酒的,這大概是他的詩被同代學者斥為「色彩斑斕的、吞噬教義的毒蛇」的原因之一,在虔誠的伊斯蘭信徒眼中,他的詩都是些荒誕不經的囈語(迫於教會的壓力,他在晚年長途跋涉,遠行至伊斯蘭的聖地——麥加朝聖)。海亞姆之所以逆水行舟,其目的無非是想從無生命的物體中,探討生命之謎和存在的價值,

我把唇俯向這可憐的陶樽,
向把握生命的奥秘探詢;
一旦死去你將永無回程。
樽口對我低語道:生時飲吧!

上個世紀初,14 歲的美國聖路易士男孩艾略特偶然讀到愛德華.菲爾茲傑拉德的英譯本《魯拜集》,立刻就被迷住了。這位 20 世紀難得一見的大詩人後來回憶說,當他進入到這光輝燦爛的詩歌之中,那情形「簡直美極了」,自從讀了這些充滿「璀璨、甜蜜、痛苦色彩的」詩行之後,便明白了自己要成為一名詩人。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女主人公小昭反復吟唱著這樣一支小曲,「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該曲原出海亞姆的《魯拜集》 ,作者添加了兩個「兮」字,便有了中國古詩的味道,而在這部中國小說的結尾,小昭被意味深長地發配去了波斯。

2006
12月,杭州西溪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