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John Berger的《幸運之人》(A Fortunate Man)
2024/08/14 05:41
瀏覽77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John Berger的《幸運之人》(A Fortunate Man)

John Berger的作品總是如此難以歸類,乍看這是一部關於薩梭醫生的傳記,又像是探索鄉村醫師的非虛構寫作,然而談論的似乎又是某種醫病關係……,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幸運之人
A Fortunate Man
原文作者:John Berger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4/01/06

Excerpt
……

最早期的醫療人員,往往也兼具牧師、巫師或法官的身分,他們是第一批無須為部落張羅食物的專業人士。這種特權的等級之高,以及它所賦予的權力之大,直接反映出他們所服務的需求有多重要。對疾病的知覺,是人類為自我意識所付出的第一項代價,且至今仍在支付。這種知覺會放大痛苦或病殘的程度。但由此產生的自我意識是一種社會現象,於是這種自我意識也帶來治療與醫學的可能性。
我們無法憑藉想像,重新建構一位部落居民對於自身接受的治療有何主觀態度。但在我們今日的文化中,我們自己的態度又是什麼?我們如何取得必要的信賴感,將自己交給醫生?
我們讓醫生觸碰我們的身體。除了醫生之外,在自願的情況下,這類接觸我們只保留給戀人——有許多人甚至連戀人的觸摸都害怕。但醫生明明是一個相對而言的陌生人。
……

如果患者特別依戀父母,醫生可能會成為父母的替身。但是,在這樣的關係下,與「性」高度相關的內容,可能會造成困難。在疾病中,最理想的情況,是將醫生想像成哥哥或姊姊。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死亡時。醫生熟悉死亡。當我們呼叫醫生時,我們求助他,治療並紓解我們的苦痛,但是,當他無法治療時,我們也求助他見證我們的死亡。請他見證的價值在於,他看過其他許多人死亡。(這也曾經是神職人員真正的價值所在,而非祈禱或主持告別式。)他是我們與眾多死者之間的活媒介。他屬於我們,也曾經屬於死者他們。他們透過他提供冷硬但真實的慰藉,而這種慰藉,依然是手足情誼的慰藉。
若將我剛才所說的內容「正常化」,並據此做出結論,說病人想要一位友好的(friendly)醫生是很自然的事,那將是大錯特錯。病人的希望與需求,無論與先前的經驗有多矛盾,無論多受到懷疑主義的保護,也無論多秘而不宣甚至對自己也不曾說出口,卻是比自然本能深刻許多,也明確許多。
人在生病時,許多關係連結都斷了。疾病使人隔離,助長了扭曲碎裂的自我意識。醫生必須透過他與病人的關係,以及他得到允准的特殊親密地位,來彌補這些斷掉的連結,重新肯定病人日益惡化的自我意識仍有其社會意涵。
當我提到手足之情時,或說得更精準一點,當我提到病人對手足之愛無以名狀的深刻期待時,我的意思當然不是醫生可以或應該表現得如同真正的兄長。病人對醫生的要求是,他應該像個理想的兄長,以確定無疑的態度去肯認(recognize)他的病人。手足之愛的功能,就是肯認。

在身體與心理層次上,都需要這種屬於個人且近乎親密的肯認。就身體而言,它構成診斷的藝術。優秀的全科診療師之所以罕見,並非大多數醫生缺乏醫學知識,而是因為大多數醫生無法吸收所有可能的相關事實——除了身體的,還有情緒的、歷史的和環境的。醫生尋找特定的病況,而非病人的真實故事以及隨之透露出來的種種狀況。說不定用電腦診斷,會比醫生更好更快。但是餵進電腦裡的事實,終究還是得來自於對病患這個人的親密肯認。
在心理層次上,肯認意味著支持。我們一旦生病,就會害怕自己的病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告訴自己要理性面對,但恐懼的鬼魂依然榮繞,而且理由充分。疾病,作為一種無法界定的力量,可能威脅到我們的存在,而我們對於自身存在的獨特性,必然具有高度意識。換句話說,疾病分享了我們自身的獨特性。因為害怕疾病的威脅,於是我們擁抱疾病,讓它專屬於我們。正因如此,當醫生對病人的抱怨給出一個病名時,病人會感到異常寬慰。那個病名對病人可能意義不大,病人對病名的意涵也可能一無所知,但因為那個病有個名字,它就有了獨立於病人的存在。現在,他們可以對抗它或抱怨它。讓抱怨得到肯認,也就是說,為抱怨做出定義、界限和去個人化,可使病人變強大。
這整個過程,因為包含了醫生與病人,所以是辯證性的。醫生為了全面肯認該疾病——我用「全面」一詞,是因為這種肯認必須能指出具體的治療方式——首先必須肯認病患是一個「個人」;但對病人而言,假定他信任醫生,而這份信任最終是取決於醫生能有效治療他的疾病,那麼醫生對他疾病的肯認是有幫助的,因為這種肯認可將該疾病與他自身分開並去個人化。
到目前為止,我們討論的是這個問題最簡單的層次,亦即假定疾病是降臨到病人身上的某種東西。我們忽略掉不快樂在疾病中扮演的角色,忽略掉那些情緒或心煩意亂的因素。根據全科醫生(G.P., General Practice)估計,他們的案例中實際取決於這類情緒因素的比例,從百分之五到三十不等。這樣的數字落差,或許是因為並沒有快速的方法可區分何為因、何為果,也或許是因為幾乎所有案例都有某種情緒壓力存在,必須處理。
大多數的不快樂就跟疾病一樣,也會加劇獨一無二的感覺。所有挫折都會放大自身的差異性,藉此滋養自我。客觀說,這是不合邏輯的,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挫折遠比稱心如意常見,不快樂也遠比心滿意足尋常。但這不是客觀比較的問題。
這是在外部世界找不到東西可肯定自我的問題。缺乏肯定會滋生出徒勞之感。而這種徒勞之感,正是寂寞的本質,因為,儘管歷史有諸多恐怖,但其他人的存在總是代表目標有可能實現。任何榜樣都能提供希望。但若堅信自身的存在獨一無二,則會摧毀掉所有榜樣。
不快樂的患者去找醫生,請醫生給他一種病——他希望,至少他的這個部分(疾病)可以得到肯認。他認為,他的真切自我是不可知的。在世界看來,他誰也不是;在他自身看來,世界什麼也不是。很顯然,醫生的任務就是去肯認這個人——除非醫生只接受疾病的字面意義,並順帶保證自己會有個「難搞的」病人。如果這位患者能開始感覺到肯認,而且這樣的肯認還能深入到連他自己都不曾認知到的某些性格面,那麼他的不快樂,那種絕望的本質,就會被改變,他甚至有機會快樂起來。
我很清楚,在這裡,我用「肯認」一詞涵蓋了心理治療的一整套複雜技術,但本質上,這些技術正是推進這種肯認過程的手段。醫生要如何著手,讓一個不快樂的人感覺被肯認?
直截了當的正面問候,收效甚微。病患的名字已經毫無意義,它變成一堵牆,隱藏了正在牆後獨家上演的一切。為他的不快樂命名也沒什麼用——就跟疾病一樣。「沮喪」一詞對沮喪者能有什麼意義呢?頂多也就是病患自身的回音。
肯認必須是間接的,斜向的。在不快樂之人的預期裡,自己會被當成具有某些症狀的無名小卒。而身為無名小卒的狀態,又會弔詭且苦澀地確認他的獨一感。必須打破這種循環。醫生可做到這點,方法是讓病患覺得自己跟醫生有相似之處。這需要醫生具備真正的想像力與精準的自知之明。儘管病患的自我意識很嚴重,但必須讓他有機會在醫生身上辨識出自身的一些面向,而且要讓醫生看起來像是「普通人」。這種機會很少來自某一次的交流,多半是拜整體氛圍之賜,而非說了某句特別的話。隨著病患的信心增加,肯認的過程也變得益發微妙。在治療階段後期,因為醫生能接受病人告訴他的內容,而當醫生建議病人如何將生命中的不同部分組合起來時,病人也能正確領略醫生的意思,於是病人相信,他和醫生以及其他人有相似之處,因為無論他說了什麼和他自己有關的事,和他的恐懼或他的狂想有關的事,這些內容對醫生而言似乎都很熟悉,至少跟他自己一樣熟悉。他不再是個例外。他可以被肯認。這就是治療或適應的先決條件。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最初的問題。薩梭何以被公認是個好醫生?因為他的醫術高超、這似乎就是答案。但我懷疑。你必須是個糟糕透頂的醫生,而且犯過許多錯誤,治療結果才會對你不利。畢竟在外行人眼中,治療結果通常都是對醫生有利。不,薩梭被公認為好醫生,是因為他滿足病人對手足之愛無以名狀的深刻期待。薩梭肯認他們。有時他會失敗,通常是因為他錯失掉某個關鍵機會,而病人壓抑的怨恨變得難以突破,但是在他身上,有一股努力想要肯認他人的堅定意志。
「門開了,」他說:「有時我感覺置身在死亡之谷。但開始工作我就沒事了。我試著克服這種膽怯,因為對病患而言,第一次接觸非常重要。如果病患覺得自己被怠慢或不受歡迎,可能得花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贏回他的信任,也或許永遠都贏不回。我試著給他全然開放的問候。在我這個位置,所有的不自信都是一種過錯。是一種疏失。」
當他與病患說話或聆聽他們講述時,彷彿也在用手撫觸他們,減少誤解的可能;當他為病患檢查身體時,彷彿也在與他們交談。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