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張讓的《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
2024/09/15 06:27
瀏覽172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張讓的《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
書名: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
作者:張讓
出版社:爾雅
出版日期:1991/06/05
【Excerpt】
〈夏天燃起一把火〉
夏天,亮晃晃像一把刀。
我不能說喜歡夏天。至少,記憶中臺灣的夏天。
童年有過夏天短暫歡愉的記憶,在金山。大海、田野和蜻蜓、蝴蝶、蟬、蚱蜢、金
龜子、螢火蟲、歌仔戲,使單純的小孩放
縱成野馴、調皮而又博學多能——一個最
理想的童年。在那以後,許多有關夏天的
聯想便不盡然是愉快的:熱、汗、口渴、
沒有食慾、難以入睡、蚊子、蟑螂、發出
腐味的垃圾,以及,聯考。
夏天似乎使得市區原本的髒亂和擁擠加倍。汗液不停的分泌,使人身上散發出野獸的氣味。文明在這酸臭的氣味中,彷彿倒退了許多年。昆蟲更於事無補。蚊子以可憎的微細高音,攻擊人體。而巨大的鐵甲蟑螂成羣離開巢穴,公然在屋內漫步,甚至振翅飛行——我不能了解為什麼那飛翔的醜惡昆蟲給我喪膽的恐怖。
今年五月、六月我在臺灣,有幸重溫那夏天的燠熱。屋外,人們在陽光下炙烤。而在屋內,熱氣如毯,即使風扇打開,人也覺得像慢慢蒸煮的粽子,黏膩、柔軟而且腫脹。夜晚,熱氣迴旋在低空,久久不散。鄰近公寓傳來電視、音響、聊天和罵小孩的聲音,穿過膨脹黏稠的空氣,尖尖挿入已經壅塞鬱悶的屋內――不,我不能說喜歡夏天。
但是北美的夏天,陽光將空氣點燃,野火一樣燒起來。激揚,響亮,那樣生機飽滿緊迫,那樣挑逗逼視,眼波勾留,同時又威脅要棄你而去。如此陽光使室內工作的人坐立不安。彷彿生命隔着一層薄紙在轟轟烈烈,而個人在忙於生存的時候,其實卻不真正活着。
美國作家保羅特魯(Paul Theroux)說他自少年時代,就將夏季三個月視爲游泳、釣魚、看漫畫書、吃垃圾食物,和稍爲不規矩的時候。事實上這不僅是他一人之見,美國整個文化都反映出夏天的享樂氣質。平常循規蹈矩認眞工作的人到了夏天,如果不乾脆收拾行李跨出生活的常規,到巴黎、倫敦、地中海去度假旅行,也要在週末假日打點了釣具、乾糧,泛着小舟到河湖釣魚。至不濟,也得在後院草地升起炭火,請一班朋友來烤熱狗、漢堡,喝啤酒,踢足球,閒話家常。對美國人來說,夏天的陽光綠水是一年精華,美個人在這時應該捨棄部分嚴肅與認眞,好好享受。
安那堡的夏天來得很遲,因爲地理位置偏北,冬天長。春訊始於二月,此後三個月寒流劇烈頡頏,天氣在酷寒和小冷之間。五月名義上已經入夏,但溫度不高,近似初秋。夏天真正開始,因此要到六月。這時厚雲轉淡,天藍如洗,太陽在空氣裏點起一把火,人和物登時騷動起來。人們脫下長靴重裘,換上鮮豔彩繪的輕便熱帶服,走出門去。陽光下,大片肩、背和大腿裸露出來,年輕男女眼神閃着熱切、直率,空中浮盪着狂野和放肆的氣息。我感覺到那氣息,感覺生命要實現本能那激烈的緊張,與秩序在破壞邊緣那危險的快感。安那堡的夏天不只是熱,而是誘惑。
明亮的陽光照耀草木成爲風景,像印象派濃烈的油畫,深沉厚重的陰影襯托陽光每一筆、每一組油彩的悸動,有力,扭曲,生機蒸騰。誰能和這樣的陽光辯論?如此陽光使人譏笑規律、工作和思考,慾望掙脫束縛,離棄文明,回復到一種更簡單原始的狀態。譬如,將思想化爲行動,沉默化爲力量;將熱情奔放,生命喧嘩。
空氣燃燒着。街上,行人腳下好像有彈簧。青少年梳着龐克頭,踩着現代風火輪的滑板,由身旁呼嘯而過。有的人技巧高明,能急速煞住,轉彎甚至蛇行。他們一次又一次,練習,炫耀,似乎在那不斷的風行電掣中,情緒找到高速度的出口。河上鐵軌架空成橋,少年男女赤足爬到橋上,張望一陣,豁然垂直躍下。水花激濺,他們由水底冒上來,笑傲的拿手攏頭髮,游上岸,再度向鐵橋爬去。河濱草地上,紅男線女在踢足球,打棒球。一大羣人,色彩鮮明混雜移動。河上,獨木舟悄悄滑行,操槳的男子臂肌賁張,一身古銅膚色。岸上半裸的人體渾身油亮,在烈日下煎曬。敵篷小跑車馳過,搖滾樂聲轟然滾去。酒吧前,有人聚集在陽傘下的雅座喝啤酒。有人舔着冰淇淋走過,伸出粉紅色,蛇信一樣狡猾的舌頭。校園裏,老樹濃蔭下的草地上,一個流浪漢裹着紅色薄毯沉睡,一個長髮的年輕人彈吉他悠然唱着披頭老歌,行人熙攘。陽光好亮,透過葉隙叮叮噹噹擲下一把金幣。是這樣的夏天,讓人想要去派對、鬼扯、談戀愛、無傷大雅的胡來,讓人嚮往逝去的十七歲。
我在安那堡度過五個夏天,除了刻意放縱,大抵很難一步便跨出生活,去做一個完全的享樂者。大部分時間不免孜孜砲砲死讀書,過着簡單乏味的生活。但是較諸多天的殘敗死寂,夏天畢竟熱鬧有生機的多。安那堡有休倫河穿過,附近且多湖泊,可以游泳、泛舟、釣魚、露營。我們有的週末便和朋友至河上泛舟釣魚。
……
每年夏季,安那堡有兩個大活動。一個是五六月之間的藝術季(Summer Art Festival),一個是七月底的藝術市集(Art Fair)。
藝術季是一系列音樂、戲劇、舞蹈活動,邀請著名的音樂家、劇團、交響樂團、舞團來表演。由於票價不低,這些年我只有十次爲聽馬友友去參加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和止週決定不再坐失良機,終於去觀賞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的默劇表演。
馬歇馬叟是法國默劇大師,曾來安那堡表演過,很受歡迎。我以前錯過,今年臨時起意去購票,好位置已賣完,我們只得樓上位,遠遠觀賞。
表演約兩個半小時,前半包括六齣短劇,後半則是四齣短劇一齣長劇。大部分原平的像想過吹風當短劇含蓄卓別林的風格,以喜劇手法誇張小人物的衆生相。馬叟面敷白粉,在虚空的舞臺之上,憑藉身體的姿態動作,手足對空間掌握的韻律,和臉部眉眼肌肉的運動,化身成許多人,同時以獨特的體格、性情,在特定的物質環境遭遇特定的情況。他忽而擊掌,忽而頓足,忽而蹭地遊走,忽而拾級而上。我們彷彿看見虚無之中,確實有囚人的玻璃牢籠,有長長窄窄的階梯,有公園、小酒館、大樹、法庭,乃至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看見小酒館由熱鬧忙碌而至關門收店,也看見法庭上律師對峙的滔滔雄辯。馬歇馬叟將抽象的語言和思維轉化成具象的表情和動作,因此雖無片語隻字,我們不獨聽到細語低迴,洪鐘灌耳,同時看見人生哀樂掠眼而過,在舞臺的驚鴻一瞥中獲得永恒。
馬歇馬叟的默劇大部分簡短易解,令人發笑。唯即使如此,觀衆仍需全神貫注,把握每一表情動作的細節,才能心領神會。當觀衆能夠成功詮釋馬歇馬叟的意圖,那感覺幾乎像參與創造。這樣兩小時下來便有點疲於奔命,追隨不上。馬歇馬叟將最長規模最大,近乎歷史劇的「比普回憶」(Bip Remembers)安排在最後。該劇十分複雜,充滿支離破碎的細節,又戰火震天。那時我已經精神渙散,無力去一一把握瑣碎,追尋脈絡。最後只見烏煙瘴氣,亂七八糟一片,整個人累得很,像剛寫完一篇研究論文。出得劇場,我不禁訝異馬歇馬叟獨力支撐兩小時半幻象的精力。那種以兩小時說服面對的三千觀衆所需的精力,和以十四個月寫作說服十萬讀者所需的精力,多麼不同。一個劇評家說馬歇馬叟的著名短劇「青年、成年、老年和死亡」(Youth, Maturity, Old Age and Death)「以少於兩分鐘的時間做到了許多小說家長篇累牘表現不出來的」,讓作家要汗顏擱筆。可惜這次並沒有演出。
藝術市集近似傳統的趕集。七月底開市四天,校園四圍的大街上搭起長列木棚,遠近工匠藝人各據五六呎見方的空間,展售其作品。這時街上人羣比肩接踵,沿棚觀賞繪畫、雕刻、攝影、陶瓷、玻璃、編織、木工和首飾,品頭論足。我曾經十分讚賞那些匠心獨特,賞心悅目的作品。今年卻感覺除非有萬貫家財,不會購買。因為覺得除了好看,藝術應該展現某種深度。市集許多作品極盡精緻漂亮,但總覺欠缺什麼,透着匠氣。什麼使藝術偉大?我自問。什麼使達文西、米蓋朗基羅、林布蘭特、梵谷、羅丹、畢卡索衝破歷史的黑暗,提示某種訊息?藝術追求的,單單是美嗎?什麼是美?熊秉明在「關於羅丹——日記擇抄」中有這樣的引句:
「顫慄的力量像從內部湧起,大歡喜浸入你,這是我從未想像過的生命的強力……」
——里爾克寫羅丹
「自然之所以在我們審美判斷中成為壯美,不是因為它激起恐懼情緒,而是由於能喚醒我們自己的力量。」
——康德第三批判
我讀到深有感悟。但是面對五光十色的作品,我失去判斷能力,只能從直覺出發,感受表面的美感背後,薄弱的內涵。俏!巧!搶眼!我不時這樣下評,卻始終沒有找到那「令人顫慄的力量」。但是我得承認喜歡邊吃冰淇淋邊欣賞。這目迷五色是一種悅人的混亂,因為舊的物質秩序正掙扎要在新的觀點下重建——這裏便有我尋找的那個力量,是堅定的意志和生機,呼之欲出。如果我們每人多一點藝術素養,多一點屬於藝術的想像空間,我想,也許我們會成為一個比較可愛的族類。
藝術市集在星期六黄昏結束,人羣散後照例留下滿街垃圾。但是第二天長棚卸盡,垃圾除淨,小鎭回復清靜舊觀。我穿過校園到書店去,空間從容,陽光明朗,仍然是那個舒懶誘惑的夏。知更鳥、紅衣主教、烏鴉和麻雀偶爾飛來草地,午後蟬聲大叫。街對面宿舍區共關的菜園裏,蕃茄、玉米、紫茄、青椒、番瓜長得靑葱茂盛。晚飯以後我和B去散步,涼風徐徐。有一晚我們到河濱道去兜風,兩旁夾樹,黑暗無燈。風從車窗外灌進來,像水一樣。釣魚的人在樹上掛起一盞燈,昏黄的,溫暖的。我們在公園門口停下,走進去。螢火蟲不斷在黑暗中閃亮,天空滿是星星。另一天晚上,我們去看免費的露天電影。
這樣的夏天如果一直下去?——不,我想我會厭煩的。南部大旱,西部野火燒山。我們不能免於這種令人遺憾的消息——太陽確實會燒過了頭。我已經開始等待盛夏的一場暴雨。等待天空變成洪流,閃電撕破夜晚的黑暗像尖叫的神經。
——原載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華副」
書名: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
作者:張讓
出版社:爾雅
出版日期:1991/06/05
【Excerpt】
〈夏天燃起一把火〉
夏天,亮晃晃像一把刀。
我不能說喜歡夏天。至少,記憶中臺灣的夏天。
童年有過夏天短暫歡愉的記憶,在金山。大海、田野和蜻蜓、蝴蝶、蟬、蚱蜢、金
龜子、螢火蟲、歌仔戲,使單純的小孩放
縱成野馴、調皮而又博學多能——一個最
理想的童年。在那以後,許多有關夏天的
聯想便不盡然是愉快的:熱、汗、口渴、
沒有食慾、難以入睡、蚊子、蟑螂、發出
腐味的垃圾,以及,聯考。
夏天似乎使得市區原本的髒亂和擁擠加倍。汗液不停的分泌,使人身上散發出野獸的氣味。文明在這酸臭的氣味中,彷彿倒退了許多年。昆蟲更於事無補。蚊子以可憎的微細高音,攻擊人體。而巨大的鐵甲蟑螂成羣離開巢穴,公然在屋內漫步,甚至振翅飛行——我不能了解為什麼那飛翔的醜惡昆蟲給我喪膽的恐怖。
今年五月、六月我在臺灣,有幸重溫那夏天的燠熱。屋外,人們在陽光下炙烤。而在屋內,熱氣如毯,即使風扇打開,人也覺得像慢慢蒸煮的粽子,黏膩、柔軟而且腫脹。夜晚,熱氣迴旋在低空,久久不散。鄰近公寓傳來電視、音響、聊天和罵小孩的聲音,穿過膨脹黏稠的空氣,尖尖挿入已經壅塞鬱悶的屋內――不,我不能說喜歡夏天。
但是北美的夏天,陽光將空氣點燃,野火一樣燒起來。激揚,響亮,那樣生機飽滿緊迫,那樣挑逗逼視,眼波勾留,同時又威脅要棄你而去。如此陽光使室內工作的人坐立不安。彷彿生命隔着一層薄紙在轟轟烈烈,而個人在忙於生存的時候,其實卻不真正活着。
美國作家保羅特魯(Paul Theroux)說他自少年時代,就將夏季三個月視爲游泳、釣魚、看漫畫書、吃垃圾食物,和稍爲不規矩的時候。事實上這不僅是他一人之見,美國整個文化都反映出夏天的享樂氣質。平常循規蹈矩認眞工作的人到了夏天,如果不乾脆收拾行李跨出生活的常規,到巴黎、倫敦、地中海去度假旅行,也要在週末假日打點了釣具、乾糧,泛着小舟到河湖釣魚。至不濟,也得在後院草地升起炭火,請一班朋友來烤熱狗、漢堡,喝啤酒,踢足球,閒話家常。對美國人來說,夏天的陽光綠水是一年精華,美個人在這時應該捨棄部分嚴肅與認眞,好好享受。
安那堡的夏天來得很遲,因爲地理位置偏北,冬天長。春訊始於二月,此後三個月寒流劇烈頡頏,天氣在酷寒和小冷之間。五月名義上已經入夏,但溫度不高,近似初秋。夏天真正開始,因此要到六月。這時厚雲轉淡,天藍如洗,太陽在空氣裏點起一把火,人和物登時騷動起來。人們脫下長靴重裘,換上鮮豔彩繪的輕便熱帶服,走出門去。陽光下,大片肩、背和大腿裸露出來,年輕男女眼神閃着熱切、直率,空中浮盪着狂野和放肆的氣息。我感覺到那氣息,感覺生命要實現本能那激烈的緊張,與秩序在破壞邊緣那危險的快感。安那堡的夏天不只是熱,而是誘惑。
明亮的陽光照耀草木成爲風景,像印象派濃烈的油畫,深沉厚重的陰影襯托陽光每一筆、每一組油彩的悸動,有力,扭曲,生機蒸騰。誰能和這樣的陽光辯論?如此陽光使人譏笑規律、工作和思考,慾望掙脫束縛,離棄文明,回復到一種更簡單原始的狀態。譬如,將思想化爲行動,沉默化爲力量;將熱情奔放,生命喧嘩。
空氣燃燒着。街上,行人腳下好像有彈簧。青少年梳着龐克頭,踩着現代風火輪的滑板,由身旁呼嘯而過。有的人技巧高明,能急速煞住,轉彎甚至蛇行。他們一次又一次,練習,炫耀,似乎在那不斷的風行電掣中,情緒找到高速度的出口。河上鐵軌架空成橋,少年男女赤足爬到橋上,張望一陣,豁然垂直躍下。水花激濺,他們由水底冒上來,笑傲的拿手攏頭髮,游上岸,再度向鐵橋爬去。河濱草地上,紅男線女在踢足球,打棒球。一大羣人,色彩鮮明混雜移動。河上,獨木舟悄悄滑行,操槳的男子臂肌賁張,一身古銅膚色。岸上半裸的人體渾身油亮,在烈日下煎曬。敵篷小跑車馳過,搖滾樂聲轟然滾去。酒吧前,有人聚集在陽傘下的雅座喝啤酒。有人舔着冰淇淋走過,伸出粉紅色,蛇信一樣狡猾的舌頭。校園裏,老樹濃蔭下的草地上,一個流浪漢裹着紅色薄毯沉睡,一個長髮的年輕人彈吉他悠然唱着披頭老歌,行人熙攘。陽光好亮,透過葉隙叮叮噹噹擲下一把金幣。是這樣的夏天,讓人想要去派對、鬼扯、談戀愛、無傷大雅的胡來,讓人嚮往逝去的十七歲。
我在安那堡度過五個夏天,除了刻意放縱,大抵很難一步便跨出生活,去做一個完全的享樂者。大部分時間不免孜孜砲砲死讀書,過着簡單乏味的生活。但是較諸多天的殘敗死寂,夏天畢竟熱鬧有生機的多。安那堡有休倫河穿過,附近且多湖泊,可以游泳、泛舟、釣魚、露營。我們有的週末便和朋友至河上泛舟釣魚。
……
每年夏季,安那堡有兩個大活動。一個是五六月之間的藝術季(Summer Art Festival),一個是七月底的藝術市集(Art Fair)。
藝術季是一系列音樂、戲劇、舞蹈活動,邀請著名的音樂家、劇團、交響樂團、舞團來表演。由於票價不低,這些年我只有十次爲聽馬友友去參加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和止週決定不再坐失良機,終於去觀賞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的默劇表演。
馬歇馬叟是法國默劇大師,曾來安那堡表演過,很受歡迎。我以前錯過,今年臨時起意去購票,好位置已賣完,我們只得樓上位,遠遠觀賞。
表演約兩個半小時,前半包括六齣短劇,後半則是四齣短劇一齣長劇。大部分原平的像想過吹風當短劇含蓄卓別林的風格,以喜劇手法誇張小人物的衆生相。馬叟面敷白粉,在虚空的舞臺之上,憑藉身體的姿態動作,手足對空間掌握的韻律,和臉部眉眼肌肉的運動,化身成許多人,同時以獨特的體格、性情,在特定的物質環境遭遇特定的情況。他忽而擊掌,忽而頓足,忽而蹭地遊走,忽而拾級而上。我們彷彿看見虚無之中,確實有囚人的玻璃牢籠,有長長窄窄的階梯,有公園、小酒館、大樹、法庭,乃至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看見小酒館由熱鬧忙碌而至關門收店,也看見法庭上律師對峙的滔滔雄辯。馬歇馬叟將抽象的語言和思維轉化成具象的表情和動作,因此雖無片語隻字,我們不獨聽到細語低迴,洪鐘灌耳,同時看見人生哀樂掠眼而過,在舞臺的驚鴻一瞥中獲得永恒。
馬歇馬叟的默劇大部分簡短易解,令人發笑。唯即使如此,觀衆仍需全神貫注,把握每一表情動作的細節,才能心領神會。當觀衆能夠成功詮釋馬歇馬叟的意圖,那感覺幾乎像參與創造。這樣兩小時下來便有點疲於奔命,追隨不上。馬歇馬叟將最長規模最大,近乎歷史劇的「比普回憶」(Bip Remembers)安排在最後。該劇十分複雜,充滿支離破碎的細節,又戰火震天。那時我已經精神渙散,無力去一一把握瑣碎,追尋脈絡。最後只見烏煙瘴氣,亂七八糟一片,整個人累得很,像剛寫完一篇研究論文。出得劇場,我不禁訝異馬歇馬叟獨力支撐兩小時半幻象的精力。那種以兩小時說服面對的三千觀衆所需的精力,和以十四個月寫作說服十萬讀者所需的精力,多麼不同。一個劇評家說馬歇馬叟的著名短劇「青年、成年、老年和死亡」(Youth, Maturity, Old Age and Death)「以少於兩分鐘的時間做到了許多小說家長篇累牘表現不出來的」,讓作家要汗顏擱筆。可惜這次並沒有演出。
藝術市集近似傳統的趕集。七月底開市四天,校園四圍的大街上搭起長列木棚,遠近工匠藝人各據五六呎見方的空間,展售其作品。這時街上人羣比肩接踵,沿棚觀賞繪畫、雕刻、攝影、陶瓷、玻璃、編織、木工和首飾,品頭論足。我曾經十分讚賞那些匠心獨特,賞心悅目的作品。今年卻感覺除非有萬貫家財,不會購買。因為覺得除了好看,藝術應該展現某種深度。市集許多作品極盡精緻漂亮,但總覺欠缺什麼,透着匠氣。什麼使藝術偉大?我自問。什麼使達文西、米蓋朗基羅、林布蘭特、梵谷、羅丹、畢卡索衝破歷史的黑暗,提示某種訊息?藝術追求的,單單是美嗎?什麼是美?熊秉明在「關於羅丹——日記擇抄」中有這樣的引句:
「顫慄的力量像從內部湧起,大歡喜浸入你,這是我從未想像過的生命的強力……」
——里爾克寫羅丹
「自然之所以在我們審美判斷中成為壯美,不是因為它激起恐懼情緒,而是由於能喚醒我們自己的力量。」
——康德第三批判
我讀到深有感悟。但是面對五光十色的作品,我失去判斷能力,只能從直覺出發,感受表面的美感背後,薄弱的內涵。俏!巧!搶眼!我不時這樣下評,卻始終沒有找到那「令人顫慄的力量」。但是我得承認喜歡邊吃冰淇淋邊欣賞。這目迷五色是一種悅人的混亂,因為舊的物質秩序正掙扎要在新的觀點下重建——這裏便有我尋找的那個力量,是堅定的意志和生機,呼之欲出。如果我們每人多一點藝術素養,多一點屬於藝術的想像空間,我想,也許我們會成為一個比較可愛的族類。
藝術市集在星期六黄昏結束,人羣散後照例留下滿街垃圾。但是第二天長棚卸盡,垃圾除淨,小鎭回復清靜舊觀。我穿過校園到書店去,空間從容,陽光明朗,仍然是那個舒懶誘惑的夏。知更鳥、紅衣主教、烏鴉和麻雀偶爾飛來草地,午後蟬聲大叫。街對面宿舍區共關的菜園裏,蕃茄、玉米、紫茄、青椒、番瓜長得靑葱茂盛。晚飯以後我和B去散步,涼風徐徐。有一晚我們到河濱道去兜風,兩旁夾樹,黑暗無燈。風從車窗外灌進來,像水一樣。釣魚的人在樹上掛起一盞燈,昏黄的,溫暖的。我們在公園門口停下,走進去。螢火蟲不斷在黑暗中閃亮,天空滿是星星。另一天晚上,我們去看免費的露天電影。
這樣的夏天如果一直下去?——不,我想我會厭煩的。南部大旱,西部野火燒山。我們不能免於這種令人遺憾的消息——太陽確實會燒過了頭。我已經開始等待盛夏的一場暴雨。等待天空變成洪流,閃電撕破夜晚的黑暗像尖叫的神經。
——原載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華副」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