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之〈推薦書單〉
2023/11/21 05:20
瀏覽296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之〈推薦書單〉
續讀並分享湯瑪斯.佛斯特的《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
書末附錄的〈推薦書單〉對書迷來說肯定是不容錯過,甚至可以藉此檢視自己的閱讀歷程,整體而言,仍有待努力啊!
以下僅針對個人有興趣的作家摘要分享。海明威、亨利‧詹姆士、D. H. 勞倫斯……就暫不入列了。(又,佛斯特教授為什麼沒有把普魯斯特放在書單裡,是不是哪裡有問題啊?)
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775510.html
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
作者:湯瑪斯.佛斯特
譯者:張思婷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2-24
作者簡介:
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湯瑪斯.佛斯特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英文教授,擁有25年教學經驗,教授古典及當代小說、戲劇、詩以及創意寫作。他曾著述多本關於20世紀愛爾蘭及英國小說與詩歌的作品,現居於美國密西根州東蘭辛市。
【Excerpt】
〈推薦書單〉
我在書中接二連三抛出一堆書名和詩名,有時候抛得太快,令人眼花撩亂。我還記得我剛上研究所的迷惘,當時有位教授上課時常常說「呀哩嗚戈哩呀」,我聽了好幾年才恍然大悟:原來他說的是亞蘭.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聽到這麼多沒聽過的作品,第一種反應是如痴如醉,激勵你博覽群書,第二種是暴跳如雷,怪罪作家不應該寫那麼多你聽都沒聽過的書,害你覺得自己像個笨蛋一樣。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笨。不識其人、不知其書只是無知,無知並非罪過,無知只是用來衡量文學造詣的尺規,讓你知道還有多少作品等待你去閱讀。我每天都會發現新的作家和新的作品,全都是我之前看都沒看過、聽都沒聽過的。
底下列的書單絕大多數是我在書中提過的作品,另外有一些是本來應該要講卻沒講的,有一些則是因為篇幅不夠被我刪掉的;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你讀完之後一定會受益匪淺,至少我自己真的是收穫良多。這份書單很隨性,就跟這本書的編排一樣無甚規則可循。你不會因為讀了這些書就變得學識淵博、富有文化內涵,或是參悟許多高深的學問;我也不敢斷言被我選中的作品就比較好,沒被我選中的作品就比較差,或者說《伊里亞德》比《變形記》好,狄更斯的成就比喬治•艾略特高。老實講,我對所謂的「文學價值」頗有意見,但是這不是我們這裡要探討的重點。我們先說好,我不敢跟你保證什麼,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閱讀書單」上的作品可以增廣你的見聞。閱讀就是為了學習。我終生好學不倦,我想你能夠將整本書從頭看到尾,必然也是個勤學的人。學習跟受教育不一樣,學習是自己的事,受教育則需要進入教育體制,除了要有入場券,還必須讓別人在你的入場券上蓋章;幸運的人當然可以將學習和教育結合在一起,但是如果兩者只能擇其一,我會選擇學習。
對了,我還可以跟你保證,書單上的作品會讓你的閱讀成為一種享受。可能有少數幾本例外啦,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啊,我怎麼知道誰喜歡什麼,再說,你的品味不可能跟我完全一樣。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並非因為年代久遠,而是因為這些好文好詩優美、有趣、震撼、好笑。至於那些還稱不上是經典的現代作品呢?可能以後會變成經典吧,不過這些作品至少都幽默風趣、發人省思、令人愛不釋手。我之前提過,我們常常說文學「作品」,但其實文學大多是「遊戲」,不管是小說、戲劇、故事、詩歌,只要你讀得很不開心,其中一定大有問題。如果讀小說變成一種折磨,這種小說不讀也罷,反正讀了也沒有人會付你錢,不讀也沒有人會炒你魷魚,所以,好好享受閱讀的樂趣吧。
【入門作品】
威斯坦‧奥登(W. H. Auden,1907-1973),〈藝術館〉(Musée des Beaux Arts,1940)和(禮讚石灰石〉(In Praise of Limestone,1951)。〈藝術館〉針對布魯格爾的畫作有感而發,內容思索人類的苦難。〈禮讚石灰石〉則歌頌平緩的地貌以及安居其中的人類,奧登許多好詩都源自於此。
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1954)。明明有路卻不走,你說其中是不是大有文章?
《貝爾武夫》(Beowulf,西元八世紀)。我個人喜歡諾貝爾文學獎詩人奚尼(Seamus Heaney)二○○○年出版的英譯本,但是不管你選哪個譯本,都可以感受到這首史詩的波瀾壯闊。
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1832-1898),《愛麗絲夢遊仙境》(The Adventures of Alice in Wonderland,1972)、《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1971)。雖然卡洛爾在現實生活中是數學家,但是他一提筆就像文學家一樣清楚知道想像力和夢境荒謬的魅力。無厘頭式的幽默,讓人拍案叫絕。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大教堂》(Cathedral,1981),歷來最完美的短篇故事之一,內容包括失明、聖餐禮、肢體接觸等我們喜愛的主題。卡佛將極簡主義短篇小說提煉到臻於完美,筆下有許多不容錯過的精采傑作。
傑佛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384),《坎特伯里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384)。親炙這部作品必須受過中古英文訓練,否則只能依賴現代語譯本,但是不管用什麼語言,都無損這部作品的風采。全文由形形色色的旅人輪流講述故事而成,溫馨、諷刺、逗趣、揪心。
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899)、《吉姆爺》(Lord Tim,1900)。康拉德研究靈魂時間之長、剖析之鞭辟入裡,堪稱獨步古今;他在絕境和異域中尋找眞理。
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1899-1932),《橋》(The Bridge,1930)。偉大的美國組詩,內容圍繞著布魯克林大橋、紐約東河、哈德遜河和密西西比河。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1841)、《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1843)、《大衛‧考勃菲爾》(David Copperfield,1850,或譯《塊肉餘生錄》)、《荒涼山莊》(Bleak House,1853)、《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1861,或譯《孤星血淚》)。狄更斯是你讀過最有人情味的作家,他信任人是連缺點都信任,筆下作品部部都是偉構,創造出的角色個個令人難忘。
湯瑪斯‧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普魯佛洛克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rock~1917)、〈荒原〉(The Waste Land)。艾略特改變了現代詩歌的面貌,除了在形式上創新,還在內容中加入社論和性靈追尋。
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1925)、《巴比倫重臨記》(Babylon Revisited,1925)。如果現代美國文學史上只有一本小說,只要有《大亨小傳》大概也就夠了。書中的那盞綠燈是什麼意思?蓋茲比的夢意味著什麼?那一堆堆的煙灰和廣告看板上那一隻隻的眼睛又代表什麼呢?
愛德華‧福斯特(E.M. Forster,1879-1970),《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1908),《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1910)、《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東南西北、人類意識的洞穴,所有地理的問題,福斯特的小說都有。
羅勃‧佛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摘蘋果後〉(After Apple Picking)、〈柴堆〉(The Woodpile)、〈熄滅吧,熄滅——〉(Out, Out——)、〈割草〉(Mowing)。佛羅斯特的詩每首都是傑作,少了他,詩壇將黯淡無光。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 ,《小夥子古德曼》;Young Goodman Brown,1835)、《鐵漢子》(The Man of Adamant,1837)、《紅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七角樓》(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1851)。霍桑在探索人類對於象徵的意識,以及表達猜忌、孤單、嫉妒這兩方面,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美國作家。雖然他以清教徒為寫作媒材,但是他寫的並非清教徒的故事。
謝默斯‧奚尼(Seamus Heaney,1939-),〈沼澤區〉(Bogland,1969)、〈洗滌〉(Clearances,1986)、〈北方〉(North,1975)。奚尼是真正的詩壇耆老,在歷史解讀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5-1849),《厄榭世家傾頹記》(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1839)、《莫爾街怪案》(The Mystery of the Rue Morgue,1841)、《深淵與鐘擺》(The Pit and the Pendulum,1842)、《告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1843)、〈烏鴉〉(The Raven,1845)、《阿芒地拉多酒桶》(The Cask of Amontillado,1846)。愛倫坡是第一個在小說中運用潛意識的作家之一,早在佛洛依德出版《夢的解析》前半世紀,愛倫坡就在詩歌和短篇小說中運用惡夢的邏輯,意即那些我們無法壓抑或控制的恐怖思想。他的《莫爾街怪案》是第一篇真正的偵探短篇,成爲柯南‧道爾(Sir Arthur Conan Doyle)、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桃樂絲‧榭爾絲(Dorothy Sayers)等後繼推理小說家的典範。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隨便你想讀什麼都行,我推薦的書單如下:《哈姆雷特》(Hamlet)、《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凱撒大帝》(Julius Ceasar)、《馬克白》(Macbeth)、《李爾王》(King Lear)、《亨利五世》(Henry V)、《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暴風雨》(The Tempest)、《冬天的故事》(A Winters Tale)、《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此外還有十四行詩,建議你每一首都讀讀看,才十四行而已嘛!其中我最喜歡第七十三首,不過莎翁的好詩還有很多。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1797-1851),《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818)。書中的怪物不只嚇人,還會針對其造物主弗蘭肯斯坦以及當時的社會高談闊論。
羅伯‧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1866)、《杜里世家》(The Master of Ballantrae,1889)。十九世紀盛行人有善惡雙面之說,史蒂文森在書中將此議題發揮到淋漓盡致。
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1914-1953),〈羊齒山〉(Fern Hill,1946)。這首詩將喚醒你記憶深處對於童年/夏天/生命/存亡的美好回憶。
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25)、《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1927)。吳爾芙在晶瑩剔透的文字中探討家庭、意識和現代生活。
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湖心的茵島〉(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1982)、〈復活節一九一六〉(Easter 1916-1916)、〈庫爾的野天鵝〉(The Wild Swans at Coole,1917)。葉慈寫了一百多首好詩,我的中古文學教授曾經盛讚葉慈是文字功力一流的偉大詩人。如果英詩史上只能有一人留名,我會選擇葉慈。
【進階閱讀】
如果你想將這本書的內容學以致用,現在機會來了。以下這四部作品可以讓你現學現賣,從中發展出一套精闢又獨到的關釋。一旦你將這四本小說能教你的都學全了,你就再也不需要別人教了。不過容我插句話,其實這四本書也不是非讀不可,世界上還有好幾百本書、好幾百首詩、好幾百齣劇,都可以讓你施展新學到的文學分析技巧,只是我特別鍾情這四本書罷了。
《遠大前程》(狄更斯著)
愛、恨、生、死、失落、忿恨、復仇、贖罪、煎熬、墓園、低窪地、罪犯、壞律師、瘋婆子、淒涼的結婚蛋糕,《遠大前程》裡應有盡有,只差沒有人體自燃(不過狄更斯另一部作品《荒涼山莊》有寫到)。這麼精采的一本書,不讀行嗎?
《尤里西斯》(喬伊斯著)
我還是不要講太多好了,我怕我一講就停不下來,單挑顯而易見的來說就好了:這本書不適合初級讀者,建議達到研究生程度之後再讀。埋頭讀完整本書的大學生也不是沒有,但是他們讀得很辛苦,就算有參考資源幫助也有限。當然,《尤里西斯》確實不好讀,但是讀過的人都跟我一樣,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值得一讀的巨作。
《百年孤寂》(One Thousand Years of Solitude,1970,馬奎斯著)
這本書的封面應該貼上標籤,註明:「小心,內含象徵!」當一本書的主角槍斃也斃不死,自殺也死不了,還跟四十七個女人生了四十七個兒子,每個兒子的名字都跟爸爸一樣,而且還在同一個晚上全部被爸爸的仇家殺害,你不覺得作者別有用意嗎?
《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童妮‧摩里森著)
這部作品我已經講過不知道多少遍了,該講的都講完了,反正讀就對了。
續讀並分享湯瑪斯.佛斯特的《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
書末附錄的〈推薦書單〉對書迷來說肯定是不容錯過,甚至可以藉此檢視自己的閱讀歷程,整體而言,仍有待努力啊!
以下僅針對個人有興趣的作家摘要分享。海明威、亨利‧詹姆士、D. H. 勞倫斯……就暫不入列了。(又,佛斯特教授為什麼沒有把普魯斯特放在書單裡,是不是哪裡有問題啊?)
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775510.html
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
作者:湯瑪斯.佛斯特
譯者:張思婷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2-24
作者簡介:
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湯瑪斯.佛斯特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英文教授,擁有25年教學經驗,教授古典及當代小說、戲劇、詩以及創意寫作。他曾著述多本關於20世紀愛爾蘭及英國小說與詩歌的作品,現居於美國密西根州東蘭辛市。
【Excerpt】
〈推薦書單〉
我在書中接二連三抛出一堆書名和詩名,有時候抛得太快,令人眼花撩亂。我還記得我剛上研究所的迷惘,當時有位教授上課時常常說「呀哩嗚戈哩呀」,我聽了好幾年才恍然大悟:原來他說的是亞蘭.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聽到這麼多沒聽過的作品,第一種反應是如痴如醉,激勵你博覽群書,第二種是暴跳如雷,怪罪作家不應該寫那麼多你聽都沒聽過的書,害你覺得自己像個笨蛋一樣。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笨。不識其人、不知其書只是無知,無知並非罪過,無知只是用來衡量文學造詣的尺規,讓你知道還有多少作品等待你去閱讀。我每天都會發現新的作家和新的作品,全都是我之前看都沒看過、聽都沒聽過的。
底下列的書單絕大多數是我在書中提過的作品,另外有一些是本來應該要講卻沒講的,有一些則是因為篇幅不夠被我刪掉的;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你讀完之後一定會受益匪淺,至少我自己真的是收穫良多。這份書單很隨性,就跟這本書的編排一樣無甚規則可循。你不會因為讀了這些書就變得學識淵博、富有文化內涵,或是參悟許多高深的學問;我也不敢斷言被我選中的作品就比較好,沒被我選中的作品就比較差,或者說《伊里亞德》比《變形記》好,狄更斯的成就比喬治•艾略特高。老實講,我對所謂的「文學價值」頗有意見,但是這不是我們這裡要探討的重點。我們先說好,我不敢跟你保證什麼,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閱讀書單」上的作品可以增廣你的見聞。閱讀就是為了學習。我終生好學不倦,我想你能夠將整本書從頭看到尾,必然也是個勤學的人。學習跟受教育不一樣,學習是自己的事,受教育則需要進入教育體制,除了要有入場券,還必須讓別人在你的入場券上蓋章;幸運的人當然可以將學習和教育結合在一起,但是如果兩者只能擇其一,我會選擇學習。
對了,我還可以跟你保證,書單上的作品會讓你的閱讀成為一種享受。可能有少數幾本例外啦,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啊,我怎麼知道誰喜歡什麼,再說,你的品味不可能跟我完全一樣。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並非因為年代久遠,而是因為這些好文好詩優美、有趣、震撼、好笑。至於那些還稱不上是經典的現代作品呢?可能以後會變成經典吧,不過這些作品至少都幽默風趣、發人省思、令人愛不釋手。我之前提過,我們常常說文學「作品」,但其實文學大多是「遊戲」,不管是小說、戲劇、故事、詩歌,只要你讀得很不開心,其中一定大有問題。如果讀小說變成一種折磨,這種小說不讀也罷,反正讀了也沒有人會付你錢,不讀也沒有人會炒你魷魚,所以,好好享受閱讀的樂趣吧。
【入門作品】
威斯坦‧奥登(W. H. Auden,1907-1973),〈藝術館〉(Musée des Beaux Arts,1940)和(禮讚石灰石〉(In Praise of Limestone,1951)。〈藝術館〉針對布魯格爾的畫作有感而發,內容思索人類的苦難。〈禮讚石灰石〉則歌頌平緩的地貌以及安居其中的人類,奧登許多好詩都源自於此。
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1954)。明明有路卻不走,你說其中是不是大有文章?
《貝爾武夫》(Beowulf,西元八世紀)。我個人喜歡諾貝爾文學獎詩人奚尼(Seamus Heaney)二○○○年出版的英譯本,但是不管你選哪個譯本,都可以感受到這首史詩的波瀾壯闊。
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1832-1898),《愛麗絲夢遊仙境》(The Adventures of Alice in Wonderland,1972)、《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1971)。雖然卡洛爾在現實生活中是數學家,但是他一提筆就像文學家一樣清楚知道想像力和夢境荒謬的魅力。無厘頭式的幽默,讓人拍案叫絕。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大教堂》(Cathedral,1981),歷來最完美的短篇故事之一,內容包括失明、聖餐禮、肢體接觸等我們喜愛的主題。卡佛將極簡主義短篇小說提煉到臻於完美,筆下有許多不容錯過的精采傑作。
傑佛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384),《坎特伯里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384)。親炙這部作品必須受過中古英文訓練,否則只能依賴現代語譯本,但是不管用什麼語言,都無損這部作品的風采。全文由形形色色的旅人輪流講述故事而成,溫馨、諷刺、逗趣、揪心。
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899)、《吉姆爺》(Lord Tim,1900)。康拉德研究靈魂時間之長、剖析之鞭辟入裡,堪稱獨步古今;他在絕境和異域中尋找眞理。
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1899-1932),《橋》(The Bridge,1930)。偉大的美國組詩,內容圍繞著布魯克林大橋、紐約東河、哈德遜河和密西西比河。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1841)、《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1843)、《大衛‧考勃菲爾》(David Copperfield,1850,或譯《塊肉餘生錄》)、《荒涼山莊》(Bleak House,1853)、《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1861,或譯《孤星血淚》)。狄更斯是你讀過最有人情味的作家,他信任人是連缺點都信任,筆下作品部部都是偉構,創造出的角色個個令人難忘。
湯瑪斯‧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普魯佛洛克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rock~1917)、〈荒原〉(The Waste Land)。艾略特改變了現代詩歌的面貌,除了在形式上創新,還在內容中加入社論和性靈追尋。
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1925)、《巴比倫重臨記》(Babylon Revisited,1925)。如果現代美國文學史上只有一本小說,只要有《大亨小傳》大概也就夠了。書中的那盞綠燈是什麼意思?蓋茲比的夢意味著什麼?那一堆堆的煙灰和廣告看板上那一隻隻的眼睛又代表什麼呢?
愛德華‧福斯特(E.M. Forster,1879-1970),《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1908),《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1910)、《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東南西北、人類意識的洞穴,所有地理的問題,福斯特的小說都有。
羅勃‧佛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摘蘋果後〉(After Apple Picking)、〈柴堆〉(The Woodpile)、〈熄滅吧,熄滅——〉(Out, Out——)、〈割草〉(Mowing)。佛羅斯特的詩每首都是傑作,少了他,詩壇將黯淡無光。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 ,《小夥子古德曼》;Young Goodman Brown,1835)、《鐵漢子》(The Man of Adamant,1837)、《紅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七角樓》(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1851)。霍桑在探索人類對於象徵的意識,以及表達猜忌、孤單、嫉妒這兩方面,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美國作家。雖然他以清教徒為寫作媒材,但是他寫的並非清教徒的故事。
謝默斯‧奚尼(Seamus Heaney,1939-),〈沼澤區〉(Bogland,1969)、〈洗滌〉(Clearances,1986)、〈北方〉(North,1975)。奚尼是真正的詩壇耆老,在歷史解讀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5-1849),《厄榭世家傾頹記》(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1839)、《莫爾街怪案》(The Mystery of the Rue Morgue,1841)、《深淵與鐘擺》(The Pit and the Pendulum,1842)、《告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1843)、〈烏鴉〉(The Raven,1845)、《阿芒地拉多酒桶》(The Cask of Amontillado,1846)。愛倫坡是第一個在小說中運用潛意識的作家之一,早在佛洛依德出版《夢的解析》前半世紀,愛倫坡就在詩歌和短篇小說中運用惡夢的邏輯,意即那些我們無法壓抑或控制的恐怖思想。他的《莫爾街怪案》是第一篇真正的偵探短篇,成爲柯南‧道爾(Sir Arthur Conan Doyle)、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桃樂絲‧榭爾絲(Dorothy Sayers)等後繼推理小說家的典範。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隨便你想讀什麼都行,我推薦的書單如下:《哈姆雷特》(Hamlet)、《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凱撒大帝》(Julius Ceasar)、《馬克白》(Macbeth)、《李爾王》(King Lear)、《亨利五世》(Henry V)、《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暴風雨》(The Tempest)、《冬天的故事》(A Winters Tale)、《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此外還有十四行詩,建議你每一首都讀讀看,才十四行而已嘛!其中我最喜歡第七十三首,不過莎翁的好詩還有很多。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1797-1851),《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818)。書中的怪物不只嚇人,還會針對其造物主弗蘭肯斯坦以及當時的社會高談闊論。
羅伯‧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1866)、《杜里世家》(The Master of Ballantrae,1889)。十九世紀盛行人有善惡雙面之說,史蒂文森在書中將此議題發揮到淋漓盡致。
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1914-1953),〈羊齒山〉(Fern Hill,1946)。這首詩將喚醒你記憶深處對於童年/夏天/生命/存亡的美好回憶。
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25)、《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1927)。吳爾芙在晶瑩剔透的文字中探討家庭、意識和現代生活。
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湖心的茵島〉(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1982)、〈復活節一九一六〉(Easter 1916-1916)、〈庫爾的野天鵝〉(The Wild Swans at Coole,1917)。葉慈寫了一百多首好詩,我的中古文學教授曾經盛讚葉慈是文字功力一流的偉大詩人。如果英詩史上只能有一人留名,我會選擇葉慈。
【進階閱讀】
如果你想將這本書的內容學以致用,現在機會來了。以下這四部作品可以讓你現學現賣,從中發展出一套精闢又獨到的關釋。一旦你將這四本小說能教你的都學全了,你就再也不需要別人教了。不過容我插句話,其實這四本書也不是非讀不可,世界上還有好幾百本書、好幾百首詩、好幾百齣劇,都可以讓你施展新學到的文學分析技巧,只是我特別鍾情這四本書罷了。
《遠大前程》(狄更斯著)
愛、恨、生、死、失落、忿恨、復仇、贖罪、煎熬、墓園、低窪地、罪犯、壞律師、瘋婆子、淒涼的結婚蛋糕,《遠大前程》裡應有盡有,只差沒有人體自燃(不過狄更斯另一部作品《荒涼山莊》有寫到)。這麼精采的一本書,不讀行嗎?
《尤里西斯》(喬伊斯著)
我還是不要講太多好了,我怕我一講就停不下來,單挑顯而易見的來說就好了:這本書不適合初級讀者,建議達到研究生程度之後再讀。埋頭讀完整本書的大學生也不是沒有,但是他們讀得很辛苦,就算有參考資源幫助也有限。當然,《尤里西斯》確實不好讀,但是讀過的人都跟我一樣,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值得一讀的巨作。
《百年孤寂》(One Thousand Years of Solitude,1970,馬奎斯著)
這本書的封面應該貼上標籤,註明:「小心,內含象徵!」當一本書的主角槍斃也斃不死,自殺也死不了,還跟四十七個女人生了四十七個兒子,每個兒子的名字都跟爸爸一樣,而且還在同一個晚上全部被爸爸的仇家殺害,你不覺得作者別有用意嗎?
《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童妮‧摩里森著)
這部作品我已經講過不知道多少遍了,該講的都講完了,反正讀就對了。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