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王維
2008/11/14 11:47
瀏覽2,962
迴響1
推薦34
引用0

王維,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工書畫,與弟縉俱有俊才。

其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

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

他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西元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

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

二十四年 (西元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捩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

服藥佯為病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複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唐代的山水畫繼隋代之後,更為蓬勃發展,趨於成熟,並且形成風格不同的兩大流派。一是以初唐的武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是以盛唐文臣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禪宗南北之分來譬喻李思訓和王維,稱李氏為北宗山水的鼻祖,而將王維視作南宗山水的奠基人。

他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此外,還兼擅人物、宗教人物、花竹,精通山水畫,對山水畫貢獻極大,被稱為「南宗畫之祖」,《歷代名畫記》以畫山水體涉古今讚譽他在山水畫方面的貢獻,《唐朝名畫錄》評價為風致標格特出,……畫《輞川圖》山谷鬱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在《舊唐書》本傳中,也有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的稱頌。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文學賞析
自訂分類:鷹農文香閣
上一則: 柳宗元
下一則: 初唐四傑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鹰農
2008/11/14 19:23
張九齡、李林甫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人(現廣東省韶關市)。唐代著名詩人、宰相。卒諡文獻。人稱「張曲江」。有《張曲江集》。

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緻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即使罷相後,如有人向玄宗舉薦人才,玄宗輒問道:「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開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漸漸沉迷享樂,疏遠賢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險政情下,張九齡能守正嫉邪,剛直敢言,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舉足輕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堅拒武惠妃的賄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陰謀;他也曾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為相,以至屢忤玄宗意,終於罷相。他目光遠大,曾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後來安史亂起,玄宗倉皇入蜀時,憶起九齡平生之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
李林甫(?-752年),號月堂,陝西人,唐朝宗室。

唐高祖祖父李虎五世孫,小名「哥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至天寶十一年(752年)間任宰相,追封太尉,揚州大都督,人稱「口蜜腹劍」。又稱他為「肉腰刀」。李林甫專權十七年,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後時多認為他正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開元年間,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等皆以節度使之職入朝知政事。李林甫欲杜絕「出將入相」之源,嘗奏曰:「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李林甫利用這些人不識文字,無法入相,以便鞏固自身的權力,但這一來使安祿山竟趁機亂階,間接造成安史之亂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