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以前,浙江大陳島還是中華民國浙江省臨時政府所在地,這裡的原著居民悉數隨國軍遷移到台灣,現在的大陳居民是之後遷入的。
從浙江省台州市向東航行29海裡,在浩渺的東海碧波中,有座美麗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島嶼,這就是被譽為「東海明珠」的大陳島。 它是由上大陳、下大陳、竹嶼、洋旗、一江山等29個島嶼組成,總面積14.6平方公裡。
大陳島古稱東鎮山或洞正山,公元5世紀中葉,古代台州往朝鮮、日本的商貿船隻皆取道該島。 上大陳島古又稱三女山或三盤山,一說為釋教始祖如來佛的出世之山。 歷史上正式以大陳山為名的,最早見《鄭和航海圖》記載。 明代16世紀中葉,大陳島為海上抗倭戰場之一。 清乾隆年間,浙江沿海居民陸續遷移到大陳,島上居民達萬餘人規模,形成台州灣最繁榮的海上集鎮。
1949年後中華民國國軍在此屯兵,並相繼在島上設立過浙江省政府和大陳地區行署,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 1954年,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率屬僚巡視,在甲午岩觀景處,建有「中正亭」,後來因年久失修毀壞了。 1988年10月,大陳鎮政府在原址重建,改名為「美齡亭」。 1955年隨國軍到台灣的1.4萬多大陳原著居民,現已發展到15萬人左右,在台灣有多處大陳村,在美國等地建有大陳同鄉會,每年都有很多大陳人回島尋根祭祖。 目前島上還隨處可見戰壕、坑道、碉堡。
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戰役後,駐守大陳島的國軍部隊決定撤離大陳,並把島上1.4萬餘居民悉數帶往台灣。 2月13日,共軍從甲午岩上島,當時島上一片早已人去樓空。 1956年1月,一批又一批浙江青年墾荒隊員從溫州、台州等地來到了大陳島,成為新大陳人。
國軍軍人協助民眾撤離大陳島
圖為國軍撤退前夕搬運島上物資。
圖為撤退後荒涼的大陳島。
1955年2月8日,國軍開始進行第一批的居民與軍隊的撤離,由蔣經國負責指揮進行相關行動。 撤離的行動一共進行了四天,至2月11日完成最後一批居民與軍隊的撤離,此時大陳島上已無居民,這批居民因「義無反顧」、「摧家毀舍」,選擇追隨國軍來台,故被稱為「大陳義胞」。 蔣經國親自降下了大陳島上的最後一面中華民國國旗後,離開該地並裁撤中華民國浙江省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放棄浙江大陳的原因是失去一江山島屏障後,大陳島的防守困難驟增,加上以距離而論,台灣到大陳島的距離比大陸遠,在物資補給上相對不易,而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失去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署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裡,福建的金門島、馬祖島及浙江大陳島都不在共同防禦的範圍之內(美國承諾的防禦範圍僅限於台灣與澎湖),經過多方評估後,最後中華民國政府決定主動撤離大陳島,與此同時大陳島上的居民悉數自願遷移至台灣。圖為待撤往台灣的物資。
圖為參與大陳島撤退的美軍士兵。 總計大陳島四天一共撤離了全數大約2萬8000名的居民與軍隊,其中大陳原著居民撤離人數為18000人(大陸方面數據略有不同,為14000人)。 國軍撤離後,整個大陳島僅留下1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撤離的大陳居民先是都在基隆港上岸,而後中華民國政府將其安置到全台灣各地,包括花蓮、台東、台北、高雄都有大陳島的居民被安置,後代則散佈在全台各地。 圖為大陳島軍民登艦撤往台灣。
今天在台灣仍可以見到「大陳新村」、「一江新村」等安置浙江大陳島、一江山島等地居民的地方所在。 圖為準備撤退的大陳島原著民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
由於這些「大陳義胞」的命運與中華民國的命運緊密相連,來台後的大陳居民對中華民國有很強烈的情感認同,日後投效軍旅、公務者不在少數。 在大陳居民的集中居住區還有人修建了「蔣公廟」(高雄旗津島),祭拜蔣介石。 圖為撤退後的大陳島。
被迫撤離浙江大陳島,浙江省政府因此裁撤,自此中國由大陸與台灣劃海而治。 共產黨控制了整個大陸以及中國第二大島嶼海南島。 而1955年後的中華民國下轄僅有台灣省,福建省的金門縣、連江縣(馬祖島)以及廣東省的南海太平島、東沙群島,海域可控台灣海峽。 圖為浙江海防國軍司令劉廉一中將告別大陳島。
大陳義胞遺留在島上的棺木
義無反顧地追隨國軍,大陳島居民僅攜帶了衣物和被褥就登艦撤往台灣。
1955年,在東中國海上,有一群令全世界動容的18000名難民,他們就是登上小艇準備撤離的大陳島居民。
協助大陳島居民撤台的美海軍Harold Grant準將警惕地註視著東海海面。
協助大陳島居民撤台的美海軍Harold Grant 準將和Earle E. Partridge中將。
扶老攜幼、拖家帶口,上至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下至嬰幼兒,都登上去台軍艦的大陳島居民。
負責大陳島撤離行動的國軍將領「Wang Shu Ming 」與美軍Earle E. Partridge中將。
大陳島軍民即將抵達基隆港,協助大陳島居民撤台的美軍少將William C. Chase與同僚
1955年,浙江大陳島,一位貧困的農婦和她的六個孩子正準備撤離到台灣,她的身後是自己親手毀掉的家。
再見了! 整裝列隊待命撤往台灣的國軍。
1955年,撤往台灣的中國浙江大陳島少年,他們噎一無所有,卻緊緊握著中華民國國旗和蔣公的畫像。 多年之後,他們中的很多人將投效軍界和政界。
婦女與兒童在1955年寒冬,當撤往台灣的18000名浙江大陳島居民登上寶島的時刻,並沒有傳說中的歡迎人群,雖然僅有手中的包袱,但等待他們的是自由。
登陸台灣的大陳島軍民。 國軍兄弟幫著大陳島居民背重物並手扶兒童肩上的背囊。
參與大陳島大撤退的國軍空軍。 這場中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也並非想像的那麼一帆風順,如果沒有美軍第七艦隊的護航以及國軍空軍的參與,後果不堪設想。
參與大陳島撤退的美軍第七艦隊蛙人
撤往台灣的大陳島兒童望著故土家園
參與大陳島撤退的美軍狙擊手
美軍運送撤離大陳島的居民。 被美軍營救的少婦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她懷裡抱著的小孩今年剛好56歲
撤往台灣的大陳島居民。 年輕的媽媽和她的兒子。
撤往台灣的大陳島居民
抵達台灣的大陳島兒童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中國的敦克爾克,1955年大陳島軍民大撤離
撤往台灣的大陳島兒童手捧民眾奉獻的鮮花
軍人協助老人撤離大陳島
抵達台灣基隆港的一批大陳島兒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