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九年,台灣的教育體系正式設立藝術管理研究所,時間不算長。過去學生來源大部分具有藝術背景,現在則有來自商學、管理、傳播、語文等各學系的學生,對象十分的廣泛、多元,橫跨各種領域,而且人數倍增。學生從背景到報考人數皆呈現質化和量化的轉變,這個現象值得加以探討。
以台灣尋找產業定位的趨勢來看,台灣過往的發展以高科技為主,大部分的資源與人才皆受其吸納。台灣雖然在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裡扮演關鍵的代工角色,然而,單一專長人才並不能為台灣創造重要的產業升級,亦不足夠因應未來所需,誠如施振榮董事長所言,台灣應該成為「科技人文島」,要能找出將文化注入科技的方法。現在,正是台灣重要的產業再定位時機,如果沒有文化的滋養,「創新」將無法成為台灣的新傳統,也就不能脫離低價代工的宿命。台灣的產業亟需一次人才大翻轉的「革命」。
以社會人才需求來看,台灣的社會環境正在快速變化、交互影響加劇,知識層面從傳統的單一專業學術鑽研,朝著跨領域的學科發展;社會與各產業愈來愈需要跨界人才,激發過去少有的對話火花,跳脫原有思考框架,以獲致源源不絕的創意能量,激盪出多種可能性,為個人和企業加值。藝術管理研究所正是在尋找及培育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人才,因此能吸引更多人的投入。
以世界的潮流來看,跨領域的人才不只台灣有迫切需求,近年歐美主要國家的教育場域,更推出許多跨域合作或實驗計畫,而國外學者、教育家,更大力疾呼,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專業技能,更要有各種「右腦」能力,包括必須能夠感受,重視創新,具備同理心,為事物賦予意義及敘述精彩故事。因此,強調跨領域的藝術教育方式,恰恰迎合了時代發展需求,更是希望培育出如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中所強調具備全腦新思維的人才。
以文創產業的發展來看,在高感性時代,文創產業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的顯學,吸引大量目光與資源的挹注,特別對於中國大陸和台灣來說,競爭似乎隱隱成形。台灣缺乏大陸的經濟資源與市場規模,最大的強項是長年積累的文化底蘊,這也是發展文創產業時,台灣的最大利基。文化藝術是發展文創的核心,絕不能被忽略,而國內的藝術高等教育學府,在發展文創產業學科時,包括藝術行政,對於藝術文化專業有絕對的堅持,這是藝術大學所強調的轉化與整合能力,也成為重要的系所特色。
一旦擁有跨界的技能與多元視野,投入任何產業,將會是炙手可熱的人才。就現況而言,一個具有企管學與相關經歷背景的專業人才,若同時具備了藝術文化的專業涵養和敏感度,不但極具競爭力,更是公私立藝文團體、機構、展演場館,甚至民間企業等亟欲網羅的人才。不難理解,藝術管理研究所遂成為具備商管背景又熱愛藝術者重要的鑽研及進修管道。
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的報考人數,每年有逐年增多的現象,今年更是創新高。這樣的情況,即使是一窩蜂,似乎也未嘗不可,畢竟一個產業必須經過不斷的討論、嘗試、投入、淘汰、再生等循環考驗,才能真正扎根,並找到成長壯大的養分與力量,建構完整的供需價值鏈。有這麼多人願意投入藝術行政管理的領域,可以視為文創產業正向循環的開始,未來也將會有愈來愈多的論辯、試驗、成功或失敗,接下來蓬勃的發展會吸引更多人參與,屆時我們會看到真正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創產業人才庫。
(本文轉載自2013/03/22中國時報藝術外一章專欄)
- 1樓. ZENG IVAN2013/04/05 22:42
如果要報考該系所應當要怎麼從這一百多位拔得頭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