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小百科 22 ----- 24節氣神
24節氣神是寺廟較為常見的群體神,通常繪製在寺廟的側門,或前殿的偏門,共4門板,每道門板6個節氣神,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
24節氣的起源,至今已難以考據。
不過,堯舜時,先人確已懂得根據天象安排農事,所謂「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其中「敬授人時」,就是根據天象,安排適合農事的曆法。
24節氣,亦即一年中12個節與12個氣的總稱。
是古人依據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變化與地面氣候演變的次序,用「圭表」測日影,一點一滴推出來的。
節氣的名稱除了季節變換及劃分四季外,都和氣候的寒暑變化,以及農作物生長的資訊有關。
在宗教信仰上,人們總喜歡將自然現象擬人化,既然有了24節氣的劃分,也就免不了有24節氣神的產生,裡頭不乏各色人等群像,大家不妨參考看看。
1立春神→文官。 2雨水神→海龍王。 3驚蟄神→雷公。
4春分神→春分女神。 5清明神→七爺。 6穀雨神→榖雨神。
7立夏神→武官。 8小滿神→官員。 9芒種神→芒神。
10夏至神→夏至童子。 11小暑神→小暑火神。 12大暑神→小鬼。
13立秋神→文將。 14處暑神→處暑火神。 15白露神→白露童子。
16秋分神→仕女。 17寒露神→俠士。 18霜降神→武士。
19立冬神→文將。 20小雪神→武士。 21大雪神→武士。
22冬至神→文官。 23小寒神→八爺。 24大寒神→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