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32 ----- 開基玉皇宮
「開臺尊上帝,基功鎮臺郡,玉光威四海,
皇恩被辰界,宮闕奠府城。」
台南開基玉皇宮,俗稱舊天公廟,乃是台灣第一間玉皇大帝廟,比台南首廟天壇的創建還要早一些,稱得上是開台古廟之一。
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後,在登陸地建廟奉祀座艦媽祖,即鹿耳門媽祖(鹿耳門天后宮)。
後來鄭成功依地理風水之說,認為府城的地形酷似龜蛇盤據,遂興建真武廟以鎮城邦。
換句話說,安平七鯤鯓為天關,形屬龜,鹿耳門北線尾為地軸,形屬蛇,正好符合明朝護佑神玄天上帝的形象,之後才會在府城最高嶺—鷲嶺,興建了官廟「北極殿」,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成為台灣建蓋官廟的開端。
明永曆24年(西元1670年),漳泉人士至台灣尋求發展,出發前至鄉廟恭請玉皇上帝、玉皇三公主娘香火及玉皇四太子木雕神像,隨身供奉,以求一路平安。
到了台灣,眾人在府城尖山定居,並在尖山之頂,建蓋天壇供奉玉皇上帝諸神之香火及神像,廟名「玉皇太子宮」,尊玉皇四太子為主神,成為台灣奉祀玉皇上帝之肇始。
同年,鄭成功隨屬李世輝染重症,其子李世金(綽號四舍)聽說「玉皇太子宮」很靈驗,乃設香案代父祝禱祈求疾病早日痊癒,並發願事後會擴建廟宇。
事後,李世輝之病果然痊癒,李世金乃募金九百圓擴建玉皇太子宮,因此又稱為「四舍廟」。
清‧康熙27年(西元1688年),總鎮官楊文魁視察台灣史事,發覺玉皇太子宮威靈顯赫,乃重修宮殿並加以崇祀。
清‧嘉慶5年(西元1800年)尖山一帶地震,玉皇太子宮不幸震塌,鎮北坊民除募款重建,又聘請福州匠師雕塑玉皇上帝、玉皇四太子、玉皇三公主娘之大型軟身神像(現供奉於開基玉皇宮正殿),尊奉玉皇上帝為主神,並改廟號為「開基玉皇宮」,玉皇四太子則改稱為玉皇四殿下。
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續修,並塑註生娘娘、普化天尊、王天君神尊敬奉。
台灣光復後,由當時管理人及信眾,發起重建,以磚造廟宇,並多次增修改建,直至今廟貌。
廟內神明眾多,佛、道重要級的神明幾乎都有,主要是以「天」為主的諸天信仰,包括了玉皇上帝、三清道祖、三官大帝、五斗星君、五文昌帝君、張府天師、太歲、西方三聖…等,堪為台灣廟宇中「天」之信仰最全以及最具歷史的代表。
※鄰近的古蹟與景點_____
‧陰陽公廟 ‧中山公園 ‧廣慈院(庵)
‧大觀音亭 ‧興濟宮
※相關照片_____
‧存在我的相簿裡,有興趣的人,請自行打開觀賞。
※廟址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