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壓反射 Baroreflex
迴光返照,這一種情況可能大家都有聽說甚至遇到過;一般發生在久病臥床的患者,忽然有一天清醒過來,好像是病情大幅改善,但卻往往在一兩天後,病情急速惡化,回天乏術。以醫學觀點而言,這可能是中樞性感壓(昇壓)反射作用的結果,生命的最後一搏!
正常情況下,動脈血壓是受到身體的完善調控,因為正常的血壓維持足夠的血流,細胞才能夠存活。生理上調節血壓的機制主要可分為長期與短期兩大類,其中最重要的短期血壓調控機制為經由周邊感壓接受器(baroreceptor)產生的感壓反射。感壓反射主要出現在短暫的血壓改變時,透過對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調控,使血壓恢復正常。一般每天每個人都會發生引發感壓反射的案例:例如早上起床時,因為人體由臥姿轉為立姿,重力會使得血液累積在下半肢靜脈,結果流回到心臟的血量突然減少,造成心臟能打出的血液減少,動脈壓開始下降(腦血流減少),此時就會引起感壓反射,造成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同時抑制副交感神經),讓靜脈收縮(增加回心血量)、心跳加速,恢復原來的血壓;如若不然,患者在下床時,就會因為腦血流不足而昏厥。當人由蹲著突然站起來,或是站著不動太久時,也可發生類似情況。(因此當看到人昏倒時,千萬不能立刻將他扶起來,因為躺著能讓腦血流早一點恢復正常)
自主神經系統對心臟血管系統的影響如下:
一、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活性增加:刺激心跳加速、心臟收縮力增加、促進腸胃道及皮膚的動脈血管收縮、及靜脈血管收縮(促進回心血量增加),另一方面交感神經亦可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epinephrine),最終可增加全身動脈壓。
二、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活性增加:抑制心跳、促進腸胃道的動脈血管舒張,最終可降低全身動脈壓。
一般而言,全身平均動脈壓(MAP)受到心跳速率(HR)、心搏量(SV)、全身周邊血管阻力(TPR)、及中心靜脈壓(CVP)的影響(MAP=HRxSVxTPR+CVP)。在解剖生理上,血壓的控制中樞位在延腦(medulla oblongata),其可經由影響自主神經活性,改變心輸出量(CO)及全身周邊血管阻力等來維持全身血壓的穩定;心輸出量即為心跳速率與心搏量的乘積(CO=HRxSV)。感壓反射就是透過影響延腦,來調節自主神經系統活性,以維持原本的動脈血壓。(延腦又被稱為生命中樞的原因,就在於其可維持呼吸、心跳、及血壓;調節呼吸的化學接受器反射也經由延腦來控制呼吸速率)
血壓計無法量得人體的平均動脈壓,但一般可以經由收縮壓(SAP)與舒張壓(DAP)來估算(MAP=1/3xSAP+2/3xDAP)。一般人的平均動脈壓(MAP)必需維持在60mmHg以上;當血壓低於60mmHg時,將無法提供足夠的腦血流,以維持大腦正常功能。
感壓反射發生於人體的動脈壓改變時,其目的在於維持原本的動脈壓。感壓反射的周邊偵測器官(感壓接受器)主要位於動脈血管壁,是一種牽引接受器(stretch receptors),當血管壁擴張(血壓升高)或是縮小(血壓降低)牽扯到感壓接受器時,就會經由輸入神經(afferent nerve)刺激或是抑制延腦的孤立束核,以調節自主神經的活性來維持原本穩定的血壓。(靜脈與心臟亦有牽引接受器,但主要是一種低壓反射系統,功能在於調節全身血量)
人體能產生感壓反射以調控動脈壓的位置主要位在三個區域:
一、頸動脈竇(carotid sinuses):位於頸總動脈分叉內頸動脈血管壁的周邊感壓接受器,能經由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第九對腦神經)的輸入神經纖維,將訊號傳入延腦的孤立束核,再改變自主神經系統活性,調節全身血壓。感壓反射弧舉例說明如下:假如血壓突然增加,牽扯到頸動脈竇的感壓接受器,會使舌咽神經的輸入神經纖維活性增加(神經動作電位頻率增加),結果刺激延腦的孤立束核神經活性增加,接著會經由興奮尾端腹外側核(caudal ventrolateral medulla),再抑制鼻端腹外側核(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血管運動中樞),再經由抑制脊髓中間外側灰質柱(intermediolateral gray column)的交感神經細胞,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在延腦孤立束核活性增加的同時,也會興奮疑核(nucleus ambiguus;副交感神經核)及迷走神經背側運動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vagus),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最終會降低心跳及血壓,使最初的血壓增加幅度減少。正常人的頸動脈竇感壓反射能作用的平均動脈壓範圍約為60mmHg到120mmHg附近,當平均動脈壓低於60mmHg或是高於120mmHg時,頸動脈竇感壓就不能調控血壓。
二、主動脈弓(arotic arch):位於主動脈弓血管壁的周邊感壓接受器,能經由迷走神經(vagus nerve;第十對腦神經)的輸入神經纖維,將訊號傳入延腦的孤立束核,再經由改變自主神經系統活性,調節全身血壓。主動脈弓感壓反射能作用的平均動脈壓範圍與頸動脈竇類似。
三、孤立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孤立束核是周邊感壓反射的主要投射中樞,可調控自主神經的活性,但其本身可能對動脈壓也有偵測的能力(另一說法是由附近的中樞神經投射而來);因此當中樞的腦血壓逐漸下降到接近40mmHg時,延腦孤立束核的活性會被強烈抑制,造成交感神經活性增加,血壓增加。此一中樞性的感壓反射特點是只有昇壓作用,只作用一次,且影響還可能包括昇壓的內分泌系統(如血管昇壓素系統、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等)。若是腦血壓下降的太快,腦血流過低直接導致神經細胞死亡,此時中樞性的昇壓反射就無法產生。
由以上生理學的理論可知,當一位重病患者,因為腦部的動脈壓無法維持在正常,只能勉強維持一定的腦血流循環時(一般平均血壓為60mmHg以下,大腦神經細胞可以存活,但功能卻不足以讓人清醒),患者就會陷入長期昏迷的狀態;一旦病情進一步加重使得動脈壓逐漸下降,而危及生命中樞時(即生命陷入危機時),延腦孤立束核會受到強烈抑制(中樞性的感壓反射),促使全身的昇壓系統全力興奮,結果可令全身動脈血壓回昇(腦血流增加),並使得患者清醒過來。但由於此一中樞感壓反射機制只能維持一短暫時間,因此當作用結束而病情依舊惡化時,血壓再度下降(腦血流降低),生命就不能延續。若是急性的嚴重疾病,中樞的感壓反射往往來不及或是無法產生(腦血壓惡化太快或是大腦生命中樞本身受損),此時就不會產生迴光返照的現象。
周邊感壓接受器的圖解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mor.phe.us/jtw/Gateway/Projects/Vertebrates/images/EvolutionOfTheHeart/ArterialBaroreceptors.gif
自主神經系統的圖解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media-2.web.britannica.com/eb-media/28/55028-004-BBF22B4C.jpg
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drericchan.files.wordpress.com/2007/12/autonomic.gif
http://content.answers.com/main/content/img/oxford/Oxford_Body/019852403x.autonomic-nervous-system.1.jpg
感壓反射的圖解案例(人體突然站立時)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211.157.0.36/upload/news/2007/3/6/zhuqia358620073613401038651.jpg
延腦的控制中樞圖解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www.colorado.edu/intphys/Class/IPHY3430-200/image/figure5-14.jpg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