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主要是發育中的視網膜血管不正常過度生長所造成;目前的發生原因不明,但多數證據指向血管生長因子與氧氣的交互作用的結果。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在二十世紀初因為氧氣治療的出現才受到重視,因為早產兒出生後常需使用氧氣治療,雖然可以減少呼吸窘迫的問題(肺臟尚未發育完全),但卻發現使用的氧氣濃度越高、時間越久,發生視網膜病變的機率就越大。目前醫界多認為早產兒的給氧若能將氧分壓控制在40-80 mmHg,而血氧飽和度在85-94%會最為適當,但確切的給氧方式,仍需因病情而異。
一般而言,目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主要發生在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或是懷胎小於32週的嬰兒;懷孕週數越小、出生體重越輕,機會越高(體重小於1250公克,發生率約50%;大於32週以上才出生,就幾乎不會發生)。早產兒由於是在尚未完整發育時就出生,所以出生後,全身的許多器官仍在繼續生長;在正常情況下,視網膜血管的生長必須十月懷胎才完成;由視神經盤附近開始(第16週),直到顳側周邊視網膜為止(第40-42週),當發育完全後就可不受高氧壓的影響。
對於早產而言,視網膜會提早暴露在母體外的高氧環境以及降低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母體無法繼續供應),因此視網膜血管會收縮且暫時停止生長(過高的氧壓會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並增加氧自由基分子);但接著因為視網膜神經的新陳代謝增加及胎兒血紅素的減少使氧壓降低,導致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增加,以及嬰兒可自己開始產生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因此未完全發育的視網膜血管又會再度生長;視網膜新生血管對尚無血管的視網膜而言並不算是疾病,但若是過度的血管生長且侵犯到玻璃體,就會導致滲漏、出血、視網膜剝離、結疤,甚至失明的後遺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還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目前醫界即發現患者本身的基因可能亦影響病情,因為在同樣的條件下,有人會發生視網膜病變,有人卻不會。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時期,常在胚胎發育第40週附近,也就是早產兒出生後二到三個月大時。因此早產兒的眼睛檢查,一般安排在出生四週後或是出院時(大概會是原本的預產期附近)。早產兒除了可能發生視網膜病變之外,屈光不正、斜視、弱視、及青光眼的機會亦遠高於常人,因此需接受眼科追蹤檢查,直到三歲以上且沒有任何病情發生為止。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目前依據視網膜病灶(新生血管)的位置(I-III 區)、分佈範圍(1-12小時時間區)、及嚴重性(0-5期;最嚴重是全視網膜剝離)來分級,只要新生血管能達到顳側的周邊視網膜(第III 區),一般預後較佳。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到達一定程度後(病灶在第II 區以內、嚴重度在第三期以上、或出現正向病症),就需要使用冷凍或雷射治療,此外尚可補充維生素A及維生素E(體重小於1500公克前避免使用),只是到目前為止,治療預後仍不佳(避免早產兒的出生仍是最佳治療)。
視網膜血管的正常生長圖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www.ophthobook.com/wp-content/uploads/2009/03/pediatric-rop.jpg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分級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www.adhb.govt.nz/newborn/Guidelines/Developmental/ROP.htm
註:
正向病症(plus disease):視網膜後極(posterior pole)出現動脈彎曲迂迴及靜脈曲張,一般代表預後不好
緊迫病症(rush disease):視網膜後極出現嚴重動脈彎曲迂迴、靜脈曲張、及新生血管且遍佈四個象限,一般代表病情會急速惡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