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火車站 - (2010.01.02水里車埕車站)
2013/09/27 23:30
瀏覽83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10年01月02日(星期六)
06:00 起床
07:30 車埕酒莊民宿早餐
08:20 出發
08:39 大觀發電廠古隧道
09:23 魚池鄉蓮華池
14:00 埔里花卉服務區(2009南投花卉嘉年華-花現幸福會場) 11:14 桃米村草湳溼地
11:57 埔里桃源國小午餐
12:31 新故鄉見學園區(紙教堂)
16:41 清水休息站
17:30 後龍台灣水牛城晚餐
20:30 捷運新埔站
20:54 捷運後山埤站

集集支線終點站
車埕車站
車埕位於南投縣水里鄉明潭壩頂下方,是鐵路集集支線的終點,集集線也是台鐵支線中最長的一條鐵路,全長29.7公里,起點是二水,終點站則是車埕。
日據時代為了輸出埔里糖廠所產的蔗糖,於1916年開設埔里至車埕的輕便車鐵道,後來為因應大觀發電廠的興建,便拓寬車埕至二水間的七分車鐵道匯入西部幹線,1922年完工,成為今日的集集鐵路支線,工程技師、建築工人再加上輕便車的客貨運,為車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由於車埕的地勢平坦、腹地廣大,當時由埔里運出的蔗糖皆在車埕裝車轉運,常有上百台的輕便車停放於此,於是有人以閩南話稱之為車場,因此這裡就叫做車埕。
木業的興衰也與車埕息息相關,從前此處有一企業「振昌木業」,是由林業鉅子「孫海」在1960年所創辦,當時向政府承租了丹大林場,據說車埕地區有六成的民眾是在「振昌木業」工作,可見當時規模之宏,也為地方帶來了繁榮。
當山林資源殆盡,政府在1995年起禁止伐木後,叱吒一時的木業公司也跟著關門,車埕也漸漸落寞,繁榮不再;現在的車埕正積極發展觀光,以木材工業、電力、鐵道為推動主軸,許多木工廠已成廢墟現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結合鐵道文化與木材工業,轉變為觀光造林,隨著伐木年代的遠去,讓曾經運送一一車車的觀光客湧入,成為新的旅遊天堂。

車埕木業展示館

車埕木茶房餐廳

車埕木茶房餐廳

明潭壩

貯木池
車埕在日治時期曾經因興建大觀發電廠以及木材業而興盛一時,而創造車埕繁華過往的振昌木業,就是木業鉅子孫海創立,他在1960年於車埕創立了這家私人企業,雖然現在盛況不再,但是包括貯木池、舊宿舍、天車、廠房等等,現在都保純完好,加上車埕納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管轄範圍之後,風管處也積極建設,尤其貯木池周圍增添的步道、觀景亭等設施,成為車埕重要的景點。
貯木池過去是儲放各種原木的水池,以便原木的選擇與運送,貯木池約佔地0.5公頃,水深2~4公尺,貯材量約為3,000立方公尺,在過去貯木池原為車埕村民耕作的濕地良田,後來振昌木業於1960年向村民租賃,後來買下作為永久使用。原木浸泡於水中主要有三種主要功能,包括防止木材端部開裂、防腐、防蟲,及確保整株材之尺寸安定性,因此是非常重要的設施。
貯木池過去是儲放各種原木的水池,以便原木的選擇與運送,貯木池約佔地0.5公頃,水深2~4公尺,貯材量約為3,000立方公尺,在過去貯木池原為車埕村民耕作的濕地良田,後來振昌木業於1960年向村民租賃,後來買下作為永久使用。原木浸泡於水中主要有三種主要功能,包括防止木材端部開裂、防腐、防蟲,及確保整株材之尺寸安定性,因此是非常重要的設施。

天車
貯木池除池身設備外,另外還有天車(又稱起水寮、起重機)二座,以及池面曳引式索道系統,貯木池右端的天車是用來吊掛卡車上的原木存放在貯木池中,而左端靠近鐵軌的天車,則是用來吊起貯木池中的原木運送至加工廠或直接外運。

天車

車埕木業展示館

車埕遊客中心

車埕木業展示館

車埕木業展示館

車埕聚落

車埕聚落

車埕車站

車埕車站

重建後的車埕車站
車埕車站是集集支線鐵路的終點站,素有「最美麗的小站」雅稱,火車站建於日治時代,後重建為水泥建築,在921地震時毀損,經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原木重建,始有今日風貌。

車埕車站月台的梅樹有白頭翁築巢

這一對白頭翁讓我想起
宋徽宗的山禽臘梅圖
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
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明湖水庫
明湖水庫內有兩座發電廠,一所慣常水力發電廠(簡稱大觀一廠)及一所抽蓄水力發電廠(簡稱大觀二廠),兩廠合稱為大觀發電廠,發電用水均來自日月潭。
大觀一廠係日治時期建造,位於南投縣水里鄉明潭村。於1918年興工,由於經費不足,1921年停工,後在美國紐約發行債券成功,方於1931年6月復工,至1934年完成並開始運轉發電,命名為「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戰爭受損,發電陷於完全停頓狀態。1946年臺電公司成立,在復建急迫需要電力,又無外援、無外匯的情形下,臺電自電力系統中拆取適合於該廠應用之設備迅速修復,成為戰後初期全島供電之主力。設備容量占當時全系統37%,對安定社會、穩定經濟、振興工業,貢獻良多。當時的總統蔣介石於1948年前來巡視,取名「大觀」,從此更名為大觀發電廠。
大觀二廠在興建期間原名為「明湖抽蓄發電工程」,緊臨一廠北側,以日月潭為上池,另於水里溪中游築一混凝土重力壩為下池,進水口設於日月潭 西岸,其下游接兩條頭水隧道,兩座平壓塔,兩條埋入式壓力鋼管,下端共分為四支,安裝四部抽蓄水輪發電機組,各有一條尾水道。緊臨尾水道出口即為下池。1985年竣工之後,因交由大觀發電廠營運,乃命名為「大觀二廠」,從此大觀發電廠便包括一廠及二廠。
而大觀古隧道興建於1919年,全長200公尺,依地穿鑿成S型,為單向通車,材質大部分以石塊及火燒磚塊砌築而成;當時是為了配合大觀發電場而設的隧道,為車埕村民對外的交通要道,後因公路改道無人通行而漸荒蕪,如今已成為山城的一大歷史遺跡。
隧道內漆黑深幽,洞頂上時有水珠滴落,空氣陰涼,尤其酷夏結伴而行,感受一下陰森清冷的涼意,不錯!但千萬請記得攜帶照明設備,否則無光的洞內啥也看不見,四顧茫然。
隧道內漆黑深幽,洞頂上時有水珠滴落,空氣陰涼,尤其酷夏結伴而行,感受一下陰森清冷的涼意,不錯!但千萬請記得攜帶照明設備,否則無光的洞內啥也看不見,四顧茫然。


大觀電廠




大觀古隧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