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珠頸斑鳩 - (2016.01.29若淵的觀鳥大年之038)
2016/01/29 20:29
瀏覽1,115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珠頸斑鳩(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又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鴿(閩南語),是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常見的斑鳩

珠頸斑鳩尾較長,體長在28-32公分,體重125-180克,比鴿子略小。背部、翅膀和尾部為灰褐色,尾羽外側為黑色,尾端為白色,頭部為深藍色,頸後為黑色,帶有白色斑點,下腹部為暗紅色,喙為暗褐色,腳紅色。

人們常把它和鴿子混淆,但只要由顏色和啄的構造來分辨就可以簡單看出兩者的差別。

發聲時頸部的羽毛會拱起,叫聲低沉,重音靠後,類似「咕-咕-咕」、「咕-咕-咕~咕」;驅趕入侵者或保護幼鳥時會發出「咕-咕」、「咕咕咕」。

珠頸斑鳩的主食是果實、穀物和其他植物的種子,也會捕食昆蟲。主要在地面上覓食。有水時也會喝水,他們喝水的方式是俯身吸水,與其他鳥類不同。如果地點許可,它們也會用水清洗身體。它們是典型的陸生鳥類,一般在草地和農田中覓食。全年都會繁殖,常能在樹木、建築物的邊沿甚至是地面上發現它們的巢穴。

珠頸斑鳩與同屬其他斑鳩一樣,一般不會群居,而是單獨或成對出現。它們是溫馴的鳥類,但是突然的噪聲會使它們驚起。它們的飛行姿勢與鳳頭鳩類似,著陸時尾巴會上傾。

廣泛分布在亞洲南部的開闊林地、農地、都市等地區,從印度斯里蘭卡東部到中國南部、東南亞等地。該種還被引入美國洛杉磯地區,還於1860年代被引入澳大利亞墨爾本,以及印度尼西亞紐西蘭地區。

指名亞種(S. c. chinensis)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均可見,怒江亞種(S. c. tigrina)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及境內怒江以西,西南亞種(S. c. vacillans)分布在雲南和四川南部,海南亞種(S. c. hainana)僅分布在海南島,台灣亞種(S. c. formosae)僅分布在台灣本島平地至低海拔平原、丘陵地帶。為常見的一種留鳥

求偶的雄性在表演時身體會極度傾斜,並在繞圈飛行時舒展自己的雙翅和尾巴以吸引雌性。

珠頸斑鳩通常為一夫一妻制,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期為5-7月,通常由雄鳥尋找合適的地方,再帶雌鳥去選,選一個雙方都認為可以的地方,築巢是一起築的;但也可能「鵲巢鳩佔」,佔用之前其他珠頸斑鳩或其他鳥類的巢。

珠頸斑鳩一次生兩顆白色的蛋,前後大約差一兩天。約兩星期後,小斑鳩就會同一天破蛋而出。孵蛋、養育小斑鳩則是由雄鳥和雌鳥輪流照料,餵食它們鴿乳。再過約兩星期,小斑鳩就必須離巢。

 


 

首頁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