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說產品經檢驗"不含", 背後有不為人知的真相? 前衛生署長說要訂定2.5ppm(mg/kg)背後的意義是?行政院長宣示"不得含有", 實際上又是如何的操作?
站在也是檢驗者的立場, 先看現有幾種三聚氰胺檢驗方法:
1. HPLC-UV法: 偵測極限2.5ppm;
2. GC-MS法: 偵測極限0.5ppm;
3. HPLC-MS-MS法: 偵測極限0.05ppm
何謂偵測極限?
就是含量在這偵測極限濃度之下, 一律標示"未檢出(Not Detected)", 實情有可能是
---有訊號, 但無法確認其含量(又稱為方法偵測極限, 定量極限);
或是
---無訊號(又稱為儀器偵測極限, 定性極限)
在國際實驗室認證標準ISO/IEC 17025裡, 凡標示"未檢出", 必須將所使用的"方法偵測極限"標示出來
舉例來說, 含量在1.0ppm的毒奶粉, 在採用1法是"未檢出"的, 在2, 3法則是"含有"的
瞭解了這一步, 再來看看檢驗單位用的方法, 很有關係, 我們應該問:
1. 目前政府官方公佈的幾個檢驗單位, 究竟是採用什麼方法? 偵測極限是多少?
http://food.doh.gov.tw/web_new/contentList.aspx?ProgId=5000&SNO=497
方法1的設備普遍, 相對便宜(約百萬元), 易操作; 其他兩種則是需要更專門的人員, 與更高貴的儀器(百萬到千萬元), 而後兩種設備, 據側面瞭解不是許多機關所有的設備
2. 廠商廣告聲明他們的產品安全, 所依據的檢驗單位與採用的方法為何?
要說明, 而不是說某A單位檢驗"合格"了事, 而是瞭解"濃度低於多少ppm"
這可能會"陷檢驗單位於不義", 因為如被(B單位更精密的儀器, 例如LC-MS-MS)發現含有含量低於A單位儀器偵測極限的三聚氰胺, 並不是A的錯! 而消費者肯定會責備A單位出具不實報告
3. 行政院長宣示不得檢出的高標準, 請問是2.5ppm還是0.5ppm, 或是0.05ppm?
"零檢出"口號, 在化學分析家的眼裡, 只是個政治用語, 而非科學用語, 劉院長學科學的, 應該心裡很明白
再看今日(10/1)最新: 歐盟通報三聚氰胺乳製品含量超過2.5ppm, 立即銷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4540368.shtml
請注意: 是銷毀, 不只是下架, 也沒有說低於這含量是安全的
這濃度標準剛好與前衛生署長所說的標準一樣, 只是...前衛生署長沒有把這"偵測極限"說清楚, 講明白, 讓民眾知道, "沒有, 不含"其實是有"濃度"層次的!
建議政府制定核發兩階段標章, 由廠商對商品可自行提供檢驗報告,
---凡通過LC-UV法(法1)的, 給"暫行通過"標誌: 政府新的標準, 不應該是再用2.5ppm的標準, 而目前"多數"的檢驗單位, 出具的"不含有"報告, 卻是這樣的高濃度檢出標準的儀器方法, 這就是消費者危機所在!
---通過GC-MS(法2)或LC-MS-MS(法3)的, 給"通過"標誌: 政府新標準, 要不是0.5ppm就是0.05ppm, 凡通過兩者之一者, 可以給予"Pass", 任何儀器都有極限, 現有可取得檢驗資源的中高標準, 可以考慮用0.5ppm以下, 能0.05ppm當然更好, 但對於廠商而言有難度, 而且難以掌握"背景值"的狀況;
另從消費者角度而言, 這樣的濃度已遠低於每日耐受量(TDI); 對廠商而言亦失去蓄意添加增加總氮的商業動機
---若政府抽樣發現標誌與內含量不符者, 予以公佈廠商與商品名稱:廠商最怕這個, 媒體最愛這個, 消費者有知的權利;
從廠商角度而言, 由於食品中的"背景值"也會高到2.2ppm, 而三聚氰胺這單體(monomer), 原本就是可用來製造"美耐皿"這種材質的容器, 即使是"暫行通過"的產品, 已非廠商蓄意或以現有技術所能掌控, 且又低於人體"每日耐受量"
分級控管: 這不是新作法, 美國有機驗證產品, 依照有機栽培物的含量, 也是分三層次; 台灣農委會輔導的有機驗證, 也有分準有機(過渡期1-3年栽培)與有機(>3年)兩種; 目前台灣農藥殘留檢驗方法, 也分為生化法(快速篩檢含殺蟲劑與殺菌劑類農藥)與化學法(篩選與定量出所有類型農藥
後記:
1.政府10/1公佈最後統一以0.05ppm以下(法3)為標準
大家乳製品不用喝的太早, 只有複驗過的才是"相對"讓人安心的產品, 為何?
2. 三聚氰胺與"三聚氰酸"的聚合物更毒, 而通常廠商不會笨到用"貴的"純三聚氰胺去添加在食品中, 而是用"便宜的"化工廢料, 混合三聚氰胺與三聚氰酸的東西來添加
而抱歉的是: 目前的檢驗標準, 並沒有把"三聚氰酸"列入
不過可以稍放心的是: 只要沒有測出三聚氰胺, 含有大量三聚氰酸的可能性就低, 因為是相同的化工廢料, 再者三聚氰酸的含氮比例更少, 廠商添加來增加產品氮含量的效果較差
請看專家說法: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