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花蓮救災:超人現象與公家單位效率
2025/09/29 15:57
瀏覽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為什麼花蓮救災,有鏟子超人、現金超人?中央與地方公家單位不再是超人了嗎?台灣人很有愛心,全世界都知道。但是這次花蓮救災,產生了一個新現象。 就是民眾不再信任公家單位運送物資、金錢、人力,反而是一堆人擠進花蓮當「超人」,解救災民。 物資運送,也是民眾親自運送到現場。 當大批人力、物力進入花蓮時,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 就是人力分配不均,有的人沒人救,有的人一堆人救。 還有堰塞湖溢流烏龍警報,讓救災志工恐慌的事件。 在民眾湧入救災,與中央、地方公家單位調度之間,我們看到了很多的不協調。 民眾愛心救災與公家單位調度分配方面,要如何合作,才能有完美的救災運轉效率呢?


花蓮光復車站設志工分配站 與民間團體調度救災|20250927 公視晚間新聞



目錄


從公家單位運作理論,來看這次救災

從公家單位(中央公家單位、地方公家單位)來看,公家單位如果依照科學的管理方法和資源配置,要達到最大效益,需要幾個關鍵改進要素:

辨識迫切性

救災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資源的有效配置與調度。台灣的花蓮地震事件中,民間的超人行動,暴露出公家單位在災後初期,運作中的不協調與遲緩。災難發生後,公家單位應該依據災區的實際需求,優先將資源運送到最迫切的地方,而非依賴志願者自行分配資源。若資源配置不當,可能導致資源浪費,甚至加重災民的困境。

建立訊息流通度

公家單位在救災過程中,應扮演協調者的角色,確保所有相關單位與民間組織之間,資訊流通順暢。然而,在花蓮的情境中,公家單位與民間力量之間,訊息流通明顯不足,公家單位並沒有扮演,訊息傳播主角。這導致了志工與物資的過度集結與不當分配。這樣的狀況不僅浪費了民間資源,還增加了災難應對的難度。訊息的高效流通,能夠顯著提升災難應對的整體效率。若公家單位能在災難初期,就確立清晰的訊息流動指揮所,並與各界合作夥伴保持緊密聯繫,災後的重建與資源配置,或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中央地方的協調度

在花蓮這次的救災過程中,中央與地方公家單位間,協調不暢也是問題之一。中央公家單位負責大規模的資金與物資支持,但地方公家單位,更能掌握地面狀況,從而進行靈活的應對。當兩者無法有效協作時,就會出現如「鏟子超人」與「現金超人」等志願者現象,並且發生資源不均與誤報的情況。

根據中央與地方公家單位的角色互補性,地方公家單位應該有更大的機動決策權,以便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做出快速反應,而中央公家單位,則應負責資源的分配與大範圍的協調。如果兩者能夠形成一個協同作戰的模式,災難應對的效率會大幅提高。

民間愛心無法與公家單位運作同步

雖然民間的愛心與熱情,是災難救援的重要力量,但過多的民間參與,有時會與公家單位工作重疊,導致人力與物資的浪費。公家單位應該明確界定,民間救援的角色,避免過度依賴志願者的自主行動,並確保這些行動,不會打亂公家單位的資源配置與應急計劃,公共部門與民間部門之間,應建立合作機制,讓民間參與補充公家單位救災工作,而不至於干擾或浪費公共資源。在災後,民間組織的行動,應該是在公家單位協調下進行,這樣才能確保資源,不會過度集中或錯配。

如何提升救災運作效率

根據上述的分析,以下幾個策略可以幫助提升台灣花蓮及未來救災運作的效率:

  • 建立統一指揮系統: 公家單位應該成立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負責災難發生後的資源調度與指揮。這樣可以減少公家單位部門間的內耗,並提高災後處置的效率。
  • 優化物資與人力配置: 在災難發生初期,公家單位應該有專門的機制來估算各地的需求,並優先將資源分配給最需要的地方。避免過多志願者集中於某一地點,導致物資過剩與人力浪費。
  • 加強公家單位與民間合作機制: 公家單位應該提供明確的指導與協助,讓民間力量能夠有效參與災後救援,但不至於干擾公家單位的資源調配。公家單位也可以借助民間組織的靈活性與快速反應,提升整體救災效率。
  • 提升災後訊息流通效率: 災難發生後,公家單位應該加強訊息公開與透明,確保所有涉及救災的單位能夠快速獲取正確的訊息。訊息流通不僅限於公家單位內部,還包括民間志願者和企業的參與。

救災超人需要超人組織

在災難救援中,太多的個人,變成救災超人,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救災超人組織,分配力量救災,反而讓這些超人用錯力量或用了過多的力量。救災超人需要的超人組織(公家單位),來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建立訊息流通管道,結合中央與地方協調,加強公家單位與民間超人們合作,未來台灣的災難應對,將能夠更加高效,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人力分配不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