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了「歷史之因果以蔣作賓蔣碩傑父子為例」有些讀者回應「看不懂」,「不知所云」,使我覺得對該文有進一步說明的必要。
歷史之因果有如成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歷史之因果本身具中立性,也就是說無是外善惡可言,歷史之因果有其必然性。種豆不可能得瓜,發現解讀歷史之因果是「史識」的功夫,核計歷史之因果,研究的對象不限「個人」更要包括到群體,歷史因果不以成敗論英雄,至少不以一時之成敗論英雄。
以拙文為例我所謂的蔣介石與蔣作賓父子之歷史因果關係進一步解讀如下,先說「因」的部份:
一、如果中國近代史就是以中國現代化的過程視之-政治,法律,金融戶政,役政,地方自治等具體而言蔣介石都是重要的推動者,其影響海峽兩岸的發展迄今不歇。
二、蔣介石當時面臨一個停頓在中世紀的分裂的中國,蔣除武力外以其清教徒、理學篤行者的愛國領袖,以德服人,延攪大批專家學者、驕兵悍將,為中國的現代化、獨立、富強而奮鬥。
三、當時國民黨有許多品德高尚,見識高遠的知識份子參與建國,蔣作賓、何成濬都是老一輩國民黨的典範。
四、蔣作賓為官教十年盡瘁國事、不治私產,蔣作賓一死家中生計就成問題。
五、何成濬、蔣介石照顧蔣作賓子女以致都能完成學業。
至於「果」的部份:
一、蔣在兵敗如山倒以後大批知識份子、學生、公務人員各階層精英約壹百伍拾多萬隨蔣渡台。真如宣傳說言蔣政權只會貪污腐敗何致於此。
二、大批知名學者黨國元老,願在大敗之後隨蔣渡台,曾加了蔣政權的正當性。
三、財經金融現代化是個複雜而且困難的課題。蔣在台灣任用了大批專家,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台灣以彈丸之地十多年前人均所得已超過壹萬美金,外匯存底長期名列前茅。
四、蔣碩傑以國際知名的經濟學者,放棄海外高薪,回台為蔣政權服務,使台灣的財經政策早早步入正規不必「摸石頭過河」不必走冤枉路。
以上種種都是國民黨、蔣介石種的「因」,這些因讓蔣介石如浴火鳳凰,得以再起,台灣經濟對「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不就是「果」嗎?台灣經驗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資產,不可因狹隘的意識型態而卑視之,甚至醜化之。
歷史之因果要這樣解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武陵漁父2010/08/06 14:12更正
非常抱歉,剛才的留言,“蔣公能重用蔣碩傑先生,並非主要是出於私議”,其中“私議”應為“私誼”。 - 2樓. 武陵漁父2010/08/06 14:10因果
武先生:您好!我非常關注您一系列的文章,包括您和黃彰健先生合著的《二二八事件真相考》。包括您的這篇文章,看了后為之一動,尤其是談到那麽多忠肝義膽的黨國大老跟隨蔣公不離不棄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最主要的還是要從國際大環境上找,首先是當時正是共產主義急速擴張的巔峰;其次便是部落民族宰制中國造成中華文明百年隔絕和落後。
另外,我個人似乎覺得,蔣公能重用蔣碩傑先生,並非主要是出於私議,胡适最早在1948年在北平便向他推薦劉大中和蔣碩傑。而蔣公雖然是軍人,但不知爲何,任用了一些傾向自由的經濟學家和技術官僚,促成臺灣經濟起飛。大陸是八零年代后才開始接觸和蔣在學朮上能相提並論的經濟學家的影響,如張五常、楊曉凱。國民黨過去很多努力,大方向都是對的。 - 1樓. 魯夫 :)2010/08/06 11:34拜讀
很好的說理,
就事論事,
不落意識形態糾葛,
很不錯!
紅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