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一個有道的君子,不會預設立場,不會臆斷,不會固執己見,不會只有自己。換言之,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就在於小人往往會先預設立場,在沒有確實的根據下就已經做了臆斷,不論情形如何總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或堅持,凡事都只有想到自己的利害或顏面。
君子,指的是受過教育,而且確實已經因教育而成熟的人;小人,說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一般人。這裡所說的教育,不限於在學校裡受教,自我教育也包括在內。一個人縱使受過教育,倘若無法表現出有教養的言行,也算是沒受過教育了。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雖然說的是四個不同的狀態或情境,在實際的具體表現上卻是一體而無法分割。先有了一個預設的立場,才會有所臆斷,之後自然就會因此表現出固執,從而更因固執導致看不見也聽不見,或者說不願意看見也不願意聽見,久而久之,當然只剩下自己了。
一個人如果心中只有自己,就不能再包容其他的人,更不可能容忍異己。這樣的人,如果作為領導人物,容易剛愎自用,將會使優秀或好的人才離開組織。相反的,如果團隊中的有這樣的成員,因為大家都有預設立場,也都有定見,每個人心中都只有自己,團隊就不可能有共識,因為大家比的是「力」與「利」。
我們活在眾人當中,是屬於「群」的社會。群體-也就是眾人-的事或生活,難免會有不同的觀念,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溝通,以求找到雙方或多方的共通點,也就是取得共識。當團隊有了共識之後,才可能群策群力,爭取或贏得群體最大的利益。
就個人而言,如果對事或對人有了預設的立場,便會產生臆斷,自然就會固執,更因固執導致看不見也聽不見別人,當然只有自己。不但不利於追求學問,更不利於待人接物。這個時候,是不會有任何溝通的,更不會有所謂雙贏的局面。這樣的生活一定很枯燥,這樣的生命應該是非常不快樂的。
可惜的是,我們的社會正走入「意、必、固、我」的陷阱之中而不自覺。就國家而言,藍綠對抗就是很好的例子,大家各有立場,跟我不同者即非我族類,必消滅之而後快。久而久之,再也不會有所謂的是非。就算有是非,也在於顏色。請問,有誰注意候選人的政策理念?誰關心我們的食衣住行?誰在意子孫的未來?大家爭的又是什麼?
因為有「意」,我們就先分出顏色,先幫彼此貼上標籤。然後根據顏色,就「必」-臆斷-對方就是禍源。再其次,就是「固」,堅持自己是唯一的真理。最後,就是「我」,只有自己,所以要不計任何代價,不管合不合乎道德良知,不管手段是不是抹黑欺詐,總而言之,就是要徹底消滅對手!
我之前總以為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大多是飽學之士,當然受過良好的教育。卻往往不解於,何以他們不但為自己與對手,也替所有的人漆上色彩,貼上標籤?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子是不對的嗎?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子會對台灣造成傷害嗎?
後來,重新溫習了論語,在讀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段話時,我明白了兩件事:
第一,為學、做人與處事或許有所不同,但同樣的不能先預設立場。預設立場之後,就已經做了臆斷,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或堅持,凡事都只有想到自己。而心中既然只有自己,自然不能容許任何異己,爭權奪利,唯力視之。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在於有沒有受過教育,而其體現,端視君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小人則不然。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如果「意、必、固、我」,就不能說是真的受過教育;反之,一個能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人,縱使一生未曾入學,又有誰能說他沒受過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