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中國】數位化編輯將改變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
2012/07/05 02:28
瀏覽3,287
迴響1
推薦1
引用0
2012.5.22 《出版廣角》李朔張暾石明貴高希寧

 publish working

數位化時代的到來給出版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也帶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對如火如荼的數位化出版,傳統的編輯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的出版需求。將資訊技術引進傳統的編輯工作流程,是否能夠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系統提升工作效率這是正在轉型中的出版業很多人非常關心的問題。  

筆者依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編輯中心,開展數位化編輯應用模式研究課題,組織包括各個學科的13名編輯不含管理、排版和校對人員,用實證研究和對比研究的方法,追蹤研究1年多,對比分析近60本圖書的編輯加工過程和品質檢查結果,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數位化編輯有望徹底改變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並系統提升編輯加工品質和效率。

數位化編輯系統提升編輯工作效率和品質

所謂數位化編輯應用模式,本文所指利用現代化的電腦工具Word、黑馬校對軟體等對稿件進行編輯,完全脫離紙質稿件的審稿模式。與傳統的紙質審稿方式相比較,它具有糾錯準確、效率高、綠色環保等優點。透過研究,並結合我們的工作實踐,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在以下六方面,數位化編輯比傳統編輯模式在紙質書稿上編輯更有效率。

1.提高編輯的速度

首先,操作者不用掌握並使用編輯符號系統自動生成。其次,大多數情況下,在Word中輸入文字的速度比在紙質書稿上手寫的速度要快得多,尤其是需要重複相同的編輯過程時更是如此。再者,在傳統模式下不能省略的絕大部分說明性文字,都不再需要了。還有,在新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軟體提供的查找、替換功能,使操作更有效率。最後,在傳統模式下,尤其是編輯後期,書稿經常被改得花團錦簇,這時的工作效率經常會變得極其低下;而在新模式下,這種情況將不復存在,在軟體的幫助下,在任何編輯環節,我們都可以如同面對一本新書稿沒有任何編輯記號,從而使工作一直保持高效。

2.提高編輯的精度

首先,軟體提供的查找、替換功能,最大限度保證了編輯無遺漏。其次,能隨時隱藏編輯過程,使任何時候的編輯就如同面對作者樣,從而保證編輯更加精準。再次,由軟體自動生成標準的編輯符號,Word標準檔代替了充滿個性的手寫文字,這些都大幅度提升了編輯工作的精度。再者,相對於手寫,輸入法輸入能大大減少出錯的機會。另外,Word中可以選擇不同的顯示比例,這既使得我們可以在不同大小視圖習慣下工作,也可以避免傳統模式下為了編輯的方便特意放大字型大小、加寬行距因而造成的頁面視圖的不正常,從而影響對頁面視圖編輯的把握。最後,Word檔功能和黑馬的自動校對功能一次黑馬,三審和作者一起綜合把關結合,能極大地規避常規的文字錯誤。

3.提高溝通的效率

少了編輯符號和手寫文字的千差萬別,不僅能極大改善編輯之間的溝通效果,也能提高編輯和作者之間的溝通效率。

4.提高排版工作效率

隱藏編輯的中間過程,直接顯示編輯結果或者接受所有修訂,甚至還能直接反映排版要求,排版工作將變得極其簡單。後續校對工作也將變得相對容易因為傳統模式下,因編輯符號和手寫文字的差別,以及多重編輯使得書稿甚至變得面目全非,而往往使排版人員的識別工作、手動輸入工作紕漏百出,因而帶來了校對工作的繁瑣;新模式下,這些問題都不復存在

5.ERP系統的應用、數位化出版打下堅實的基礎

書稿編輯品質是一社之根本,而極大提升書稿編輯品質和效率的數位化編輯理所當然是所有工作的基礎。ERP系統中的資料標準化、流程自動化和決策智慧化既須要以新編輯模式工作為基礎,又為新編輯模式工作的開展從點線面各層面提供高新技術支援,使傳統的圖書編輯工作系統提升工作品質。而數位化出版的要點是人人都可以是作者,任何內容、任何時間都可以出版,編輯和出版工作可以隨時不斷往復,這更是需要和數位化編輯工作深層次結合。

6.綠色環保

數位化編輯模式省紙省筆,省紙,利於環保。  

以用紙為例,據有關部門測算,一棵20年的樹可造3,000A4紙,而每節約5,000A4紙就相當於節約大概1立方米的木材。如果在一個中等規模的出版社年出版新書500種,平均每種250──指編輯稿全面推廣數位化編輯,則可節約用紙500×250×1O=1,250,000A4紙,相當於搶救1,250,000÷3,00041720年的樹,直接節約紙張成本8.25萬元。

實證研究驗證數位化編輯效果

20113-20122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數位化編輯應用模式研究課題組一共組織了106種圖書開展了數位化編輯試點,主要試點內容包括一審、二審、三審的數位化,作者樣的數位化確認等。  

為了分析其成效,課題組作了總體品質和效率分析。為了保證資料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我們特別避開了數位化編輯試點的早期,而選擇了工作模式、資訊技術等相對比較穩定的試點後期──2011年的最後個編輯工作量結算週期,即以201110-20122月付印的圖書作為研究分析對象,該階段一共試點編輯完成25本圖書,涉及理工、電腦、財經、管理、法律、英語、教育、醫學、文學新學科。  

作為對照組,我們另外挑選了25本按傳統工作方式編輯的圖書,挑選的基本原則是:如果開展數位化編輯的25本圖書中的責任編輯同時也有用傳統工作方式編輯的圖書的話,優先選擇,這樣共選得6本;不足25本的部分19則按先後順序並考慮各學科兼顧、工作量均衡排除字數極多和極少的情況、來源廣泛、涉及人員全面和完全隨機抽取前,先隱去責任編輯和質檢情況的原則從同期選擇。這樣,就形成了同期開展數位化編輯的25本圖書與用傳統方式加工完成的25本圖書兩個對照組,相關資料如表1所示。

統計資料表明:

1.數位化編輯的工作品質基本可靠,首次質檢通過率達到92.59%出版社內印前質檢

2.數位化編輯工作效率大幅度高於紙質書稿編輯工作效率

(1)總的平均工作效率提高50.30%。如果考慮數位化編輯下仍然有個別二審、三審使用的是傳統工作方式即將數位化編輯完成的一審書稿列印出來作二審、三審,考慮三校環節實際上沒有實施數位化該環節效率的提高主要源於發排的書稿品質高,參與試點的教材來源普遍品質不高,同等情況下,整體工作效率的提高幅度應該能更高。 

(2)一審的平均工作效率增幅最大,達到了62.94%。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一審更需要頻繁使用軟體的相關功能進行具體的格式調整、查找替換、統一改錯等。  

3.數位化編輯工作方式的普適性

看到這樣的統計資料,我們有點擔心:是否因為參加試點的編輯大部分都是從業時間較短的年輕編輯,他們尚沒有形成傳統工作模式下的工作習慣,能否接受新的工作方式因此,我們就上面的試點資料從編輯從業時間與工作效率角度作了一個對比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1資料分析結果表明,參加數位化編輯試點的27本圖書,相關一審編輯的從業時間最短的是1.4年,最長的9.5年,平均值為4.4年,他們在工作效率上並沒有出現我們之前擔心的越是新編輯,數位化編輯效率越高;越是老編輯,數位化編輯效率越低現象,換句話說,就是數位化編輯工作方式具有某種普適性,基本上適用於所有編輯。  

數位化編輯無疑將大大改變傳統編輯工作模式和系統地提升書稿編輯工作效率和品質。雖然這離全面推廣這種工作方式仍然還有一定距離,我們須要繼續探索:資訊技術的風險如何能降到最低資訊技術的自動處理、海量資料支援、智慧決策等功能是否能給我們的工作提供更多空間數位化編輯如何在觀念、技術、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為數位出版做好準備數位化編輯離數位出版、即時出版、即時服務、虛擬經營的距離有多遠相信在數位化出版時代的大背景下,數位化編輯必將會越來越完善,最終取代傳統的紙質編稿模式。

參考文獻:

[1]邱惠.數位化時代編輯應做好的三個準備[J].出版發行研究.2009(12)

[2]劉亞民.圖書起源、形成與編輯工作發展述評[J].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95(3)

[3]全國出版社發行網點數量[EB/OL]http://www.gmw.cn/01gmrb/200609/04/content_474439.htm2006-09-04.

[4]孫康江,王延霞.無紙化數位編輯技術NPDE的應用和探索[J].出版與印刷.2011(4)

有誰推薦more
迴響(1) :
1樓.
2012/07/07 11:29
不甚同意此篇研究結果, 因為與實務有很大出入

「隱藏編輯的中間過程,直接顯示編輯結果」<<----- 實際作業上,這個雖然對排版有利, 但很有可能經過三位編輯的手之後, 內容已經和原始稿件有很大的出入, 此外還有很多缺點:

1. 若無顯示出修改痕跡, 對於翻譯類的書籍, 會有很大的風險, 因為第二個編輯無法知道他手上的稿子究竟是原始譯稿或者已經被第一位編輯修改過的稿子。當然word也可以設定顯示修改痕跡, 但若保留修改痕跡, 事實上在電腦上校對比紙本校對更困難。

2. 若無顯示修改痕跡, 很可能愈改愈錯, 最後失去原始文意。

3. 基於閱讀習慣, 數位校對會存在更多的視覺盲點, 包括錯字和版型, 相對而言, 紙本校對則在這點上永遠占有優勢

同意!

即使在中國,目前此部份研究樣本仍少,兩岸邊務流程不盡相同,品管要求與校核也多所差異,況與臺灣編輯管理與演變仍存在諸多不同,不妨作為參考。

我愛羅1192012/07/29 19:45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