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作品或書籍中,專為介紹作品內容、主旨,或者作者的創作過程,或對作品加以評論的部分,我們稱之為序。位於作品之前的,叫「前言」、「序言」或「序」;作品之後的一般稱為「跋」或「後記」。但在一些古今書籍中,我們看到的「序」有兩種寫法──「序」和「敘」。例如《說文解字.敘》、《送東陽馬生序》等。那麼,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呢?
先來看「敘」。《說文解字》:「敘,次第也。從攴,餘聲。」「敘」的本義強調「一個挨一個地序列」,如「以官府之六敘正群吏」(《周禮.天官》)、「四時不失其敘」(《淮南子.本經訓》);「敘」由此引申出「按次序排列、進行」的動詞意義,如「以敘其財」(《周禮.司書》);同時,「按次序排列」的「敘」用於說話,就有了「把事情的經過按次序說出來或寫出來」和「談話」的意思,如「自敍少小時歡樂事」(白居易《琵琶行》)、「寫情敍事」(《舊唐書.柳宗元傳》)、「大家散了,王夫人姊妹不免又敘了半夜的話兒」(《紅樓夢》);此外,「敘」用於著書立言中,將成書過程和寫作目的按某種次序記錄下來,一般放在著作之後,如許慎《說文解字.敘》、《漢書.敘傳》、《金石文字辨異.敘》等。
《說文解字》:「序,東西牆也。從廣,予聲。」《爾雅.釋宮》:「東西牆謂之序。」由此可知,「序」本義為堂屋的東西牆,如「賓升,立於序內,東方」(《儀禮.燕禮》);「序」還是古代學校的別名,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孟子雜記》)。除此,「序」有「次序、次第」的意思,如「長幼有序」(《孟子》)、「與四時合其序」(《易.文言》)、「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楚辭.離騷》);「序」也有「敍述、敍說」、「給……作序、序言」的意思,如「彼此序了幾句閒話」(《老殘遊記》)、「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文天祥《指南錄.後序》)、王羲之《蘭亭集序》、王勃《滕王閣詩序》等等。
可見,「敘」與「序」的意義在古代已經有重疊互用的情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指出「次第謂之敘,《經》、《傳》多假借序為敘。《周禮》、《儀禮》序字,注多釋為次第是也。」筆者查找《周禮》和《儀禮》注疏,情況確實如此。如《周禮.春官.小宗伯》:「掌四時祭祀之序事。《注》,次序之時。」此外,《故訓彙纂》,對「敘」的解釋有:「敘作序。《書》內『敘』字,《史記》具作『序』字。《經籍纂詁.語韻》:《書.舜典》:『百揆時敘』,《史記.五帝紀》作 『百官時序』。《書.皋陶謨》:『惇敘九族』,《漢書.王莽傳》作『惇序九族』。《書.禹貢》:『三苗丕敘』,《史記.夏本紀》作『西戎既序』。」再者,《韻會》指出:「敘通作序。」張自烈《正字通》:「凡書策,舉其綱要,列卷首為敘。或作序。」
以上證明,在古代文獻中,「敘」的次第、敍述義後來多借用「序」字。因此,在古代著作中,「序」和「敘」並存互用,以至於我們看到了《說文解字.敘》與《送東陽馬生序》同義不同形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1年12月發佈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對「序言」作了規範:「序言──敍言」(前者為選取的推薦詞形)。「作序」也就規範成「作序」了。此外,2004年語文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也對「敘」和「序」作了明確的分工:敘,在文言文中作名詞時依然有「次序」之意,如「四時不失其敘」,但更多的作為動詞「陳述、敍述」、「交談、說出來」講;而「序言」、「寫序」、「序文」之意就分工給了「序」;「序」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
經過分析,我們知道「序」和「敘」在古代本是通用字,「作序」和「作敘」都是正確的,但是這種通用的現象會造成書面語使用的混亂。從現代漢字書寫規範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對這種現象予以明確規範,以便交流和教學。是「作序」還是「作敘」,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我們應該寫作「作序」。(2011-10-24陝西師大報(總第468期)張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