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有些字字形極為近似,人們在使用時常常犯錯,「祇」和「祗」就是這樣一對例子。「祇」表「地神」義,有時也泛指神靈;「祗」表「恭敬」義。關於「祇」最常見的兩個詞是「神祇」、「地祇」,但在書報期刊上也常有寫作「神祗」、「地祗」的。筆者最近在《中國訓詁學報》(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一輯)的一篇文章(王慶元,《〈周禮〉書名、作者和時代疑案辨析二則》──筆者在此純屬就事論事,絕無針對之意)裡又看到了「地祗」一詞,隨後特意在中國知網裡搜了一下,在「全文」項輸入「神祗」或「地祗」,僅「哲學與人文科學」類就有九千多條,看來用「神祗」或「地祗」的人確實很多的 (筆者也搜了全文中含「神祇」或「地祇」的,結果超過了一千萬條),到底是「神祇」、「地祇」正確還是「神祗」、「地祗」正確,或者兩種寫法皆可?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五版)中,這兩個字的意義都很單純,「祇」表「地神」義,例詞是「神祇」;「祗」表「恭敬」義,例詞是「祗仰」和「祗候光臨」。
《辭源》(1982年版)對「祗」的解釋是「恭敬」,在例句後有一段按語說到「與『祇』、『秖』、『衹』等字形近,古籍中常多混用。」這裡用「混用」而未用「通用」,我們應該是可以把「混用」理解為「誤用」的。《大辭典》(臺灣三民書局,1985年版)對「祇」的第一項解釋是:
地神。《說文》「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論語.述而》「禱爾於上下神祇。」按:祇,各本誤作祗。
《大辭典》明確表明把「地神」義的「祇」寫作「祗」是錯誤的。《通假字彙釋》(馮其庸、鄧安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在「祇」的第三個通假項解釋是「通『祗』。」釋義是「尊敬、恭敬。」其後有按語「祇、祗二字形近,古籍中多混用。」但因其附在第三項後,我們還是理解為在表「尊敬、恭敬」 義時「祇」通「祗」為宜。不過在「祗」的第二個通假項時《通假字彙釋》的解釋是:
通「祇」,地神。見《說文》。《墨子.天志中》「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祗不祀。」神祗,即神祇。按:祗、祇、衹三字音形俱近,古籍中多混用,亦可謂形訛。
這裡既然說是「混用」、「形訛」,也就相當於說是「誤用」。以上三部工具書的觀點可以說是把「地神」義的「祇」寫作「祗」視為是錯誤的、是一種 「誤用」。《辭海》(1989年版)和《王力古漢語字典》(2000年版)都沒有談到在表「地神」義時「祇」、「祗」有什麼關係。雖然前面幾部工具書有些在表其他意義時提到了「祇」、「祗」的通用或誤用關係,但因與本文討論的內容無關所以都省去了。
在古代,漢字還不是很規範,古人寫了錯別字我們也只有認了,而今天漢字有了統一的規範有了國家標準,再把「神祇」、「地祇」寫成「神祗」、「地祗」繼續錯下去就不對了,凡表「地神」義或泛指神靈意義的都應寫作「祇」而不是「祗」。(2011.11.19 國學網何明鳳)
- 2樓. 笑你的人2024/02/21 10:02笑死,神祇(ㄑㄧˊ),音同「期」(h3a5n7k9@yahoo.com.tw)
- 1樓. 糾正2023/02/27 12:27何先生的文章不是附了拼音嗎?你怎麼還注錯?(j24078372@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