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和「磨擦」是一對異形詞。所謂異形詞是指在普通話書面語中並存並用的同音(聲、韻、調完全相同)、同義(理性意義、色彩意義和語法意義完全相同)而書寫形式不同的詞語。
磨擦,磨,《說文》作:「石磑也。」段玉裁︰「磨」是一種農具,即磨子,碾谷米所用。如:北宋.王安石《擬寒山拾得》「作馬便搭鞍,作牛便推磨。」例中的「磨」即磨子。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磨」多用為動詞,表示「用磨磨(物)」。例如:《呂氏春秋》:「丁好解牛,所見無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見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順其理,誠乎牛也。」此處的「磨」表示用石磨磨刀使刀刃鋒利。隨著詞義的演變發展,該詞逐漸具有「磨碎」、「研磨」之意,如《爾雅.釋器》:「玉謂之琢,石謂之磨。」例中「磨」為磨製(石器)。「磨」作為動詞亦見於其他文獻中,如《詩.衛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又唐.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磨擦,一詞是由兩個詞構成,即「磨」與「擦」:磨,表示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並移動,擦有擦乾淨之意,如《朱子語類》卷十七:「鏡本明,被塵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始現。」由於這兩個詞長期連用,故後來逐漸固定為一個詞,而「擦」的含義逐漸弱化,附著於「磨」,「擦」不再含有「擦亮」之意。又因磨擦這一動作含有相互抵制、對抗的意義,故引申有「個人、團體或黨派之間的矛盾、衝突」之意,該意在近現代以來居於主要地位。
摩擦,摩,《說文》:「摩,研也。從手麻聲。」摩亦可通作「磨」,表示磨擦、研磨之意。如《易‧系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摩擦」一詞較早出現於清代,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若是急治之法,蔥薑搗汁,灌飲摩擦,以宣達而調和之,自可應手奏效。」在清代和民國時期,摩擦以表示「摩」的引申義──「撫摩」之意為主,很少表示人事方面的衝突,例中的「摩擦」亦表示「撫摩」、「揉摸」之意。近代以來,摩擦一詞主要用於工程技術領域和物理實驗,表示兩物體之間在接觸面上發生阻礙相對運動的現象或指互相接觸的兩物體作來回相對運動的動作。如「海水內部以及海水與海底之間便產生一種摩擦作用,叫做『潮汐摩擦』。」
不能以此類推。例如:「磨刀」不能寫成「摩刀」,「耐磨」不能寫成「耐摩」,「琢磨」不能寫成「琢摩」。(2011.5.8 陝西師大報(總第462期)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