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7.8聯合報╱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美國紐約)
在民航局所作的機場旅客問卷調查中,餐飲始終是國人最詬病的項目。但另一需要改進之處,就是非常不國際化的書店。
個人每次出國,或僅是過境候機,都會儘量到機場的書店逛逛,看看有什麼值得買的新書,或是了解銷售的方向,大致獲得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許多機場的書店事實上是出售英文的報刊雜誌,有時加上一些當下流行的小說或非小說。這是因為英文為國際語言,美國亦是文化霸權所造成的膚淺現象。這些書店的商品並沒有真正的內涵,它所提供的是短暫、流行的訊息,並非藝文人士或學者專家所青睞,連深度旅遊者亦不會產生興趣。
第二、比較有規模的書店則有各樣主題的書籍,包括流行小說、傳記、醫療資訊、養生保健、企業管理、政治外交、心理諮商、旅遊文學等,除了英文的書籍外,亦有當地語言的作品。
第三、大多數國際機場會有和該國或區域相關的歷史、文化及政治經濟的英文書刊出售,讓許多過境或來訪及訪問後返國的旅客能對他們所停留或造訪的國家,有更深的了解。
以個人常出訪的非洲為例,身為龍頭地位的南非,約翰尼斯堡機場自然得扛起帶領介紹當代非洲的重責大任;即使肯亞首都奈洛比的機場並非豪華現代,規模亦不大,但至少它擁有兩家出售有關非洲歷史、文化及政治經濟相關書籍的書店。亞洲新加坡的樟宜機場免稅店琳瑯滿目,有關東南亞,甚至是亞洲其他地區的書籍更是豐富。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都是說英語的國家,擁有介紹當地文化的英語書店乃是理所當然。但就以東京成田機場為例,雖然大多數書籍是日文書籍,也不脫俗套地展示美國暢銷小說,但至少還擁有介紹日本文化如武士道精神的英文書籍,及日本著名作家的翻譯小說,如川端康成的《雪國》等。此外,儘管國人質疑日本政府對二次大戰責任的曖眛態度,但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卻赫然出現在書架上。
出國前在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內的兩間書店逛時,詢問為何沒有與台灣文化或是中國歷史及政治相關的英文書籍時,店員直說有人已問過同樣的問題,他們也向經營者反映過,但似乎沒有獲得正面的回應。或許是過境或出入台灣機場的國際旅客仍然不多,因此擁有英文翻譯本的白先勇之《台北人》、或是代表鄉土文學的《黃春明小說選》、甚至是探討台灣人身分認同的吳濁流之《亞細亞的孤兒》等,都是可以讓國際旅客對台灣不同層面的文化及歷史,有深度的認識。
台灣的誠品書店兩岸馳名,也深受國際人士的喜愛,為何我們國際機場的書店不是這類型書店的縮影?如果僅是為了商業考量而讓這些帶領台灣進入國際社會的書籍從缺,只會凸顯得我們的短視近利,難道不應改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