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旺迪環球集團:被肢解的媒體巨人(一)
2006/07/31 00:09
瀏覽1,774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法國出版信息網/迪蔚diwei

梅西爾的這些大筆收購在策略上並沒有發生失誤,他所看好的傳媒業確實是21世紀初最具高回報率的行業。而且旗下的媒體業務經營情況並不差,只是股東們對梅西爾是否有能力償還高達233億歐元之巨的債務表示了懷疑。梅西爾曾解釋說,「悖謬在於,我們的策略在所有的營運層面都獲得了成功,但卻不能在股票價格上反映出來。」這當然首先是因為「新經濟」泡沫的破滅,「全球市場的衰弱」。但更重要的卻可能是因為,在營運方面的實際成功並不能說明梅西爾的策略在未來的正確。這樣才會出現股票市場上的表現和營運層面上的表現的背離,維旺迪只是輸在舉債過多。
從水務公司轉型成媒體集團,實屬公司發展策略的根本性改變,要想一蹴而就,可沒那麼簡單。由於維旺迪大部分業務都在歐洲,美國投資人對它的營運狀況不甚了解,使其在美國股市的表現不太理想。股價一直下挫,2年內慘跌80%達到了17.76美元每股、市值也掉了700億美元。2002年首席執行長梅西爾被董事會轟下台,就在他辭職後隔天,維旺迪的股價跌幅超過25%,創下歷史新低。
瘋狂的收購使維旺迪的淨虧損由2001年的136億歐元快速增至2002年的233億歐元,創法國公司虧損紀錄。面臨財務危機的維旺迪,就像非洲草原上一隻奄奄一息的美味大羚羊。由於負債累累,維旺迪為了紓解債務壓力,不得不變賣資產,引來各路人馬競相覬覦這塊大肥肉。哪些部份該保留或出售來解決負債?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維旺迪聘請了多家投資銀行或資產管理公司協助進行財務重組與縮減債務。包括高盛集團、所羅門美邦、雷曼兄弟公司、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八年前,梅西爾這位曾效力於法國財政部的資本狂人正是透過大膽割捨非核心業務才挽救了瀕臨破產的通用水務公司,八年後的今天,其接班人福圖(Jean Rene Fourtou)又重施故技力圖挽救陷入危機的維旺迪環球集團。福圖上任數週內,雷曼兄弟公司幫助維旺迪把不賺錢的義大利有線電視台Telepiu以13億歐元價格賣給了新聞集團(News Corp.)。法國興業銀行則幫維旺迪把法國有線電視電影台Canal Plus拆成一家業務單一的公司,至於未納入新公司的業務部分將逐步出售,但對於出售維旺迪出版集團(VU Publishing)的部分資產,則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這一交易可能給維旺迪帶來49.6億美元以上的收益,公司指望透過它來削減巨額債務負擔。」
在一個屬於買家天下的市場面前,急於賣錢還債的維旺迪,其再好的資產也不免要打折扣。維旺迪環球於2002年將旗下美國最大教育出版社之一的霍頓‧米夫林出版社,以16.8億美元賣給了湯瑪斯.H(Thomas H.)李氏聯盟公司(Lee Partners)和貝恩投資公司(Bain Capital)公司,此成交價格比維旺迪環球一年前的購買價低了整整5億美元。造成如此低價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家傳統的出版社具備消化霍頓‧米夫林的實力。
2002年10月,維旺迪環球宣佈以14.8億美元向法國拉加戴爾集團(Lagardere)轉讓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在法律程式上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將先被出售給大眾貿易銀行(Natexis Banque Populaire),該銀行只能等待交易通過反托拉斯審查後才能將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交給拉加戴爾集團。
拉加戴爾集團是法國第二大從事圖書、期刊、影音產品出版發行的大型媒體集團,收購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將使該公司圖書出版業務擴大一倍。但是包括小型出版商、發行商在內的反對者認為,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和拉加戴爾集團下屬的阿歇特(Hachette)出版集團聯合後,將佔據法國出版市場2/3,而最有實力的競爭者伽利瑪出版社(Gallimard)僅佔有12.4%的市場。而在比利時,該交易導致的結果將會是兩家聯合公司佔有55%的市場,除它們之外,實力最強的競爭者德比斯(Dupuis)出版社也不過佔有6.5%的市場。雖然法國政府表示會對交易進行調查,但是歐盟反托拉斯權威人士認為,該交易不僅涉及法國,同樣會對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等國市場造成影響,而且交易涉及圖書版權、發行和銷售等諸多環節,因此需要等待更高層次更全面的調查。


法國維旺迪環球集團(Vivendi Universal)曾名列世界第二大傳媒集團,擁有超過38.1萬名雇員,旗下2,600個分公司遍佈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營業務包括電視、音樂、出版、電信、網際網路和環保等6個行業。其前任CEO讓‧馬里耶‧梅西爾(Jean Marie Messier)被看成是法國的英雄,曾幾何時,他的名字與世界傳媒鉅子華德‧迪士尼的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美國線上-時代華納的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新聞集團的羅伯特‧梅鐸(Rupert Murdoch)以及維康的桑姆納‧雷史東(Sumner M. Redstone,雷斯頓、雷德斯通、雷石東)等比肩而立。但這一輝煌的榮耀卻斷送了他的半世英名,梅西爾由挑戰美國文化霸權的法國年輕一代的象徵,變為貶低法國文化的叛徒。這位法國人心目中的傳奇人物,就像一顆劃過法國夜空的流星,其短命的霸業併購只不過是一場點綴著一些小勝利的大失敗,他一手締造的傳媒旗艦隨著233億歐元的虧損而土崩瓦解。
維旺迪前身是由拿破崙三世於1853年創建,有著百年歷史的水資源公用事業公司──維旺迪-通用水務公司(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aux,CGE),1996年因涉及政治賄選醜聞而陷於困境。時年39歲的梅西爾臨危受命來整頓這家公司,他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把這家老牌公司轉變成了一個巨型的跨國集團,不但名字改為維旺迪環球(Vivendi Universal),重點業務也轉型到媒體領域。為了讓事業更多元化地蓬勃發展,在梅西爾的領導下,公司狂撒875億美元併購當時發展性看好的娛樂、網絡和出版企業,其中的大手筆包括以340億美元的重金收購擁有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Studio)和環球音樂(Universal Music)等子公司的加拿大西格雷姆(SEAGRAM)集團、110億美元收購歐洲有線電視台Canal Plus、3.72 億美元買下MP3.com音樂網站、22 億美元收購擁有169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教育出版社霍頓‧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又譯為休頓‧米夫林、賀夫頓‧米福林)、103億美元收購美國網路(USA Network),以及在摩洛哥電信、美國有線電視公司Echostar分別入股等等。這一連串的併購行動,使維旺迪在極短暫的時間裡成為全球第二大媒體集團(僅次於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在其鼎盛時期股值曾達每股90美元,2002年銷售收入600億歐元。

維旺迪前身是由拿破崙三世於1853年創建,有著百年歷史的水資源公用事業公司──維旺迪-通用水務公司(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aux,CGE),1996年因涉及政治賄選醜聞而陷於困境。時年39歲的梅西爾臨危受命來整頓這家公司,他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把這家老牌公司轉變成了一個巨型的跨國集團,不但名字改為維旺迪環球(Vivendi Universal),重點業務也轉型到媒體領域。為了讓事業更多元化地蓬勃發展,在梅西爾的領導下,公司狂撒875億美元併購當時發展性看好的娛樂、網絡和出版企業,其中的大手筆包括以340億美元的重金收購擁有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Studio)和環球音樂(Universal Music)等子公司的加拿大西格雷姆(SEAGRAM)集團、110億美元收購歐洲有線電視台Canal Plus、3.72 億美元買下MP3.com音樂網站、22 億美元收購擁有169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教育出版社霍頓‧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又譯為休頓‧米夫林、賀夫頓‧米福林)、103億美元收購美國網路(USA Network),以及在摩洛哥電信、美國有線電視公司Echostar分別入股等等。這一連串的併購行動,使維旺迪在極短暫的時間裡成為全球第二大媒體集團(僅次於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在其鼎盛時期股值曾達每股90美元,2002年銷售收入600億歐元。

梅西爾的這些大筆收購在策略上並沒有發生失誤,他所看好的傳媒業確實是21世紀初最具高回報率的行業。而且旗下的媒體業務經營情況並不差,只是股東們對梅西爾是否有能力償還高達233億歐元之巨的債務表示了懷疑。梅西爾曾解釋說,「悖謬在於,我們的策略在所有的營運層面都獲得了成功,但卻不能在股票價格上反映出來。」這當然首先是因為「新經濟」泡沫的破滅,「全球市場的衰弱」。但更重要的卻可能是因為,在營運方面的實際成功並不能說明梅西爾的策略在未來的正確。這樣才會出現股票市場上的表現和營運層面上的表現的背離,維旺迪只是輸在舉債過多。
從水務公司轉型成媒體集團,實屬公司發展策略的根本性改變,要想一蹴而就,可沒那麼簡單。由於維旺迪大部分業務都在歐洲,美國投資人對它的營運狀況不甚了解,使其在美國股市的表現不太理想。股價一直下挫,2年內慘跌80%達到了17.76美元每股、市值也掉了700億美元。2002年首席執行長梅西爾被董事會轟下台,就在他辭職後隔天,維旺迪的股價跌幅超過25%,創下歷史新低。
瘋狂的收購使維旺迪的淨虧損由2001年的136億歐元快速增至2002年的233億歐元,創法國公司虧損紀錄。面臨財務危機的維旺迪,就像非洲草原上一隻奄奄一息的美味大羚羊。由於負債累累,維旺迪為了紓解債務壓力,不得不變賣資產,引來各路人馬競相覬覦這塊大肥肉。哪些部份該保留或出售來解決負債?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維旺迪聘請了多家投資銀行或資產管理公司協助進行財務重組與縮減債務。包括高盛集團、所羅門美邦、雷曼兄弟公司、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八年前,梅西爾這位曾效力於法國財政部的資本狂人正是透過大膽割捨非核心業務才挽救了瀕臨破產的通用水務公司,八年後的今天,其接班人福圖(Jean Rene Fourtou)又重施故技力圖挽救陷入危機的維旺迪環球集團。福圖上任數週內,雷曼兄弟公司幫助維旺迪把不賺錢的義大利有線電視台Telepiu以13億歐元價格賣給了新聞集團(News Corp.)。法國興業銀行則幫維旺迪把法國有線電視電影台Canal Plus拆成一家業務單一的公司,至於未納入新公司的業務部分將逐步出售,但對於出售維旺迪出版集團(VU Publishing)的部分資產,則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這一交易可能給維旺迪帶來49.6億美元以上的收益,公司指望透過它來削減巨額債務負擔。」
在一個屬於買家天下的市場面前,急於賣錢還債的維旺迪,其再好的資產也不免要打折扣。維旺迪環球於2002年將旗下美國最大教育出版社之一的霍頓‧米夫林出版社,以16.8億美元賣給了湯瑪斯.H(Thomas H.)李氏聯盟公司(Lee Partners)和貝恩投資公司(Bain Capital)公司,此成交價格比維旺迪環球一年前的購買價低了整整5億美元。造成如此低價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家傳統的出版社具備消化霍頓‧米夫林的實力。
2002年10月,維旺迪環球宣佈以14.8億美元向法國拉加戴爾集團(Lagardere)轉讓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在法律程式上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將先被出售給大眾貿易銀行(Natexis Banque Populaire),該銀行只能等待交易通過反托拉斯審查後才能將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交給拉加戴爾集團。
拉加戴爾集團是法國第二大從事圖書、期刊、影音產品出版發行的大型媒體集團,收購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將使該公司圖書出版業務擴大一倍。但是包括小型出版商、發行商在內的反對者認為,維旺迪環球出版集團和拉加戴爾集團下屬的阿歇特(Hachette)出版集團聯合後,將佔據法國出版市場2/3,而最有實力的競爭者伽利瑪出版社(Gallimard)僅佔有12.4%的市場。而在比利時,該交易導致的結果將會是兩家聯合公司佔有55%的市場,除它們之外,實力最強的競爭者德比斯(Dupuis)出版社也不過佔有6.5%的市場。雖然法國政府表示會對交易進行調查,但是歐盟反托拉斯權威人士認為,該交易不僅涉及法國,同樣會對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等國市場造成影響,而且交易涉及圖書版權、發行和銷售等諸多環節,因此需要等待更高層次更全面的調查。

拉加戴爾集團前總裁讓‧呂克‧拉加戴爾(Jean Luc Lagardère)先生政治右傾,為法國總統席拉克的入幕之賓,其旗下的出版公司包括了法國主要出版社如阿歇特出版集團(Hachette)、法雅出版社(Fayard)、伽塞出版社(Grasset)、史淘克出版社(Stock)等,並擁有諸多地區性報紙如《尼斯早報》(Nice Matin)和《普羅旺斯日報》(La Provence),以及主要雜誌《巴黎競賽畫報》(Paris Match)、《她》(Elle)、《電視週報》(TELE7 Jours)、《Paris cope》等,於今又併購了前維旺迪出版集團的主要出版公司如拉魯斯出版社(Larousse)、羅貝爾‧拉封出版社(Robert Laffont)、鮑達斯出版社(Bordas)等,一躍而成為歐洲媒體傳播業巨擘。
這家橫跨媒體、出版、電信及國防科技的集團在2003年底,因違反歐盟競爭法而遭到處分,被迫出讓已收購的前維旺迪出版集團的60%,但重新獲得的40%資產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其中包括:全法最盈利的達魯茲(Dalloz)法律出版社、西班牙排名第一並在整個拉丁美洲極具影響力的阿納亞(Anaya)教育出版社,以及具有20多年歷史的拉魯斯(Larousse)出版社。同樣使之位於法國和西班牙出版業的龍頭地位。轉讓的60%部分涉及6億歐元,中標幾率最大的是義大利Rizzoli集團,該集團擁有目前法國排名第二的弗拉馬里翁(Flammarion)出版社,其中包含一些著名的文學出版社,如普隆(Plon)出版社、羅貝爾‧拉封(Robert Laffont)出版社、城邦出版(Presses de la Cite)、發現出版社(La Decouverte)等,教育出版社如納唐(Nathan)出版社、鮑達斯(Bordas)出版社,羅貝爾(Robert)辭書出版社,以及口袋書(Pocket)出版社等。
就在一切幾乎塵埃落定之時,義大利Rizzoli集團因股東的反對以及與合作夥伴──德國Burda集團的爭執,在3個月內未能籌集到6億歐元,這個義大利排名第二的出版集團在2004年4月28日宣布退出收購計畫。Rizzoli集團的退出頓時引起了新一輪的競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伽利瑪的參與,但作為年營業額僅有2.65億歐元的獨立出版集團,對於這次收購,是必需要以股份換借款。而前維旺迪環球出版的45,000 名員工又將面對一位什麼樣的新老闆呢?
這家橫跨媒體、出版、電信及國防科技的集團在2003年底,因違反歐盟競爭法而遭到處分,被迫出讓已收購的前維旺迪出版集團的60%,但重新獲得的40%資產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其中包括:全法最盈利的達魯茲(Dalloz)法律出版社、西班牙排名第一並在整個拉丁美洲極具影響力的阿納亞(Anaya)教育出版社,以及具有20多年歷史的拉魯斯(Larousse)出版社。同樣使之位於法國和西班牙出版業的龍頭地位。轉讓的60%部分涉及6億歐元,中標幾率最大的是義大利Rizzoli集團,該集團擁有目前法國排名第二的弗拉馬里翁(Flammarion)出版社,其中包含一些著名的文學出版社,如普隆(Plon)出版社、羅貝爾‧拉封(Robert Laffont)出版社、城邦出版(Presses de la Cite)、發現出版社(La Decouverte)等,教育出版社如納唐(Nathan)出版社、鮑達斯(Bordas)出版社,羅貝爾(Robert)辭書出版社,以及口袋書(Pocket)出版社等。
就在一切幾乎塵埃落定之時,義大利Rizzoli集團因股東的反對以及與合作夥伴──德國Burda集團的爭執,在3個月內未能籌集到6億歐元,這個義大利排名第二的出版集團在2004年4月28日宣布退出收購計畫。Rizzoli集團的退出頓時引起了新一輪的競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伽利瑪的參與,但作為年營業額僅有2.65億歐元的獨立出版集團,對於這次收購,是必需要以股份換借款。而前維旺迪環球出版的45,000 名員工又將面對一位什麼樣的新老闆呢?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