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日本】《達文西》把黑白的讀書世界變成彩色
2009/07/01 01:27
瀏覽3,490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新新聞549/黃秀如


酷愛閱讀的日本人,連站在擠得像沙丁魚般的電車內也能夠從口袋裡掏出一本文庫看得津津有味,這種優良的民族性造就了出版業的蓬勃發展。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競爭激烈的出版社想盡辦法希望讓自己的書能夠快速地到達讀者手中。說到這點,不得不提日本人最擅長的情報誌。

十足映像化的刊物
關於出版的情報誌,有提供給專業人士參考的《東販週報》與《日販週報》;也有大型出版集團如講談社、三省堂、岩波之類的出版目錄;幾家小型出版社或古書店也有聯合製作的圖書目錄;當然也有專門給一般讀者看的讀書雜誌。讀書雜誌給人的印象是成本低廉、印刷粗糙、編輯簡單、文字一大堆的同仁雜誌,不過,近幾年日本卻出現一本屬於90年代、編給新人類看的「讀書雜誌」。

創刊於19945月的《達文西》(ダ・ヴィンチ),和讀者過去所習於見到的讀書雜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它是一本十足映像化的刊物。無論是由出版社按類別自行推薦的好書,或是《達文西》編輯委員經過評審後所挑選的「本月值得注目書單」,在簡單的文字介紹外,配上漂亮的書的封面以及活潑的版面設計,使得讀者在尋找新書資訊時不會因為一長串的條列書目而感到眼睛疲累。甚至為了鼓勵業界製作更精美的出版品,《達文西》還設立「裝訂大賞」與「書腰大賞」,強調書籍除了內文要精彩,封面設計及書腰廣告也可能是吸引讀者翻看的因素之一。

不過,如果認為《達文西》只是做做書的廣告,那未免太小看《達文西》這本一上市就有十幾萬份銷售量的雜誌了。在提供讀者最新出版情報外,《達文西》每期會利用不少篇幅製作二至三個特集,例如因應香港九七回歸,便設計「香港色情產業能否戰勝共產主義」,代表慾望的黃色與代表權力的紅色在版面上交錯運用,引起視覺上莫大的刺激;又如日本人喜歡貓,於是便推出「男男女女皆想成貓」,把愛貓成癡的作家揪出來與讀者共享。

每個月總少不了的還有「作家解剖全書」以及與作家的specia linterview。以目前最受台灣讀者喜愛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來說,八頁篇幅的「村上春樹解剖全書」中除了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年表外,還有六張難得一見的村上生活照:一張坐在普林斯頓大學階梯上、一張打著傘在校園內、一張在劍橋的唱片行、兩張在紐約家中的書房以及一張用在《尋羊冒險記》英文版中抱著貓回眸的照片。


勇於嘗試新品味
創刊三週年後,「漫畫達文西」正式誕生。其實《達文西》原本就有一處屬於漫畫迷的園地,但隨著漫畫人口的大增,只有四頁篇幅的新刊情報顯然無法引起漫畫迷的購買慾,於是自期要與電影、電玩比個輸贏的漫畫書,終於在《達文西》中擴張了四倍有餘的領地。和一般文字書的介紹一樣,「漫畫達文西」也有最新的漫畫情報、有漫畫家的專訪、有漫畫狂的書介,也有關於漫畫的特集,例如「漫畫中經典的接吻場面」、「不服輸女性的生存之道」、「今夏改編自漫畫的電影」等。

為什麼雜誌名為《達文西》呢?眾所周知李奧納多.達文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身兼畫家、文學家、雕刻家、工程師、建築師、科學家等多重身分於一身的傳奇人物,雜誌取其名顯示探索各種可能性的企圖,一方面也符合新人類勇於嘗試新的品味。

每月六日出刊的《達文西》,定價450日圓,可以在紀伊國屋書店零買或訂閱。


2004.7.13中國時報開卷
日本出版市場規模龐大,每天約有200本新書上市。書籍多如過江之鯽,讀者無法一眼望盡,書籍情報雜誌遂應運而生。本刊將依次介紹兩本日本最受歡迎的書籍情報誌,本週先登場者乃內容色彩繽紛、綜藝化包裝的《達文西》雜誌。

提到書籍情報雜誌,大多讓人聯想到連鎖書店或大型出版社為推銷自家出版品而發行的刊物。扣除這類公關宣傳刊物不談,目前日本市面上的綜合書籍情報雜誌,就資訊量及發行量而論,《達文西》以及《書的雜誌》(1976年創刊)堪稱其中代表性刊物。

在賄賂的陰影中誕生
1994年《達文西》創刊時,周遭無人看好。因為發行該雜誌的瑞克魯特集團在1988年所爆發的醜聞陰影當時尚未散去,《達文西》可說是帶著「賄賂政治家集團」的烙印誕生。它背負的原罪還不只如此。瑞克魯特的主要業務是出版消費情報雜誌、求職徵人情報誌及住宅租賃買賣誌,範圍從升學、就業、轉業、休閒、學習、住宅、休閒、旅行、汽車、結婚、育兒到地域生活包羅萬象。對正規出版人而言,瑞克魯特不過是一家印行和販賣「廣告」的公司。出版界對於《達文西》的創刊反應冷淡,沒人相信它會是一本公平公正的書評誌。

也許是為了避開這樣的疑慮,《達文西》在創刊初期即明言,它是一本全新型態的視覺雜誌。經過縝密的調查後,瑞克魯特估算,以書為切入點的純書籍情報雜誌,潛在讀者充其量只有5萬人,市場難以壯大。於是《達文西》一開始即將讀者群設定為25歲的女性上班族;參考對象不是其它書評雜誌,而是綜合雜誌《SPA!》甚至女性雜誌《FRaU》、《marie claire》。當時由《marie claire》所帶領的女性雜誌讀書特集風潮,從書的周邊切入的處理方式,正是《達文西》理想中的書籍情報雜誌藍圖。《達文西》的編輯方針與其說是書評雜誌,不如說是綜合雜誌,更進一步地說,是女性雜誌。該雜誌創刊時,除了總編及副總編之外,所有成員都是原瑞克魯特員工,是進了社會之後就對閱讀興趣缺缺的一般上班族。

女性雜誌的編輯手法
由於鎖定年輕女性為讀者,《達文西》首開書籍情報雜誌的先例,創刊至今幾乎每期都以當紅偶像為封面人物,包括常盤貴子、鈴木京香、本龍一、宮澤理惠等。《達文西》創刊號發行了275,000本,幾乎銷售一空。除了出版業界,書店與讀者也以行動表示他們對於這個新型態書籍情報雜誌的支持。不過這種喜悅也只是短暫的,隨著第二期、第三期的出版,發行量開始下滑,第三期的印量更降到20萬本以下。

雖然《達文西》的編輯理念很簡單:不以書的角度切入,而從社會現象、人物、季節及數據來談書籍。但如何將這些概念具體重現到紙面上,在未看到成形的雜誌、未看到市場及讀者反應的情況下,對編輯們來說是個艱鉅的任務。第二期籌備期間,創刊號尚未推出,第三期也還在摸索中,直到第四期(948月號),《達文西》才確立了風格,也穩固了銷售量。第四期《達文西》針對當時國際發生的多樁恐怖犯罪事件,企畫了「現在,驚悚戰慄小說贏得了現實的恐怖嗎!?」專題,第二專題則是「向作家學習自殺的死法」。而深入介紹作家及其周邊事物的「解體全書」專欄,第一位登場的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新銳作家山田詠美,之後也陸續有村上春樹、太宰治、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介紹。另外第四期的小特集,則介紹當時因癌症辭世的男藝人逸見政孝愛讀的書,以及年輕女性視為結婚最佳對象的電通、博報堂員工平常所讀的書。《達文西》非常清楚自己想吸引的是學生、沒有太多時間看書的上班族,以及想跟住流行文化話題的讀者。而仿效女性雜誌的編輯手法,也確實抓住了很多閱讀的邊緣人口。

軟調路線引起爭議
然而,《達文西》的軟調路線,不少硬派評論家並不以為然。作家佐野真一就曾公開在他的著作《是誰殺了書》當中表示,他對於《達文西》經常出現的「愛書的藝人&歌手今年所讀的Best 3」、「適合扮女裝的男作家」、「適合扮男裝的女作家」、「感覺很會KTV的作家」等排行榜感到極度不以為然,覺得《達文西》愚弄書籍的遊戲,應該適可而止。

雖然《達文西》目前已經轉由瑞克魯特旗下的子公司Media Factory發行,但重視廣告的色彩依舊十分濃厚。雖然沒有實現當初把《住宅情報》的住宅廣告全部換成「書籍廣告」的編輯方法,搶得出版廣告90億日幣市場的宏願,不過現在的《達文西》內頁每期約有20頁左右的篇幅,刊載「本月絕不能錯過的白金書」、「本月令人在意的書」、「《達文西》書籍觀察家推薦絕對值得一讀的20本書」、「本月注目書籍130本」、「主編推薦書」、「旬之書架」等定期專欄,囊括了多達500本以上的新刊訊息,忠實地扮演著書籍情報雜誌的角色。不過,分不清是內文還是廣告的置入性行銷編輯方式,也常讓人懷疑是否有內容廣告化之嫌。


帶領年輕人推開閱讀大門
雖說負面評價不少,但仍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對引介年輕人閱讀的《達文西》表示支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就曾在某次《達文西》的訪問中提到:「過去曾有所謂的『菁英』階級,書只要東京大學的一千個人看過就好了。」言下之意,對傳統書評雜誌的曲高和寡頗不以為然。另外大江又說:「以彩色圖像方式對年輕世代介紹書籍的雜誌,全世界大概也只有《達文西》了」。

《達文西》以年輕人崇拜的名人推薦書籍、推動閱讀的方式,也的確對出版業有實質的效果。創刊號封面藝人本木雅弘手中拿的《惡童日記》,據說就因此而增刷了兩次。在日本出版界人人自危的「出版大崩壞」時代,不論其背後的商業考量或策略如何,《達文西》的確達到了為年輕讀者推開閱讀大門的目的。至於踏進殿堂大門後,消費者是否能夠因為偶像的觸發,而進化成「真正的讀者」,平心而論,這是《達文西》以及任何一本書籍情報雜誌都無法擔當的責任。

現今台灣的書籍出版量已臻飽和,平均每個月都有3,000多本的繁體字新書出版,這還不含有條件性開放進口的簡體字書與各種語文的原文進口書。我不敢直接地說是不是一種資源的過度生產,當書本不再是書本,一般民眾的閱讀需求,現階段我們所需要的不是詮釋,而是導引;我們要的是一個中介者與「代讀人」,替各種需求不同的讀者整理出路徑,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思想架構。

書,人類記憶的拓展
所以,現階段我們需要一個談讀書與閱讀樂趣的平台。書的價值必須被凸顯與提升,閱讀的樂趣要打破階級的藩籬。阿根廷作家波赫士曾經說過:「人類的各種工具之中,最令人嘆服的莫過於書。其他的一切工具都是人類身體各部位的延伸:顯微鏡與望遠鏡,是人類視覺的延伸;電話是聲音的擴展;犁與劍是胳膊的伸長,但是書籍卻另當別論,它是人類的記憶與想像力的拓展。」

《讀書,這一行》的作者畢佛(Bernard Pivot)是落實這個理念的執行者。他從1975-1990年每週五晚上9:30-10:45主持讀書節目《猛浪譚》(Apostrophes),影響了法國人的讀書習慣,讓上百萬的法國人寧可放棄度週末而守在家中的電視機前,並帶動隔日的全國購書熱潮。畢佛每天花十小時讀書、選書、作筆記、記重點,以一個電視節目為經,15年沉浸在書海為緯,把電視、作家、書籍、出版社、讀者與觀眾的話題串在一起,謹守「專業代讀人」的分際。期間還擔任法國讀書雜誌主編,與編輯皮.蓬塞纳Pierre Boncenne)在1987年策劃了12個專題書目後,再經過適當的補充、修改與調整,完成了《理想藏書》(La Bibliotheque Ideal)這本涵括49個專題、2,401篇書目,兼備重要性、特殊性與趣味性的工具書。

我們需要有畢佛這樣的人才與時間投入就行,金錢還是其次。

日本的閱讀雜誌《達文西Davinci》則是另一個佳例。日本人的創意也許不是最強,但是他們的企劃、整理與分類功夫卻是數一數二的。為了找回閱讀的樂趣,這個為數28個人的雜誌社可說是煞費苦心:在專題與內容的規劃上,幾乎涵蓋所有類型的書籍、漫畫、玩具、軟體,以及所有領域的佼佼者,每一期雜誌的封面一定會找當紅的藝人或是有話題性的藝人來代言,不管Pose怎麼擺、表情與造型有多怪異,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秀出手上拿的書,這是一種認同度的表達。例如:目前青少年人氣指數超高的偶像窪塚洋介就拿著攝影家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剛出版的攝影集Earth From The Air 365 Days向讀者侃侃而談,然後帶出他的生平、經歷與目前正在進行的事,充分展現「置入性行銷」的模式。


創造一個讀者時代
台灣的出版市場會萎縮,艱澀而專業的評論文字恐怕也要負一些責任。書評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看了以後會想去買書,而不是看了以後決定不買書。梁啟超可謂學富五車、文思敏捷,他在1923年就以條分縷析的白話文寫出《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讓人讀得津津有味,對中國的經、史、子、集產生極大的閱讀興趣與動力;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博學多才,能通曉多國語言,他以文言文所寫的《談藝錄》、《管錐篇》也讓人驚艷於中國文字表達力的豐富性與價值美。

已停刊的《書評書目》雜誌,19818月號上,當年的文藝青年、現在的城邦出版集團董事長詹宏志即有感以讀者身分投書:「批評者是難為的,因為文字的溝通潛藏無數誤解的陷阱;批評者更是任重道遠的,因為社會需要理性而清晰的腦筋之指導。」

台灣的出版市場真的有閱讀性平台的需求與迫切性,來消化生產過剩的出版品與修正出版方向之必要,強化出版人才的專業與體質,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讀者一定會比作者精采,出版才有希望。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雜誌之家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