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20世紀著名的英國「意識流」小說家。也是世界三大意識流作家之一,女權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深受佛洛伊德心理學、女性主義及同性戀運動影響。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出生於倫敦的伍爾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維吉尼亞‧史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一位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她的妹妹瓦內薩(Vanessa Bell)以及兩個弟弟遷居到了布魯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時代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芙結婚。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伍爾芙被看作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人們甚至認為她革新了英語本身。她在她的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裡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裡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伍爾芙是投河自盡的。她在自己的口袋裡裝滿了石頭,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一條河流(歐塞河,River Ouse)。她在給她丈夫的遺書中寫道:「我感覺我快要瘋了。我不能讓這樣可怕的情況繼續下去了。我恢復不了健康。我聽到一些聲音,這讓我不能夠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工作。我和它鬥爭過,但是卻再也不能夠繼續了。我將我的歡樂歸功於你,但是現在這些歡樂卻再也不能繼續了。在今後我也將不會再打擾你的生活了。」
「一個人,如果是個純粹的男人或是女人,那將是天大的不幸。無論任何人,都應該是個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
維吉尼亞與倫納德雖然是夫妻關係,然而由於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被異父兄弟性騷擾、家長制的禁錮以及姐姐的愛護),維吉尼亞沉迷同性愛戀,她與倫納德之間更多的只是「夥伴關係」。她對女性的愛戀在1923至1935年達到頂峰。那段時期也是伍爾芙最為勤奮、極具創作力的10年。除了為艾略特出版《荒原》以外,她還創作了《
她的小說不注重情節,而著重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寫出人物內心世界的活動、進行細緻的心理描寫。同時,她也是一位散文家,善於 用輕靈活潑的文筆寫出她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作家和作品的印象。她這方面的文章主要收入題為《普通讀者I》(The Common Reader, 1925)和《普通讀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1932)兩書。這些文章乃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修養和豐富創作經驗的女作家,在創作之餘所寫的一批富有個人獨特風格的隨筆散文。
*意識流小說的共同特點如下: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敍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繫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鬱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範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摘自百度)
意識流小說代表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1882-1941)英國女作家;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