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是對本書內容所作簡要介紹的一段文字。其目的是使讀者在較短時間內對全書有一概要了解,以便選購或查閱。一般印在書背、折封口或封面等。
內容簡介大致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本書的編寫意圖、主要內容和特點;(2)本書的讀者對象。
前言、後記是指作者、譯者用來向讀者交代有關本書情況的說明文字。前言在正文之前(一般在目錄之前),後記在正文之後。多數書籍只有前言。
1.前言
屬於前言的有:(1)序言或序、前言、引言、代序、編者的話,翻譯稿的原序(作者序)、譯序(譯者序),修訂稿的原版序(初版序)、修訂版序(再版序、二版序等);(2)凡例或例言、體例說明等;(3)出版說明、再版說明、重訂說明等。
序言一般由作者自己撰寫。用以說明編寫意圖、資料來源、編寫經過、編寫人員分工、主要內容介紹、本書的特點,以及有關的科研動向、學術流派、寫作背景等情況。其目的是幫助讀者了解全書概況,指導讀者正確閱讀。
序言可以請人寫。通常在序言中提供推薦意見,提出評價的觀點,指出該書的特點及優缺點,介紹主要問題,藉以幫助讀者領會該書的主旨以及分析和認識。
序言也可選用某一文章,稱為代序。「代序」二字應置於文章標題之後的圓括號內。
對於翻譯稿,譯者可寫譯者序或譯者的話,也可請人寫序,稱為中譯本序。譯者序一般根據正文內容,聯繫實際情況,對譯文作必要的分析和評價,用以指引讀者閱讀。譯者序一般列在原序之前。
對於修訂、再版的書稿,修訂版序主要說明該書初版以來的情況,新版所作的重大修改及修改的原因,以幫助讀者了解新舊版的主要差別和重大改進或增補之處。修訂版序一般與初版序同時刊出,修訂版序放在初版序之前。當修訂版序中已對初版情況作了說明的,也可以不附初版序。
凡例主要說明編排的程式和形式,內容選擇標準、查閱的方法,以及對符號、注釋、縮略語和有關插圖、表格、附錄的說明等。凡例一般用於工具書、辭書等。
2.後記
屬於後記的有:後記、跋、代跋、結束語、再版後記、編後記等。
後記主要是交代有關該書的編寫、出版過程和補充個別內容,如闡述結論性意見,作者談認識、體會和感想,以及有關科技方面的問題探討、回顧與展望等。
跋是寫在書稿後面的評價、鑑定、考釋之類的短文。
(一)標題
標題是標明圖書中某部分內容的簡短語句。它通過不同層次表現其次形式結構。因此,其特點是層次分明,能呈現全書內容和結構。標題層次有不同深度,且層次的概念是相對的。一部書稿可以分若干層次,故有若干級標題,如一級標題、二級標題、三級標題、四級標題、五級標題等。一般可言,可設篇、章、節、條、款等層次,常用的序號(除、篇、章、節外)有一、(一)、1、1)等。其編排法有:(1)國際標準:序號統一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如: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第四級
1→ 1.1→ 1.1.1→ 1.1.1.1
如果有緒論等形式的內容,則用「0」作為序號。
(2)國家標準(GB1.1-87附錄A):如: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第四級→ 第五級
章 → 條 → 款 → 項
第一篇→ 6→ 6.4→ 6.4.1→ 6.4.3.1
第二篇→ 12→ 12.5→ 12.5.1→ 12.5.5.1
其中,引言可有可無。如果不設篇,則去掉篇的編號即可。
(3)常見的編排法:如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第四級→ 第五級
□第一章→ 第一節(§1)→ 一、→ 1.→ 1)
□第二章→ 2.1(§2.1)→ 2.5.1→ 2.5.2.1
若第一級標題用「篇」或「部分」,如「第一篇」、「第一部分」等則上述各級標題依次後移。
此外,按標題位置為分,有:(1)居中標題,大多用於一、二級標題,即章、節標題;(2)邊題,大多有於三、四標題。有頂格排和空二格排兩種;(3)插題,即段首標題。
(二)目錄
為了便於讀者檢索正文和了解全書內容的綱要,把書中各級標題按次序或類別加以排列,並標上相應的頁碼,這就是目錄。它一般排在正文之前,前言之後。
目錄的專案有序言、緒論、(篇號篇題)、章號章題、節號節題、(小節號小節題)、參考文獻、附錄、索引等。
目錄的詳細程度要看書稿的性質和內容的複雜程度而定。一般書稿列到二、三標題,但有的書籍總目錄為簡單的章目,後面分章列出詳細目錄。論文集的目錄,還需列出每篇文章的作者名(一般不超過三人)。
(三)注意事項
(1)目錄上所列的標題應與正文中的標題一致。
(2)標題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標題太多,使得內容支離破碎,標題太少,重點內容不醒目。標題的設置,應根據書稿的內容和篇幅的大小來定。
(3)正文中同級標題的序號應統一,標題的序號與文中敍述所有的序號應儘量不重複。
四、文字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又是語言的書面形式,因此文字的書稿的主體。
(一)不同類型的圖書
由於不同類型圖書的讀者對象不同,其對文字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對科技圖書中的文字,要求準確和清晰。準確,就是要求表達的內容,能使記者無誤地理解。清晰,就是要求通,敍述清楚,讀者易讀易懂。對科普圖書中的文字,除要求準確外,還要求通俗、生動。通俗,就是要用易懂的語言講解科技知識。生動,就是要用能使讀者感興趣的內容吸引住讀者,並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譯著中的文字,要求「信、達、雅」。「信」是指正確地表達原著的內容;「達」,是指使用正確通順的譯文語言;「雅」,是指熟練運用譯語言,充分表達原著的風格。三者應是統一的整體。也就是說,譯文意思要與原文一致,用詞要確切,文字要符合漢語規範。因此,在編寫和編輯加工時要區別對待。
(二)書稿的結構
全書的結構要求緊湊、嚴謹,章節安排合理,層次清楚,即有系統性,又突出主題。對與主題無關或可寫可不寫的內容,應不寫或刪去。在審稿時發現節以下段落劃分不合理時,可以作必要的合併或分開,也可以加幾句承上啟下的語句或小段。但是,對結構有大的改動,必須徵得作者的同意。
(三)文句
書稿中文句的通順與否,一關係到作者內容表達的準確性,二影響到讀者的閱讀效果,由於科技書稿一般側重於學術觀點的闡述,對於語法修辭往往容易忽視,因此,時常會發現文句不通之處。此時,應在準確領會願意的前提下,結合上下文進行修改。對於含意確實難題理解的句子,應提請作者修改。
(四)漢字
書稿中的漢字,要求字跡清晰,工整,避免使用非規範的漢字和自造的漢字。
由於漢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成的方塊字,其基本筆劃之中結構相似、偏旁相同的字很多;每個漢字具有形、音、義三要素,又都單音節字,因此,極易造成差錯。常見極易混淆的漢字有以下幾種類型:
(1)筆劃相似的漢字。例如,工土士,己已巳,木未末,向何伺同,戊戒戍,掄搶抱,干千于,升昇,天夭夫,暖曖、荏茬,折拆,等等。
(2)形似音似的漢字。例如,毆歐,喧暄,候侯、梁粱,竟競,博搏,摸模,即既,等等。
(3)形似音的漢字。例如,炙灸,栗粟,盲肓,管營、查杳,拔撥,半丰,等等。
(4)音同形異的漢字,例如,藍蘭,壯狀,績跡,辭詞,意義,付副,等等。
(5)音同義近的漢字。例如,震振,廷庭,長常,嘉佳,爆暴,等等。
(6)在音似義近的漢字。例如,躁燥,由屈,緣原,劃畫,等,在編輯加工時,需根據每個字的含義和用法認真對待,必要時可查閱詞典和有關資料。
(五)注意事項
(1)數人合寫的書稿,文筆要儘量一致。對可改可不改之處,編審校者一般不改。
(2)內容與標題應一致。要注意有無錯、漏的段落和文句。對於譯稿,更是如此。
(3)對於譯稿,原著中有損及國家形象或宣揚宗教宗迷信等內容的,應刪改,涉及國界、領土歸屬有關問題,應妥善處理。
(4)電腦錄入的書稿要注意判斷音同形異,形似音似,筆劃相似的漢字。
五、插圖和表格
插圖和表格是科技書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以直觀,明瞭的形式輔助文字說明問題。如出現差錯,一是給印製工序添麻煩,二是給讀者的科研、生產、教育等千萬不必要的損失。因此要認真對待。

常用的插圖有線條圖和照相圖(照片)。由於照片製版後印刷效果較差,因此一般盡可能少用。
插圖由圖號、圖題、圖身、字元、圖注五部分組成。(1)圖號:是對插圖按出現先後順序進行編碼的一種序號,統一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一般按章獨立編碼,如第五章第九圖,其圖號為「圖5.9」。當插圖較少時,全書統一編碼,如第九圖的圖號為「圖9」。當該書由獨立的文章組成(文集),則按每篇文章編號,不同文章的圖號可重複;(2)圖題:置於圖號之後,兩者之間空一格。圖題較長時,其間允許有逗號、頓號等標點符合,但末尾一律不加標點符號;(3)圖身:由底圖 或坐標軸、線條等結構構成。要求圖形清晰,比例準確;線條勻稱,粗細分明,曲線圓滑,接頭正確;墨色均勻濃;(4)字元:指插圖上的注解文字和識別字號。要求準確、簡潔、雅觀,名詞術語和外文字母的斜體、黑白體、大小寫、上下角標應與正文一致;(5)圖注:一般用來說明圖中字元的含義。它在圖題下方居中排,末尾不加標點符號,也可置於括弧內。
插圖在正文中的位置,應先文,後見圖。當正文中出現諸如「如圖×所示」、「參見圖×」等語時,插圖就應串排在這些話的相應位置上。
在編寫或編輯加工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凡是能用文字說明問題的,就不一定要插圖;凡是能用線條圖表示的,就不一定用照片;凡是能黑白圖表示的,就不要用彩色圖;凡是能用無國界線表示的底圖,就不要用有國界線的底圖。
(2)涉及國界線地圖,應以地圖出版社會公開發行的最新版本的底圖為準。
(3)插圖上的主體線條要略粗些,輔助線條要略細些。
(4)座標圖上應標明細物理量的符號(或名稱)和計量單位,以「量/單位」或「量」(單位)的方式給出;數值圖應有計量單位。
(5)凡是需要先清繪的圖稿,應先審核、標注清楚,以免重做。
*請參見〈地形圖之清繪與整飾〉:http://cmrc.csu.edu.tw/cmrc/survey/ch08/pdf/08-13.pdf
插圖的基本要求是:1)精選、自明;2)要有圖序和圖題,圖題要確切,有較好的說明性和專指性;3)線條粗細要分明 4)圖示盡可能置於圖中空白處,但要注意美觀;5)圖的大小,圖中字體的大小要適當;6)圖中植字應與文中、字母正斜體相一致。
(二)表格
表格是試驗資料或統計結果的一種有效表達形式。常見的表格有卡線表、無線表。用鉛線作為欄線和行線而排成的表格、稱為卡線表;不用鉛線而以空間來隔開的表格,稱為無線表。
表格由表號、表題、表頭、表身、表注五部分組成。(1)表號:是對表格按出現先後順序進行編碼的一種序號,統一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一般按章獨立編號,如第五章第九表,其表號為「表5.9」。當表格較少時,全書統一編號,如第九表,其表號為「表9」。當該書由獨立文章組成(文集),則按每篇文章編號,不同文章的表號可重複;(2)表題:置於表號之後,兩者之間空一格。表題較長時,其間允許有逗號、頓號等標點符號,但末尾一律不加標點符號;(3)表頭:包括項目頭、橫表頭和堅表頭。專案頭在表格的左上角,橫表頭排在表格的上方,堅表頭排在表格的左方,橫表頭由欄頭組成,堅表頭由行頭組成。(4)表身(指說明欄):指表格內資料部分。每一方格內的文字允許有標點符號,但末尾不加標點符號。數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數字,數字的個位應盡可能對齊,計量單位應盡可能使用法定計量單位符號表示。當整個表格的計量單位相同時,可把單位排在表題行的右端;同一欄內(或同一行內)的計量單位相同時,可把單位排在欄頭(或行頭), 以量「量/單位」或「量」(單位)的方式給出;(5)表注:用來解釋表格中事項的說明文字。它排在表的下方,末尾要加句號。
表格的正文中的位置,應先見文,後見表。當正文中出現諸如「如表×所示、」「參見表×」等語時,表格應串排在這些話的相應位置上。
在編寫或編輯加工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凡是能文字說明的,就不要用表格;凡是能用表格說明的,就不要用插圖。
(2)表號的編碼方式,力求與圖號的編碼方式一致。
(3)應儘量避免使用跨頁表或插頁表。提倡使用三線表(即「王」形表變「三」形表)。
(4)對於排版有困難的個別繁難表格,可採用圖稿的處理方法,把表格製鋅版使用。
表格的基本要求是:
(1)精選;(2)要有表序和表題;(3)具有自明性,且應科學設計,突出重點,簡潔表達;(4)儘量使用三線表而不用傳統卡線表(5)正確對待表內無數字欄,「空白」無此項,「一」 或「...」 表示末發現,「0」表示實測結果為零;(6)表內小數有效位數應同項相同,小數點應對位;(7)「~」,「一」 等符號對位元;(8)表注排在表下;(9)續表應加「續表」字樣,並重排表頭,省略表序和表題,要注意在前頁(斷開處)應用細線封底;(10)臥排表應為頂左底右,也可續表;(11)對頁表應從雙頁起排,採用「雙跨單」的排法;(12)插頁表最好不用;(13)橫表分段、豎表轉欄均用雙細線分開;(14)表中若有圖形可採用註腳的辦法,即表內設「圖示」欄,表下按圖示欄中的標號注圖;(15)用三線表編排較困難或使用起來不方便的地方應仍用傳統的卡線表,但要注意卡線表的欄頭設計。
六、附錄和索引
1.附錄
附錄是附在正文後面與正文相關的文章或參考資料,以幫助讀者學習、理解和應用正文中的有關內容,查找或核對與書中有關的資料,進一步探討有關問題。
附錄的內容包括:物理量代號表,常用計量單位及單位換算表,各類資料圖表,有關基礎知識或參考資料,有關數學運算方法,有關標準和規範,以及各種參考公式、圖表等。選錄時應注意的問題:
(1)對內容要注意核對檢查,儘量減少錯誤,與正文內容不要互相矛盾。
(2)附錄中所用名詞術語、代號、單位等應與正文一致。
(3)附錄中的圖號、表號、公式號另編,不與正文混編。
2.索引
索引是把圖書中的專案或內容摘記下來,每條下標注出處頁碼,按一定次序排列,以供讀者快速查閱正文資料。
索引有各種類型,如內容索引、作者索引、名詞索引、地名索引、中外文條目的對照等。編製什麼樣的索引,要依據書稿的內容和性質特點而定。
編製索引的原則,一是選條目要少而精,有科學性,編排合理;二是要檢索方便;三是條目要簡明完備,簡明是指條目要簡單、切題,完備是指重要內容都已編入索引,沒有遺漏。
索引的編排:(1)外文索引一般按照外文字母順序編排。第一字母相同時,按第二字母順序編排,依次類推;(2)中文索引一般採用拼音順序或筆劃順序編排。按拼音字母編排時,首字拼音字母相同的,以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為序編排;首字相同,按第二字讀音為序編排,依次類推。按筆劃順序編排時,首字筆劃數相同的,以起筆筆形「橫、豎、撇、點、折」順序編排,首字相同的,以第二字筆劃為序排列,依次類推。
索引一般用小於正文的字型大小,多欄排,置於書末。頁碼的標注,可採用標注首次出現或主要說明該詞定義、內容的一處頁碼,也可標注書中與該詞內容有關的各處頁碼。頁碼之間可用「,」或空一格的形式隔開,最後不用句號。
編排應注意的問題:
(1)索引的編排方式、頁碼的標注,全書要統一,特別要認真核對編排的次序。
(2)對索引中條目的內容、標注的頁碼,最好與正文校對。
(3)英文索引與中文索引要一一對應。
七、參考文獻
文獻是指記錄有知識或情報的一切載體。對於圖書中的參考文獻而言,其來源有:圖書(包括專著、彙編、參考工具書等)、期刊、報紙、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科技報告、技術標準、專利文獻、檔案等。作者引用參考文獻,應只限於那些親自閱讀過的、最重要的、最新近的、最關鍵的文獻。保密資料和不宜公開引用的內部資料,切忌編入參考文獻表中。
(一)現行的參考文獻著當方法
1.順序編碼法
它是在正文中引述文獻的著者或成果處的右上角,用方括號標注阿拉伯數字,並按自然數字編排序碼,而在參考文獻表中按此序碼著錄文獻的關專案,引用多篇文獻時,只需將各篇文獻的序碼在方括號內全部列出,各序碼間用逗號「,」隔開。如遇連續序碼,可用範圍號「~」標注起迄序碼。如果所提及的文獻作為敍述文中的直接說明語時,則其序碼連同方括號應與正文並排。
2.「著者-出版年」體系著錄法
它是在正文中需引用參考文獻處加一圓括號,並在圓括號內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獻出版日期,且作者姓名與日期之間用逗號「,」隔開,文後參考文獻一律按中文、日文、西文、俄文及其它文種的順序排列。其他文種轉譯為羅馬字母的列入西文文獻類。同一文種中,按作者姓的字順序排列,同姓者按名的字順排列。中文可按漢語 拼音或按筆劃順序排列;日文先按漢字,後按假名的順序排列;外文按字母順序排列。引用多著者文獻時,只需標注第一個著者的姓,其後附有「等」字,或附與之 相應的詞。
(二)著錄格式
1.根據著當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國家標準)提出的著錄格式
1)圖書
(1)序碼 著(編者)。書名。版本(第一版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頁
(2)序碼 ?國別?原著(編)者。中文書名。譯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頁
例如:
1.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天氣學原理和方法》北京:氣象出版社,1981.395-420
2.?美?莫伊克 J. G.《遙感圖像的數學處理》徐建平,張青山、王瑛譯。北京。氣象出版社,1987
2)期刊
序碼 著者。題名。刊名,出版年,卷名(期號):起迄頁
其中:?已著錄「起迄頁」的,也可不著錄的「題名」。?引用中國人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仍按外文著錄,必要時可把中文姓名加注在括弧內。例如:
3.林振山。《超長期預報的相空間技術》熱帶氣象,1992, 8(3):266-270
4.Hua Lookeng(華羅庚)。Quart
J Math(Oxford),1938,9:68-69
3)報紙
序碼 作者。題名。報名,出版地,出版年、月、日:起迄版
例如:
5.吳雅麗。〈造就新一代「技術大全」》《光明日報》,北京,1993-09-22:第1版
4)會論錄、論文彙編
序碼 著者。題名。見(或1n):編輯者姓名(或ed.多個編輯者用eds)。會議錄名(論文彙編名或會議名),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
其中:?文集不需著錄「會址」、「開會年」。?會議交流材料不需著錄「見(或1n):編輯者姓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
6.束家鑫,王志烈。《我國颱風研究的十年發展》見:上海颱風科研協作技術組編。颱風會議文集(1981),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14
7.北京市氣象局。《在「兩個面向」中不斷增強科研所活力》全國氣象科技工作會議交流材料,上海,1991:4-6
5)技術報告和學位論文
序碼 著者。題名(技術報告或學位論文名稱)。所在地:所在單位,出版年
注意:當其作為「論文彙編」形式出版時,可按「論文彙編」的著錄格式進行著錄。
例如:
8.張築生。《微分半動力系統的不變集》(學位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系教學研究所,1993
6)專利文獻
序碼 專利申請者。題名(或專利名稱)。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年
例如:
9.北京科技大學。《集束微電極腐蝕電化學測量方法與裝置》中國專利。
CN101574213,1989-04-01
7)技術標準
序碼技術標準的代碼及其編號一制訂年份
例如:10 GB31000-1986
2.本社的著錄格式
1)圖書
?序碼? 作者,書名,譯者,出版社,頁碼(出版年份)。例如:
?1?陸渝蓉、高國棟。《物理氣候學》氣象出版社,453-541(1987)
?2?Mojk J G,遙感圖像的數位處理,徐建平、張青山、王瑛譯。氣象出版社(1987)
?3?Holton J R, 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meteorology, Academic Press,(1972)
2)期刊
?序碼?作者,題名,刊名,卷號(期號),頁碼(出版年份)。例如:
?4?章基嘉。《西太平洋颱風頻率多年變化及其與大氣環流型多年變化之聯繫》氣象學報,29(2),(1958)
?5?Murkami T, Winter monsoonal surge over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JMSJ, 57,133-158(1979)。
3.某些專案著錄規則
除有特殊說明外,本規則對兩種著錄方法均適用。
1)在順序編碼法中有本專案。編碼方法有兩種:(1)全書的參考文獻,連續編碼;(2)各章為單位的參考獻,以章為編碼。在一本書中,只能採用其中的一種。
2)著(編)者
(1)個人著(編)採用姓在前,名在後的著錄形式。用西文或俄文姓名的作者,其姓不能縮寫,姓的首字母大寫,其餘字母小寫。名可以取名字的大寫字母作為縮寫名字,在縮寫名字後不加「.」而空一字位。
(2)著(編)者超過三個時,只著錄前三個,其後加「等」字或其他與之相應的字(如et al. )。
3)題名
外文題名除第一個詞的首字母大寫外,其餘一律小寫。
4)刊物名稱
中文刊物名稱不加書名號,排白體;外文刊物名稱排斜白體,名稱的第一個詞和其他實詞的首字母大寫,虛詞和其他字母一律小寫。期刊名稱可縮寫,但不加縮寫點。
5)出版地
(1)對於同名異地或不為人們所熟悉的城市名,可在城市後附州名、省名、國名等。
(2)文獻中載有多個出版地,只著錄一個處於顯要位置的出版地;無出版地要注明「出版地不詳」或與這相應的詞。
6)出版者
著錄來源載有多個出版者時,只著錄一個處於顯要位置的出版者;無出版者要標明「出版者不詳」或者與之相應的詞 。
(三)注意事項
(1)參考文獻的數量應適當,不宜太多,可給出主要的文獻。
(2)參考文獻著錄方法和格式全書應統一。
(3)參考文獻可以綜合列在全書正文之後(全書連續編號),也可以分章列在各章之末(以章為單位編號)。對個別只屬於引證性的文獻,也可以作為頁注處理。文集中的參考文獻列在各篇文章之末(以每篇文章為單位編號)。
(4)文獻可以頂格排,加行時縮進兩格排;也可以起行時空兩格排,回行時頂格排。全書體例應一致。
(5)文獻中的上下條有相同的項目(如:作者或刊名等)時,應一一重複著錄,不能略為「同上」、「同××」(序碼)等。
(6)對於尚未公開發表的作品,一般地說,參考文獻中是不能引用的。有時,作者為了論證等需要而引用,也是允許的。對被確定錄用但還未付印的,用「待發表」(英譯為「to be published」)字樣;已經付印的,用「排印中」(英譯為「in press」)字樣;自己付印代供行內部交流的單行本,用「預印本」(英譯為「preprint」)字樣,一律置於圓括號內,並位於頁碼之末。
(7)翻譯稿中的外文參考文獻,可以採用原文複印稿照排。
* 其他注意事項
量和單位
具體參照國家標準GB 31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