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校對的基本步驟
2006/03/05 13:03
瀏覽5,515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要確保校對工作的質量,首先要做好校對前的充分準備;進入校改過程時,要認真細緻地進行操作;校改完畢後,還需做好校後整理與檢查工作。組成校對工作的這三個基本步驟,都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

(一)校前準備
充分做好校前的準備工作,是保證校對工作順利實施的基礎。校前準備階段,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安排校次。一部書稿需要多次校改,才能付印複製,其中每一次校對稱為一個校次。校次的安排,就是出版單位根據發稿總字數、原稿性質及排版品質,按照原稿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通俗讀物和初級讀物經過三個校次之後即可付印,教科書、經典著作、工具書、法律法規類讀物等校對要求高、難度大的圖書,可適當增加校次。在安排好校對次數的同時,還要對每次校對的時間及起止日期作出規定。

2.人員分工。一般情況下,每一個校次由一人擔任校對工作;大部頭的出版物可以多人合校,但要保持相互聯繫,以求格式、字體、字型大小的統一。按照這樣的要求,在正式校對之前要確定每個校次的校對人員,指定責任校對,大部頭出版物的校對要組建合校小組並指定負責人,使校對工作責任明確。

3.了解原稿。拿到原稿後,要檢查有無缺件,並要了解的排版要求,如版面格式、開本規格等。

透過上述工作充分做好校前準備之後,即可著手進行正式校改。

(二)正式校改
此處所述的正式校對過程,是指出版單位三個校次的組織過程。

在不同的校次中,校對的方法和注意的重點應當有所不同。一、二校比照原稿校改校樣,以「校異同」為重點。在原稿磁片化的情況下,以發現錄排差錯(如形似字、同音字誤排)、非規範文字(如錯簡字、異體字、舊字形以及數字、量和單位名稱不符合標準的錯誤用法)和格式差錯為重點,這實際上是擴大了的「校異同」,即以相關規範標準作為比照物。三校與通讀不比照原稿審讀校樣,以「校是非」為重點。校對員是無權修改原稿,發現了原稿上的差錯,只能用鉛筆畫出,並填寫質疑表,至於應否修改和怎樣修改,則由責任編輯決定。校對質疑及編輯排疑,均應記錄存檔,以供編校品質檢查。有條件的出版社可以試行授權校對員直接校改的制度,但校改後須經責任編輯過目。

在每次校對之後,要根據校對標注對原樣進行修改,此道程序稱之為改樣。改樣與校樣次數不一定完全等同。一部書稿的校改工作,按照安排改樣的次數,可以有不同的校改方式。其中多數出版單位採用的是三校二改制。即:初、二連校初改(出三校樣)三校二改(出核紅樣)核紅(對紅)付印。除此之外,還有三校三改制與三校一改制。三校三改制的工作過程為:初校初改(出二校樣)二校二改(出三校樣)三校三改(出核紅樣)核紅付印。此種校改方式的校改周期稍長,但校改更為仔細,所以,對品質要求很高的出版物,如教科書、各類工具書等,適宜採用此種校改方式。三校一改制的工作過程為:初、二連校初改(出核紅樣)三校、核紅付印。此種校改方式雖然能縮短校改周期,但難以保證出版物品質,所以很少採用。

(三)校後的整理與檢查
由於出版單位內的三校與通讀以及著作者的通讀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在校讀完畢之後要將著作者與責任編輯在通讀中所提的意見進行整理,對一些互相矛盾的意見進行判斷、取捨,將確需訂正的問題全部謄入三校樣內,以便統一改版。一些大部頭的著作多由多人合作完成校對工作任務,每個校次各個部分的校對都由不同的人擔任,校對完畢後須將原稿與校樣一一進行整理,檢查各個部分的校對之間格式、字型大小、字體以及其他一些共性要求是否統一。還有一些急稿為了縮短錄排時間,印刷廠也安排多人錄排與改版,這種情況下需透過校後檢查完成整部書稿的統一、規範。

校對後的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頁碼整理,清點校樣、和原稿的頁碼是否齊全,排列順序是否正確;二是注釋整理,檢查注釋能否與正文一一對應,注釋標號是否有重複、間空現象,注釋的位置安排是否合理;三是附件整理,清點必需的附件是否齊全,附件的排列位置是否合理,等等。

校對後的檢查,要求對校樣逐頁進行檢查,一是檢查是否有標畫不清的地方,二是檢查需訂正的字、詞是否潦草,三是檢查是否有標注錯誤的地方;四是檢查是否有標注遺漏的地方,如通讀樣中由著作者與責任編輯訂正的內容是否謄入了三校樣中等。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一一加以改正。目前電腦排版日益普遍,電腦排版即使清樣無錯,如指令失誤或其他原因,軟片也會出現版式變動,文字、行款錯亂,造字變異等問題。因此,必須由責任編輯會同校對檢查軟片。檢查的方法是將透明型片蒙在清樣上,上下對齊、套準,觀察型片與清樣是否完全一致。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編輯多重影身術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