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當勉勵 歲月不侍人-由年齡談起】
今天接續女子的年齡,再來談談古人對於男子年齡的代稱:
《古人年齡的稱謂》
1.〈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天。小孩生下三天後,請客人來吃湯餅慶祝,稱之為〈湯餅會〉。
2.〈襁褓〉:本來是初生嬰兒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嬰兒時期。
3.〈周晬〉:小兒出生滿一周歲。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讀汝哭姪詩後,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週歳時舉行[抓週]禮,長輩將各式用品像書籍、筆墨紙硯、錢幣、玩具等各種物品擺在孩子面前,讓幼兒隨意抓取,由此來推測孩子的未來。
4.〈垂髫〉:古代兒童頭髮下垂不束髮,因此垂髫指兒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鬻子〉:指稚子。〈詩經.豳風.鴟鴞〉:「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6.〈黃口〉:指幼兒,一般稱黃口小兒。見〈孔子家語.六本〉:「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
7.〈總角〉、丱角(束髮成兩角):〈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ㄍㄨㄢˋ)兮。」鄭玄箋:「總角,聚兩髦也。」意小孩頭髮分束成兩角突出的樣子。
8.〈始齔〉:兒童七、八歳時乳齒脫落,更換新齒,也稱始齔之年。又作〈齠齔〉。
9.〈外傅之年〉:小孩十歳時到外面學習。外傅即教學的老師,別於內傅而言。〈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
10.〈志學之年〉:〈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1.〈弱冠〉: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加冠,稱為「弱冠」。〈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孔穎達.正義〉:「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是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二十歳又稱丁年,丁壯之年,即滿二十歲。〈昭明文選〉中〈李陵.答蘇武書〉:「丁年奉使,皓首而歸。」
12.〈而立之年〉〈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13.〈壯室之秋〉:壯室之秋,指三十歲。室是成立家室,古代認為三十歲是娶妻的適當年齡。
14.〈不惑之年〉:見〈論語.為政〉。
15.〈強仕之年〉男子四十歲時,可以出仕。語見〈禮.曲禮〉:「四十曰強,而仕。」
16.〈知命之年〉五十歳,「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杖家之年〉〈禮記·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諸侯),八十杖於朝。」
〈艾服之年〉:艾服,年五十則可做官從政,後指五十歲。 據〈禮記.曲禮〉:「五十曰艾, 服官政。」 艾老:五十歲以上的人。「艾」指五十歲,老年頭髮蒼白如艾。
〈學易之年〉:〈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17.〈耳順之年〉:六十歲。又稱〈花甲〉、〈平頭甲子〉、〈杖鄉之年〉。周制允許六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在鄉中行走,所以60歳又稱杖鄉之年。
18.〈從心之年〉:〈論語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歳又稱古稀之年、致事之年、杖國之年、懸車之年。周制允許七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在國都內行走。
從心: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致事之年:辭官退休的年紀,指七十歲。「致事」或作「致仕」
懸車之年(漢代薛廣德因年老辭官還鄉,皇帝賜他安車駟馬。至家鄉沛郡,太守至郡界迎接,一郡以為榮耀。他將賜予的安車懸掛起來傳給子孫後代,作為紀念)
19.〈杖期之年〉:八十歲,周制允許八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入朝。
20.〈耄耋之年〉:(ㄇㄠˋㄉ|ㄝˊ)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所以[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
21.〈鮐背之年〉:九十歳,因為年老的人氣色衰退,皮膚消瘦,背若鮐魚。〈爾雅.釋詁释〉:「鮐背,壽也。」
曹植.魏德論:「鮐背之老,擊壤而嬉。」鮐背,意指老人背有鮐文,皮膚已皺得像魚皮,是說年老的人。
又見〈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耇老,壽也。」
曹植.魏德論:「鮐背之老,擊壤而嬉。」鮐背,意指老人背有鮐文,皮膚已皺得像魚皮,是說年老的人。
22.〈期頤之年〉:百歳之人。年壽一百歲以上的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
《文末感言》
上文林林總總的介紹了各年齡層的代稱,您大概一兩分鐘就看完了人的一生。
人生是何其匆促!人生何其短暫啊!
古詩十九首有: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的慨歎!
與其悲傷、嘆氣,嫌人生太短暫,倒不如珍惜擁有,善加規劃自己美好的人生吧!
文末以陶淵明.〈雜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跟好友共勉!
(行弱冠禮.圖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