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九歌 國殤】讀後感
《國殤的出處》
出自楚辭九歌。王逸、朱熹認為屈原被放逐後,根據楚國南方祭祀歌舞的俗曲改變,借以寄託憂憤、諷諫楚王。
《國殤的釋題》
國殤是九歌之一。有關[殤]的解釋有:
1. 未成年而死
2. 死於外地的無主之鬼
3.為國戰死者
本詩是哀悼那些英勇將士,為國捐軀,禮贊將士的忠魂義魄所作。
《國殤的內容》
操吳戈兮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一)
凌余陣兮躐余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二)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三)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四)
《文意探索》分成四段
(一)原野上已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激烈戰爭,英勇的戰士們操持著吳戈,披上最堅靭犀牛皮做的鎧甲。敵人的大軍像烏雲般的蜂湧而至,士兵們奮勇殺敵。 將領的戰車與敵車交錯,展開了一場近身的肉搏戰。敵人不斷瘋狂射出利箭,英勇的戰士一一倒下,仍然繼續奮力殺敵。
(二)敵人侵犯我陣地,踐踏我軍行伍,戰車深陷泥淖之中,戰馬也一一受傷而死。但是英勇的戰士啊!仍然手持玉飾的鼓槌,拼命的擊鼓進軍,振奮士氣。 然而失去了天時,神靈震怒!我英勇的戰士啊!全部壯烈犧牲,屍橫遍野!
(三)英勇的戰士一去不再回來,平原蒼茫遼闊,回家的路途遙遠。英勇的戰士們身佩利劍,手持秦弓,雖然身首異處,而永遠不曾悔恨!
(四)英雄的戰士啊!實在是有武藝又勇敢啦!始終剛強而不可侵犯;雖然軀體已死而精神卻永遠存在,你們的靈魂也必然是鬼中的英雄!
《讀後感想》
國殤一詩,屈原對於為國捐軀的將士們,英勇殺敵、威武不屈的崇髙品德,給予最髙度的評價!
此詩歌頌英勇的戰士,他們是人中的英雄,死了也是鬼中的豪傑!從而詩歌直賦其事,簡潔的文筆,刻畫了戰爭的慘烈,人命的危淺!
我們也可以從詩歌中看到,屈原熱烈的愛國主義,和堅毅不屈的的理想性格。
我們可以理解[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的真實意義! 屈原從譬喻丶想象的文筆中,表現強烈英雄主義色彩,將積極愛國的精神,完全融入於詩文之中。
整首詩我們看到了戰場上殺人盈野的慘烈,體會了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悲壯! 〈國殤〉一詩是 屈原的九歌之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