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 寒食帖)
【蘇東坡的寒食帖】
2014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故宮神品至寶展],於是年的 8月5日展出第二批限展國寶書畫,以「宋蘇軾寒食帖」最受矚目。
《寒食帖的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東坡45歲時,曾作詩評王安石的新政,新政的黨羽,羅織他毀謗朝廷,諷刺新政的罪名而下詔入獄,本來將被處死刑。經過弟弟蘇轍與皇太后說情,改貶「黃州」團練副使。這便是歷史上的[烏臺詩案]。 東坡在黃州的第三年寫下了二首[寒食詩],東坡並以行書寫下了詩文。這就是傳之千古的[寒食帖]。
「寒食帖」這幅墨寶,縱長34.2公分,橫長199.5公分。此帖以行草寫成,有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作跋。被譽為「蘇書第一」。
元朝書法家 鮮于樞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姪文稿〉東坡的〈寒食帖〉,定為「天下三大行書」。
《寒食詩的由來》
要談寒食詩,先得知道寒食節。每年的四月五日是清明節,這一天也是個傳統節日—寒食節,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的介之推。 介之推在幫助晉文公回國即位後,功成身退隱居綿山。晉文公想再找介之推來幫忙國事,為介之推拒絕。晉文公最後下令放火燒山,想迫使他出來。沒想到介之推竟然被燒死在山裡。 晉文公非常難過,定舉國不准生火,並定名「寒食」,以紀念介之推。而東坡被貶黃州第三年寫了二首寒食詩。
《寒食詩的內容》
(一)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
(二)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詩的欣賞》
蘇軾因烏臺詩案身遭大難,差點處死,被貶黃州一晃三年己。這一年春雨蕭瑟,連連下了兩個月。原本應該盛開的海棠,也被雨打風吹而散落一地。原本濃濃的香氣,似乎也在半夜遭人盜走,了無蹤跡。殘敗的海棠就好像大病後的年輕人,病後兩鬢斑白,青春早已不復存在。
大雨仍然連綿不斷,眼看雨水就要淹進門來。破舊的小屋,就如江上一葉扁舟,飄流在雲水之中。拖著病身,想到廚房裡煮些野菜,破舊的爐中燒著溼透了的葦蘆草。無意中看到烏鴉嘴上叨著紙錢,才知道又到清明寒食節了。 想為君王盡忠,但臥病在牀的落寞蕭瑟的心境,綿密不開的春雨,雨打風吹的海棠,也是歎惋自己的生命吧! 想效忠朝廷卻遠在天邊,遙遙無期。 東坡用悲涼生命,行雲流水般的功力,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寒食帖]。
在字跡上顯得隨意流暢,表現了蘇軾書法出神入化,登峯造極的功力。
《寒食帖輾轉流離 回歸故宮》
「寒食帖」歷代輾轉傳到清代同治年間,為廣東人馮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災,幸好撲救得宜。後來「寒食帖」流入清宮收藏。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燬,再為民間馮展雲所得。後又為盛伯羲密藏,再被完顏樸孫購得。
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1918年到顏韻伯手中。1922年顏將「寒食帖」帶到日本,為日本收藏家 菊池惺堂收藏。1923年關東大地震,[寒食帖]完好無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教育部長王世傑購得,其子以高價賣給國立故宮博物院。終於回歸故宮。
《寒食帖的藝術價值》
不僅作者寫出自身遭遇,更刻劃出時代的背景與價值!金庸曾說過:[以暫時人物寫永恒人性。一個能引起眾人共鳴的作品,才算真的好作品,因為一個好作品除了能滿足視聽的享受,更要能深入人心、打動人心。] [寒食帖]經過歷來的天災、人禍丶戰亂的變故,如今仍然完好的珍藏於故宮。
千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能親眼一睹這幅國寶,透過詩文的描述,欣賞東坡瀟灑不群的行草,不禁令人想起東坡念奴嬌一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對東坡的才情著實令佩服、讚嘆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