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與「渡」之異同―〈平津侯主父列傳〉
中的「度」與「渡」(⑿六十)
一、列傳70卷―52〈平津侯主父列傳〉
本篇是公孫弘和主父偃的合傳,至於篇末附王元后的詔書和班固的讚語乃後人所加,非司馬遷原文不予採錄。平津侯是公孫弘,主父是主父偃,傳中記述了公孫弘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經歷,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節儉,宣導儒學,有益於教育事業發展的功績;也肯定了他諫止征伐匈奴和罷通西南夷,關心民間疾苦的思想和行為;至於主父偃則記述了他與徐樂、嚴安諫止征胡及通西南夷之事,表現出他們反對窮兵黷武,重視民間疾苦的思想,也說明主父偃「諸侯得推恩分子弟」的主張,對於維護漢代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有重要作用。
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中的「度」與「渡」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子度嗣為平津侯。度為山陽太守十餘歲,坐法失侯。
這是公孫弘病死及其子度嗣為平津侯的事情。「弘病」是「公孫弘發病,公孫弘(200-121 B.C.),字次卿,菑川國薛縣(今山東省滕州市)人」,「竟」是「終於,《說文解字》:『竟,樂曲盡為竟』,本指『樂曲演奏完畢』引申得『終了、完畢』,此『竟』再虛化引申為『到底、終於』」」,「丞相」是「秦漢以來輔佐天子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百官之長。公孫弘於元朔五年(124B.C.)十一月拜相,是漢朝首位布衣丞相,到元狩二年(121 B.C.)三月去世,居相位兩年有餘」,「終」是「死亡」,「子度」是「公孫弘之子,繼承平津侯爵位,做了十餘年山陽太守,因徵召鉅野縣令史成,公孫度卻挽留他不讓上路,於是被論罪失去侯爵」,「嗣」是「接續職務或爵位」,「山陽太守」是「山陽郡的太守,『太守』是『一郡之長』」,「坐法」是「因過錯犯法而獲罪」,「失侯」是「失去侯爵」。整段對話的意思是:武帝元狩二年(121B.C.),公孫弘發病,終於在丞相的職位上死去。他的兒子公孫度繼承了平津侯的爵位。公孫度當山陽太守十多年,因為犯法而失去侯爵。「子度」「度為山陽太守」兩次的「度」都是人名「公孫度」,是假借義,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三、結論:
〈平津侯主父列傳〉中出現兩次的「度」:「子度」「度為山陽太守」兩次的「度」都是假借義「人名公孫度」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