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黑山」國名是在上海世博,隨後見到英文字Montenegro,
才知黑山就是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一詞是中古時代的威尼斯語,
monte是山,negro是黑色的意思。 原來台灣照音譯,大陸照意譯。
我們離開杜布羅尼克,當晚就到黑山的新黑塞哥(Herceg Novi),
可能是行程太趕或領隊的權宜之計,跳過了古城的參觀,直接到渡假飯店。
這是亞得里亞海濱的一個小海灣,風景不頂美,住宿品質也不怎麼樣,
但觀光客仍很多。 渡假中心範圍很大,客房分成好幾區,工作人員忙不過來,
把我們帶錯了地方,拖著行李上上下下繞了好遠,終於找到自己的房間,
可是門又打不開,我和Yueli只得再去服務台,如此浪費了好多時間。
待一切搞定,Yueli去游泳,我在一旁的躺椅看夕陽,
這是一個以游泳和泥療著名的渡假勝地,特別是夏天,
歐洲人最喜歡到地中海濱來享受陽光和海水,夏乾冬雨的氣候,
讓地中海沿岸冬夏的景致差很大。 第二天一早我們沿著海灣散步,
看見一塊奇岩上有一尊年輕女子雕像,她右手摸著頭,左手正寬衣解帶,
好像準備裸泳;或者我看錯了,她是舉手瞭望,等待那出海未歸的情人。
新黑塞哥以前曾是波士尼亞國王的領地,先後被土耳其人、
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佔領,今波士尼亞的全名就叫波士尼亞‧黑塞哥維納。
往科托爾的途中,領隊叫我們看窗外,他說︰那是14世紀波士尼亞所建的城堡,
又說19世紀時奧匈帝國在這裡建了許多礮台,另有軍醫院及鐵路…
科托爾(Kotor)位於亞得里亞海最深入內陸的灣口,背山面海形勢天成,
自古當地的人就知——守住港口,灣內才得安全;所以每一王朝都很注重海灣防禦;
今仍可見防衛的城牆,此城牆長4.5公里,最高可達20公尺。
科托爾是歐洲最南的峽灣,因水深大遊輪可進出;人民以出海、造船、
觀光旅遊維生。約有五千人在外地幫人造船,我們的導遊之父就去了荷蘭;
另有九萬人沿著海岸從事旅遊業。
綿長的海岸線和彎來彎去深邃的港灣,吸引了來來往往的船隻及無數觀光客,
它就像永遠放在那裡的賺錢機器;黑山沿海的百姓真要感謝上帝的厚愛,
讓他們生活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不怕沒有謀生的機會。
15-18世紀科托爾曾被威尼斯共和國統治
環繞舊城的古城牆邊,還有剝落的威尼斯飛獅標誌。
黑山人手長腳長,平均身高180公分以上。
穿過城門進入古城,迎面可見一座建於17世紀初的鐘樓。
鐘樓下有一個迷你的方尖碑,聽導遊說這是以前處罰犯人的地方。
三角柱是羞恥之柱(Shame Column),把做錯事的人綁在此,
並告訴大家他犯了什麼罪。 鐘樓右下方有一棗紅色的牌子,
上面寫著 Place of Bizanti family 14-17世紀。
科托爾被威尼斯統治了近四世紀,所以處處可見威尼斯建築的風格,
再加上峽灣的地景,科托爾也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
在科托爾最重要的參觀景點是聖特肋弗教堂(Sv.Tripuna)
這是一座羅馬式的天主教堂,始建於九世紀,以科托爾的守護神Tripuna命名。
教堂歷經1667及1979年的大地震,重建、整修使教堂前的雙塔高度不同,
塔上分別刻著809及2009,說明她始建及最近整修的年代;雙塔是科托爾的地標。
教堂門前有科托爾守護神聖特勒弗的雕像,及石刻碑文。
聖特肋弗教堂有豐富的館藏文物,包括14世紀起的壁畫、聖人遺物,
及科托爾工匠及藝術大師們的代表作品,可惜裏面不能拍照,
沒有影像記錄看過也就忘了。
聖克萊爾的方濟會修院(Franciscan Monastery of St. Clare)
從斯洛維尼亞過來,我們一路看羅馬天主教堂,到了黑山我居然進了東正教堂,
而且一看就是兩座,雖不是第一次進入,但宿願得償由衷感謝天主!由於
科托爾正好位於天主教文化圈與東正教文化圈交界處,所以兩種教堂都有。
這是聖路克教堂(St. Luke's church)建於12世紀,原是天主教堂,
後因信奉東正教的人劇增,教堂內曾出現兩種祭壇,
現在則全屬於塞爾維亞的東正教會。 進入教堂看見穿黑袍,
留著長髮及長鬍鬚的黑山神父,徵得他的同意我們開始拍照,神父也很友善,
他拿起Yueli的相機,要我幫他們合照。出教堂前我買了一串寶藍色的念珠,
這是用來當靈修祈禱之用,禱詞是「耶穌基督天主子求祢垂憐我罪人」。
咖啡色的那一串是在布拉格買的,
科多爾的唸珠總共14顆,不知是否用來拜苦路的?
在小小的尼古拉方場上,除了古舊的聖路克教堂外,還有一座20世紀初,由捷克
建築師所設計的聖尼古拉教堂(Crkva Sv.Nikole/St. Nicholas' Church),
裏面藏書非常豐富。
東正教有許多獨立的教會,如希臘教會、塞爾維亞教會、俄羅斯教會等,
他們彼此之間互不隸屬,不像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均以羅馬教宗為最高領袖。
黑山和塞爾維亞有共同的語言,在歷史上兩國一直並肩作戰,算是兄弟之邦,
黑山的東正教是屬於塞爾維亞教會。
東正教堂通常分為三進,第一進為入口大廳,右邊會放著奉獻箱及蠟燭。
第二進為會眾席,供信友參加禮儀(彌撒)及祈禱;這裡沒有椅子,
禮儀進行時大家都站立,平時信友也可以點上蠟燭,在這裡跪地祈禱。
第三進是聖所,只有神職人員才能進入。
上圖為會眾席,隔著聖像屏風,裏面是聖所。
東正教非常恭敬聖像,在拜占庭歷史上曾有一兩次破壞聖像運動,
後來雖然在大公會議肯定了聖像的意義,但和羅馬天主教卻漸行漸遠。
代禱三聯畫
左邊是聖母抱著小耶穌,中間是基督普世君王,右邊是洗著若翰。
離開科托爾我們來到南邊的布德瓦(Budva) 布德瓦也是黑山有名的旅遊景點,
這裡最初被希臘水手發現,現在則遺留著威尼斯風格的建築。
布德瓦老城有三個主要的教堂,分別是聖伊萬教堂、聖瑪利教堂以及聖三一教堂。
台灣也有一座東正教堂,在新店湯泉社區,由希臘籍李亮神父主持。
前幾年我曾參加他們的禮儀(東正教稱彌撒為禮儀)。大家乘電梯上去,
不記得是幾樓,只看見稱作「教堂」的公寓,放了許多聖像畫,
當天約有二十位信友在場,他們大部分來自東歐,還有俄羅斯籍的僑民。
很慶幸教堂內有椅子可坐,也有禮儀過程的單張供我們參考,
但整個程序我仍不太了解。印象較深的是他們的「聖體」,厚厚的像蛋糕一樣,
並泡在加了熱水的葡萄酒裏,神父以湯匙舀起聖餐,
信友們列隊以半蹲的姿態恭迎「聖體」入口。
東正教和天主教是11世紀分開的,分裂的原因非單一事件,總之相距遙遠,
中間又隔著鄂圖曼帝國的教會是難以交流的,久而久之各自發展出當地的文化色彩。
耶穌曾說——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谷九:40〕,
對於已存在的事實除了尊重,也應互相認識,並欣賞彼此的禮儀之美。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謝 !
![]() |
|
Dear 追尋(阿爾巴尼亞之夜)(jane3468):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在黑山我進了東正教堂」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休閒|旅人手札,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