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廖義榮 把普洱當文化賣還開起博物館
2010/09/19 19:17
瀏覽1,53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普洱茶是中國大陸的產品,但卻被台灣人給發揚光大,而廖義榮就是其中最具盛名的推動普洱茶急先鋒

退伍存百萬 當創業基金

在「台灣後山」花蓮長大的廖義榮,是典型的農家子弟,幼年時由於父親是佃農,所以生活滿艱苦的,得幫父母在田裡種地瓜、花生;學生時期還曾當桿弟、撿蝸牛、搬磚塊,也曾在路旁賣西瓜。這種靠勞力賺錢的經歷,養成他日後經營事業「一步一腳印」的實在作風

四維高中畢業後,因擁有室內配電等六張證照,所以就獲聘留在學校擔任助教,直到入伍當兵為止。這期間每月2萬多元的薪水,他幾乎沒有花用,全數共40萬元都交給父母。

服役時,他原本是海軍陸戰隊,但由於擁有跆拳三段,成功轉服憲兵役。兵役3年多期間,他不僅省吃儉用,甚至假日還會「兼差打工」,從事廣告DM的傳發等工作,退伍時積存人生的第一個百萬元,也是他創業的基金

從小就跟著鄰居學喝茶,廖義榮認為台灣人是愛茶的民族,所以決定從「茶」的世界裡開始追尋他的創業夢想。儘管父親以賣茶行業很亂,經常有人亂哄抬價格,甚至用低劣品爛芋充數為由反對,但他仍堅持選擇「茶業」來創業。

奔走知名茶山 1年凸10萬公里

廖義榮買了一輛得利卡貨車,每天奔走於南投、阿里山等知名茶山,第一年車程就超過10萬公里;第二年換車,也同樣跑了約10萬公里,很是辛苦。表面上,每批買賣都有賺錢,但若將油錢、自己的工錢等算進去,結算下來不但沒有賺到錢,甚至反而賠錢,讓他好失望

不過,這段經歷並沒有白費,因為他不僅虛心向茶農學採茶、製茶、搏感情,從買茶、賣茶、賣茶壺、賣真空包裝袋等,所有與茶有關的周邊商品,也累積豐富製茶知識與經驗,加上因買賣茶壺常經香港往來兩岸,接觸普洱茶後,他發現:台灣茶雖然好喝,但不耐久藏,一但過了品嚐期限,就會走味,價格一落千丈;反觀普洱茶適合長儲久存,越陳越香,身價也愈高。於是,他看準民國86年香港出走潮,趁機一舉買下大量陳年、優質的普洱茶。

經營普洱茶,廖義榮不只是做茶葉買賣生意,而是將茶當事業在經營,同時也將普洱茶當文化在推廣,民國88年6月他舉辦「台灣第一屆普洱茶大展」,結果一鳴驚人;民國91年在鶯歌成立全台第一座「普洱茶博物館」,希望讓民眾實際體驗普洱茶深厚內涵,感受普洱茶的知性與感性之美。

廖義榮特別珍愛普洱茶蘊含的文化含義,因為品普洱茶除了歷史、文化、古董的感覺之外,還有濃濃的中國情。

民國93年,他進一步在雲南成立經過「中國」政府批准的普洱茶博物館;並為生產普洱茶,在雲南建立兩家生產普洱茶的專業茶廠,以契作方式種植有機的喬木普洱茶。

大陸門市逾百家 旗艦店設台灣

目前廖義榮所創立的大友茶業,在中國大陸有逾百家的營業店,他管理上採取「汰末」方式,就是將評分最差的店長降為店員,由表現最佳的升為店長;另外,他也將一定的利潤拿出來給員工分紅,所以大家更努力工作。

廖義榮儘管將「茶業」的經營重心擺在中國大陸,但他仍不忘投資台灣,去年他與傳世建設董事長廖文讚共同在桃園中壢市成立「台灣第一好茶城」,除了將自己普洱茶的旗艦店設置在這裡外,也網羅南投鹿谷、日月潭;台北坪林、木柵;新竹峨眉;嘉義阿里山;台中梨山;屏東恆春港口;宜蘭玉蘭;花蓮舞鶴等10大產區的優秀茶農,進駐者必須符合安全、無毒、有機或生產認證,不僅替茶農解決不善行銷的盲點,以及被茶商中間剝削外,同時也希望觀光客一次買遍全台好茶。

現在,廖義榮已經從一個原本單純追求利益的茶商,成功地轉變為一個普洱茶文化的傳播者。

今年2月2日,廖義榮為回饋故鄉,特別選用易武真正野生喬木一心二葉秋茶,製成限量1000片的「太魯閣第一餅:洄瀾之美」普洱茶,其中編號099的普洱茶致贈予太管處,希望讓全世界都認識他最引以為傲的美麗故鄉「花蓮太魯閣」。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