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台灣找塊地蓋俄羅斯農村莊園,不難;但要在台灣的劇場裡把一齣在俄羅斯莊園裡發生的沒落貴族的故事,變成一個台灣中南部一個已走下坡的田僑仔家庭的掙扎與衝擊,很難。
但,這是《四把椅子劇團》想做的事。他們的「重寫經典計畫」推出的第一個作品是《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改編自契訶夫的《三姐妹》的作品。
「台灣搬演國外經典名劇,導演都是只能從美學或形式上做改變。」導演許哲彬說:「我們嘗試的是從文本著手,直接改寫經典文本,針對台灣當下社會背景與文化脈胳進行編寫。」
負責這項「劇作家重寫劇作家」任務的編劇簡粒穎以「厭倦」來形容她對台灣搬演國外經典名劇處處受限的現況,她覺得劇場要做的應該是跟自己有關的東西,她也想探索「劇場能否反應當代」這件事。
把國外經典劇本改頭換面成台灣味兒的劇本,是很困難的,舉例來說,俄羅斯貴族的說話方式跟台灣豪門的遣詞用語就完全不同。
「《三姐妹》裡都是貴族及知識分子,每人精通三種語言,甚至會拉丁文,每個人都可以淘淘不絕、甚至直接跟觀眾講出自己心中的痛苦。」簡粒穎說:「但這不是台灣人說話的方式,台灣人說的是一種節制的語言。」所謂「節制的語言」,就是說話要含蓄,不能說太白,也不能說得太不清楚,說太白就俗氣,說不清楚無法傳達出真正的意思。
從直言不諱變成隱晦含蓄,這樣的轉變是巨大且困難的。
這次會決定改寫契訶夫的《三姐妹》,始於《三姐妹》中的安德列這個角色。
「他實在很像我認識的宅男。」簡粒穎說:「我們就從這角色出發,一步步建構出這個田僑仔家庭的生活樣貌。」
於是,在這個家道中落的田僑仔家庭,裡頭有溺愛弟弟、竭力想護住整個家的大姐,深陷婚姻危機、對人生不甘心的二姐,對未來有想法、執行力卻是零的啃老族三弟,還有努力想走出自己人生,卻始終停步在家的作家小妹。
透過這個作品,他們希望讓大家看到專屬於台灣的「當地」及「當代」的社會現象,保留了國外經典名劇的精神,但注視的卻是我們自己的當下。
(圖片由《四把椅子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