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朋友推薦,而在好幾個禮拜前,看完《清明記》,看完,使我心中有點鬱悶,但又說不太出來這種感覺,可能是對於主角的憐憫吧!或者該說是打抱不平,總覺得這樣的結局,讓我有些不能接受,但這又是環境與性格,所造成的結果,唉!又怨不得別人,啊啊啊~~
抱歉,太容易受到內容影響情緒,回歸正題。《清明記》的故事內容,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這本書是描寫兩個殺手的故事,他們身份相近、地位相同,但因個性不同,而使得最後的結局迥異。這兩個人,便是南園和清明。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是文中的兩句話,精準地道出南園和清明。
故事的主軸,為北方的京城與南方的玉京,互相抗衡。京城欲一統政權,而玉京欲保全自己獨有的勢力,故派遣南園和清明,來到京城,聯絡朝中大臣,穩固勢力,或者清除阻礙者。然京城也有兩派勢力存在,一為太師-石敬成,一為小潘相-潘白華。局勢錯綜複雜,但也環環相扣。
此書為第三屆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首獎得主作品,一開始看到作者名字-趙晨光,還以為是男兒身呢!沒想到是女兒身,而且專修法律,後改修外國文學,但對於古代文化有極大的好感。這實在是大大的震撼,因為文字精煉漂亮,描寫功力高強,且出現許多詩詞,當然這是優點,也是缺點,過多的詩詞,有時是一種閱讀的阻礙,因為不是很容易理解其涵義,需要花較多的時間體會,也容易讓人有種刻意買弄文采之感,。如果只是在重點處使用,反而有種神來之筆,會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回目上的設計,組合起來是一首柏梁體詩歌。漢武帝在長安未央宮內的柏梁臺與群臣賦七言詩,每人一句,每句用韻,後世模仿其體例的詩,稱為柏梁體。每個回目都用七言,道出此回之重點,讓我聯想到紅樓夢的回目設計,很高妙,也很有趣。
看書小提醒:
討厭被破梗的朋友,請跳掉下面我所述的內容。在看書時,請先跳過序文,一篇為司馬中原老師所寫,一篇為作者自序,都有提到書中的部分內容。
在看本書時,有些內容,可能會有些不解,特別是末文餘韻的部分,這些謎,要等到看完作者的下一本書《浩然劍》,才會完全等到解答喔!雖然可以個別閱讀,但是相互呼應著看,別有一番滋味。
沒想到,清明竟與小潘相成為知己,彼此清楚對方的來歷,也知道彼此所持的立場不同,或許是英雄惜英雄吧!這樣的糾葛,彼此應該是始料未及。正因為知道有朝一日,彼此可能會干戈相向,而格外珍惜相處的時光。作者在此處,用了不少的筆墨描寫,而使衝突更加有張力,也讓人更加惆悵與哀痛。
清明的豁達,與享受生活的平凡事,是我極為欣賞的。不論是玉京被破,或者要前往刺殺知己時,都能有閒情逸致,欣賞香雪海,或者站在小巷裡,聆聽琵琶聲。他的豁達,也能從他經常掛在口中的一段話:「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泊在異鄉。」這樣可愛的性格,也讓我對他有無限的憐惜。
運用對比,才能突顯出其不同,無論是清明與南園,或者是清明與小潘相,又或者是南園與小潘相。身份相同,但性格不同,而造就不同的結局。性格相近,但身份不同,也造就不同的結果。每個人的結局,除了不可抗拒的環境影響外,自己的性格也是佔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自己的選擇,會影響未來的結局,就如書中的人物一般。
雖然憐惜清明,但是這樣的結果,是他自己所選擇的。或許這樣的結局,在他成為殺手時,便已經料想到了,所以才更加珍惜生活的大小事吧!
- 1樓. 柚柚子2012/10/08 20:24同感
我也喜歡清明,他爽朗隨性灑脫,尤其是他不撐傘漫步在雨中的那段;我也喜歡青梅竹,覺得他是個可愛的孩子,真希望能再看看他們後續的發展,真替清明覺得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