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的偽史
2015年成龍的電影《天降雄師》就是依據偽史拍的傳奇八卦電影
(錄自維琪百科)
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是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對漢朝和羅馬的關係歷史提出的假說,認為西元前53年,克拉蘇所率7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中慘敗給安息軍隊時,克拉蘇長子沒有戰死,反而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防線,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終,猜測其最後可能為定居中國甘肅省永昌縣驪靬村。
偽史假說
第一階段
1980年代,甘肅研究人員關亨到訪甘肅省永昌縣附近的者來寨,現稱驪靬村,發現者來寨居民大多長者棕色或黃色頭髮,甚至藍色或灰色眼睛。這些村民並且由於奇特的長相而受到歧視。
關亨連同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正義在者來寨展開大規模走訪調查,發現者來寨的村民除了長相奇特以外,生活習慣也和漢族截然不同:
• 村民經常做“牛鼻子”饅頭祭奠祖先;
• 重大節日村民會玩一種類似鬥牛的遊戲:讓牛聞血腥味道;
• 所有墓葬一律頭朝西。
第二階段
考古學家在者來寨附近發現99座西漢墓葬,具有以下特點:
• 幾乎所有墓主都是男性:專家們由此推斷,墓葬可能與軍隊有關;
• 墓主頭身比例大多為1:8,高於漢族人的1:7.5,卻和者來寨居民的頭身比例相近:專家們由此推斷,墓主不是漢族人,而是外族人;
• 所有墓葬全部頭朝西:和者來寨村民的喪葬習俗完全一致。
第三階段
專家提出假設:者來寨的居民是西方使團/商團的後裔。但是這個假設很快被否定,因為者來寨並非處於繁華地段,而西漢後期絲綢之路也只是處於開拓階段,西方商團還沒有大規模進入中原地區。專家決定對者來寨村民進行去氧核糖核酸檢測。一共採集了75份血樣,其中接近一半的樣本中有歐洲人的基因。關亨、陳正義意外地在者來寨發現一座西漢古城遺址。由於無法說出古城遺址的來源,他們決定從史料記載中尋找線索。
《漢書》中記載:西元前36年,西漢都護甘延壽,副將陳湯率軍攻打匈奴郅支城,發現郅支城採取“土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守方式,匈奴人並且派出一支長相奇特的軍隊,擺出“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陣]”。關亨,陳正義認為,這正是羅馬軍隊獨有的防守和進攻陣勢,而“夾門魚鱗陳”正是羅馬軍隊頻繁使用的龜甲陣,因此當時匈奴人派出的是一支疑似古羅馬軍隊。《漢書》同時記載:漢軍大勝,“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可能俘虜全部帶回漢朝。有人猜測,“驪靬”說不定是是希臘語“αλεξανδρία(Alexandria,亞歷山大裡亞)”的異讀,並且也是為了俘虜安置而取的名。
第四階段
根據西方史料記載:西元前53年,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決定向東擴展實力範圍,親率7個軍團征戰安息帝國。羅馬軍隊一開始屢戰屢勝,卻在卡萊戰役中遭到安息軍隊埋伏,死傷慘重。克拉蘇長子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封鎖線(一說普布留斯被俘,後來率第一軍團逃脫),但第一軍團之後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踨。西元前20年,羅馬和安息簽訂和約,羅馬要求安息遣返卡萊戰役的戰俘,才得知第一軍團已經失蹤。
陳正義大膽推測:第一軍團逃出安息後一路向東逃亡,進入匈奴人的領地,後來並且效忠匈奴,直到再後來被匈奴派出與漢朝軍隊交戰。甘延壽,陳湯帶回漢朝的俘虜正是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今天居住在者來寨的正是他們的後裔。
假說破解
驪靬人為羅馬人後裔的假說因其劇情離奇與浪漫色彩,在網路上頗受歡迎,但是歷史文獻與科學檢定皆否認此假說。臺灣學者楊希枚就於1969年在臺灣《書目季刊》上發表《評德效騫的〈古代中國境內一個羅馬人的城市〉》,對德氏一些牽強之辭進行駁議。因為驪靬作為地名早在西元前60年前就已經出現,早于克拉蘇被擊敗的年代,不可能是為安置俘虜而取的名[1]。
希臘詞開頭音節在中亞語言中常被省略,亞歷山大裡亞在中亞語讀音“坎大哈”,不會是驪靬的音轉,非名字來源。驪靬也可稱犁靬,指古國塞琉西亞。塞琉西亞的希臘文作Σελεύκεια,讀音若“塞犁靬”則很有可能與漢文一樣讀作“黎軒”或“犁靬”[2][3]。
陳湯攻殺郅支單于是西元前36年,離卡萊戰役已經接近20年,《漢書》〈陳湯傳〉:“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由此可見,陳湯已經將虜獲分給了協助漢軍作戰的15座西域國家,根本沒記載帶回漢朝,何況是驪靬。
魚鱗陣也並非羅馬軍隊特有的龜甲陣,中國使用這種隊形作戰的時間遠遠早於羅馬。《左傳》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原繁、高梁彌以中軍奉(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
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城工事也並非由羅馬傳入中亞的,中亞地區早已有之[4]。
牛崇拜也非羅馬文化。祭牛、鬥牛是農耕民族普遍風俗。春秋初年,秦文公建怒特祠,用於祭祀牛神。今天的浙江金華等地以及苗族、彝族、黎族、侗族、布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也都有鬥牛活動,多數是以牛與牛相鬥,日本、韓國皆有鬥牛。而在國外,既有近東地區的牛祭,又有源於愛琴海東部的公牛崇拜,還有被稱為西班牙國術的騎士鬥牛,但唯獨古羅馬既沒有牛崇拜,也沒有鬥牛之俗,只是人鬥獸和人鬥人。所以說者來寨村民對牛的崇拜是古羅馬人在此居住後的遺俗完全不能成立。[5][6]
埋葬先人以頭朝西,也非紀念羅馬,中國古文化埋葬多半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7]。
2007年科學家也通過對當地人的遺傳鑒定後,發現其Y染色體多為東亞本地固有類型,且大部分單倍型(haplotype)和羅馬人沒有關係[8][9],並指出報導當地人的去氧核糖核酸有羅馬血統的新聞為假新聞[10],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劉國鵬就曾經撰文介紹國際知名漢學家白佐良的觀點,認為“羅馬軍團流落中國”之說是各路新聞媒體爭相拋售的報導,而千篇一律的新聞報導也正說明其缺乏足夠的科學和文獻支持[11]。
德效騫的觀點一經提出立即遭到很多史學家的反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後續的研究。1989年,蘭州大學歷史系教師陳正義與蘭州大學的英語外教澳大利亞學者大衛•哈裡斯、俄語外教蘇聯學者弗•維•瓦謝尼金及西北民族學院(現西北民族大學)的關意權教授,贊同德效騫的觀點。此假說經過海內外媒體的傳播,立即成一個熱門話題,並為驪靬村帶來巨大的觀光收入。
但是,這四位學者並不是該領域的專家,從未發表過相關學術論文。陳正義寫的書《驪靬絕唱——最後的古羅馬人之謎》,僅為一本通俗讀物。雖然陳正義在書中宣稱以可靠的史料寫成,卻在關鍵之處率意敷衍聯綴、想像,全非嚴肅的歷史學論著。蘭州大學歷史學院汪受寬教授認為有關說法大有越炒越熱的勁頭,擔憂如果學術爭論受到經濟利益的干擾,出現歪曲甚至編造歷史情況,那麼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媒體都將陷入一場道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