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星(Bd:α CMa)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其視星等為-1.47,幾乎為第二亮恆星老人星的兩倍。它的英文名稱為Sirius,讀法為/sɪɹiəs/,源自古希臘語的Σείριος。[14]天狼星根據拜耳命名法的名稱為大犬座α星。我們肉眼以爲是一顆恆星的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個雙星系統,其中包括一顆光譜型A1V的白主序星和另一顆光譜型DA2的暗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Bd:α CMa B)。
最早的天文記錄已經有天狼星的記載,它被古埃及人視爲「索普代特」(Sopdet,希臘語:Σώθις),而索普代特的象形文字是一顆星星和一個三角形。埃及人在中王國時期期間的曆法開始於天狼星偕日升那一天,那天早晨,由於天狼星距離太陽夠遠,可以比太陽更早升起,避開強光,在消失70天後重現天空。這一天在曆法中的重要性是因爲它也是尼羅河周期汎濫和夏至之前不久。]天狼星消失在天空的70天在神話中象徵著索普代特和艾西斯在埃及地府渡過
古希臘人相信天狼星的出現代表著乾熱的夏天及引起的植物枯乾、男人軟弱和女人煩燥。由於天狼星十分明亮,因此在初夏的不穩定天氣下會閃爍的更厲害,表示不好的事件將會發生。受到其效應牽連的人被稱爲患上「astroboletos」(αστροβολητος)或稱「star-struck」。在文字記載裏會被寫作「燃燒」或「火焰」。[18]此星出現後的季節被稱爲夏天的「狗日」。愛琴海基亞島的土著為得到涼風而祭祀天狼星和宙斯,並等待天狼星出現在翌年夏天。如果它明亮地升起,就是財富的好兆頭;若其升起時渾濁或昏暗,則預示瘟疫的到來。考古學家從島上挖掘出公元前3世紀的錢幣,它上面刻著散發光芒的狗或天體,顯示出天狼星的重要性。羅馬人於4月25日前後慶祝天狼星的偕日落,他們在當天向羅馬的五穀枯萎之神(Robigo)奉上一頭狗、點上香、祭上酒和一隻羊,希望能阻止那一年星光帶來的銹菌。
亞歷山卓的托勒密在自己的《天文學大成》中的第7及8卷所譜寫的星圖裏,以天狼星作爲天球的中線。他把天狼星描繪成六顆紅色恆星之一(見以下的紅色爭議部分)。其餘五顆實際上為M型和K型恆星,如大角星和參宿四。
亮星對古玻里尼西亞人十分重要,因爲他們要在太平洋衆多小島和環礁之間靠天象導航。當亮星位於地平線上小許的時候,這些星體就被水手們作爲星象羅盤,從而找到指定的地點。這些星體也可作緯度標記,天狼星的偏差和斐濟島相符合,因此,它每晚都越過斐濟島的正上空。天狼星是「巨鳥」星座「Manu」的身體,老人星是南邊的翅膀,南河三是北邊的翅膀,一共將玻里尼西亞的夜空剛好分成兩半。[24]天狼星的偕日升標誌著希臘夏天的開始,因此它相反地標誌了毛利人冰冷冬天的開始,Takurua在當地語言代表天狼星和冬天。
天狼星的英文正統名稱來自於拉丁語Sīrius,該詞來自於古希臘語Σείριος(Seirios是「熱烈」或「炎熱的天氣」之意),但是這個古希臘名稱也可能在希臘古風時期之前從某處傳過來的。這個名稱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赫西俄德的詩作《工作與時日》中。[80]天狼星還有另外50多個編號和名稱。
天狼星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爲الشِّعْرَى(拉丁轉寫:‘aš-ši‘rā或'‘al-shi‘ra),意為首領,曾出現在在古蘭經中,英文的另一個名稱Aschere就從其而來。
天狼星在梵語裏是Mrgavyadha(意思是獵鹿者)或Lubdhaka(意思是獵人),天狼星被稱作Mrgavyadha時,代表樓陀羅(濕婆
在斯堪的納維亞文化中,天狼星被稱爲Lokabrenna(「洛基放下的火」或「洛基的火炬」)。在日本,天狼星和名爲青星/あおぼし ao boshi?。天狼星在中世紀占星術裏是一顆吉普賽人之星,與綠柱石及刺柏有關。神祕哲學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也以特定的符號來象徵它[86]
天狼星在許多的文化中都有特別的意義,特別是代表狗。它是大犬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口語上最常被稱為犬星。它也是傳統的獵戶神話中的狗:古希臘人認為天狼星的光芒對狗有不良的影響,使牠們反常出現夏季熱("犬日"):它們過度的喘氣導致過份的乾燥和置身疾病的危險中。在極端的例子中,口吐白沫的狗也許有狂犬病,可能導致被咬的人受到傳染和死亡[20]。古羅馬人知道這些日子是三伏日,並稱這顆恆星是小犬(Canicula)。這顆恆星在中國天文學中被稱為天狼星(拼音:Tiānláng;日語羅馬字:Tenrō;韓語:천랑;韓語羅馬字表記法:Cheonlang),所屬星官是井宿。許多北美洲的原住民將天狼星與狗連結在一起;在西南方的原住民Seri和托赫諾奧哈姆族(Tohono O'odham)註記這顆恆星是跟隨著綿羊的狗,黑足人(Blackfoot)稱之為狗臉,切羅基人(Cherokee)將天狼星和心宿二配成一對,做為靈魂之路兩端的看守犬。內布拉斯加的波尼族(Pawnee)有幾種聯想;狼族視它為狼星,而其他的部落認為是郊狼星。居住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峽的因紐特人稱這顆星為月之犬。
有些文化將這顆恆星與弓和箭聯繫在一起。中國人古代將它與船尾座和大犬座結合,想像成一把橫跨在南天的大弓,箭頭為天狼星。相似的組合也出現在埃及丹德拉(Dendera)的哈索爾神廟壁畫上,沙特女神(Satis)將她的箭畫在牛頭人身女神哈索爾(天狼星)上。在晚期波斯文化中,這顆恆星稱為Tir,並且被當成一支箭。
天狼星 (Sirius) 是全天最亮的恆星。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已發覺每逢初夏尼羅河開始氾濫的時候,天狼星總在日出前出現,不久又在晨光中消失,於是埃及人把天狼星出現的頭一天定為新年之始,一年固定為 365 天,全年分成 12 個月,每月 30 天,餘下的 5 天則作為節日之用;同時還把一年分為三季,即 "氾濫季"、"長出五穀季"、"收割季",每季 4 個月。這是人類文明最早的曆法之一,儘管它的一年長度比實際少 1/4 天,古埃及人仍然基于信仰和祭祀理由奉行這種曆法多年。
19 世紀量天技術發展後,天狼星又成為研究焦點。德國人貝塞爾 (Friedrich Bessel) 分析天狼星在 1834 – 44 年的自行數據,他認為天狼星運動的微小擺動是伴星攝動主星的結果。到 1862 年,美國的磨鏡專才克拉克 (Alvan Clark) 在測試 18 吋半折射鏡時才首次看到這顆伴星。說起來克拉克有點幸運,1862 年天狼星與伴星相隔較遠 (圖三),天狼星的強光沒有淹沒伴星,他磨製的 18 吋半也是當年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折射鏡,所以一試鏡便發現伴星了。
根據星體演化理論,天狼星 (Sirius A) 是藍白色主序星 (即是星的中心仍有氫燃燒),表面温度 9700 C,視星等 -1.45,光度 (輻射功率) 較太陽強 25 倍,質量是太陽的兩倍,距離 8.6 光年,在最近太陽的星榜上排第十。伴星 (Sirius B) 是非主序的白矮星 (white dwarf),光度只有太陽的 1/40。白矮星其實是星死後留下的一種質體,將來我們的太陽也會失去核燃而面臨死亡,死前會先膨脹成紅巨星 (red giant),再變成行星狀星雲 (planetary nebula),最後星雲擴散只剩餘居中的星骸 --- 白矮星。Sirius B 依同樣演化而成,它的前身是主序星,質量較主星大些,死前失去部份質量,最後的星骸只剩一個太陽質量,但體積極度收縮如地球大小,所以平均密度高達 ~1000 kg / cc,比鉛還要重十萬倍。**
在天文考古方面,天狼星的顏色也曾是論點,現在它是藍白色,但外國某些學者指古代天狼星是紅色,究竟是顏色真的變了,古文詮釋有誤,星體演化理論有漏洞,還是別有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