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中並沒有翼騎兵(Hssaria)這個詞,它是指16到17世紀的波蘭重騎兵。它與huzar不同,huzar指的是18到19世紀的歐洲輕騎兵。翼騎兵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4世紀,在南斯拉夫語裡表示騎馬的騎士。隨著14,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鐵蹄已經踏上南歐的土地,越來越多逃亡者在匈牙利定居下來,由於他們有對抗奧斯曼帝國的經驗,在那裡他們受到歡迎。這時,翼騎兵開始在匈牙利出現。翼騎兵作為一個整體在戰場上組成機動打擊力量。對於當時的歐洲這是一大進步,當時的騎士戰爭是由一系列騎士間的單獨對決組成的,指揮官在戰鬥開始後就對戰爭的過程影響甚微。
波蘭與匈牙利有著緊密的聯繫,在15世紀初,第一支翼騎兵以輕騎兵的形式被組建。
經過幾代,翼騎兵最終發展成重裝攻擊騎兵,它在整個歐洲是獨一無二的。直到17世紀末翼騎兵仍是波蘭軍隊的驕傲。波蘭軍事力量的成長與西歐有所不同,在西歐,步兵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有下面這幾個因素影響了波蘭軍隊的奇特發展。
版圖和距離:15世紀,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締結盟約共同對抗條頓騎士團的侵擾,直到17世紀,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依然在不斷擴張,領土差不多有1百萬平方公里。王國內的路程遠大過他的那些西歐鄰居,這就要求它的軍事力量必須是移動迅速的,騎兵受到重視就不足為奇了。
不同的敵人:由於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恰恰位於西方和東方的橋樑位置,它分別與以下幾個國家相接。
1.瑞典,北方的瑞典在當時擁有全歐洲最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具有相當的攻擊性,它的版圖包括今天的芬蘭,拉脫維亞.
2.韃靼人,東南的韃靼人是13世紀偉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帶到歐洲。他們每年都侵<百度》掠王國的南部。
3.南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在17世紀是南部歐洲的霸主,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包括希臘,巴爾幹半島,今天的羅馬尼亞,匈牙利
4.西方哈布斯堡家族所統治的奧地利和普魯士。
5. 俄羅斯,位於東北的沙皇俄國此時仍未算是一個強權國家,但是它的力量在不斷增長,而且它與波蘭的衝突也不斷在加劇。
6。愛沙尼亞以及德國的北部,它希望建立波羅的海的霸<百度》權。
每一個鄰國都有著不同的軍事方針,所以波蘭和立陶宛只能不斷發展他們的策略以應付局面。
文藝復興和巴羅克前期波蘭人的成人傳統:任何一個貴族的後代,除了獲得必需的教育外,還必須在軍隊中服役一段時間。當有需要時還必須加入軍隊。從幼年開始,他們就被訓練成為熟練的騎手,所以他們是最好的後備力量。
基於以上因素,通常情況下,波蘭軍隊有80%由騎兵組成。翼騎兵是攻擊騎兵,它的作用是作戰是運用力量和速度擊潰敵人的陣列,這和第2次世界大戰中裝甲力量的作用有點類似。
翼騎兵是波蘭軍隊的榮耀,一般而言,貴族按其階級及資歷在軍中服役。雖然士兵有 薪金,但是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裝備和隨從負責,而通常這些都價值不菲。首先,他們必須為自己以及隨從挑選良種馬。顧及速度的需要,盔甲一般都十分輕,僅用於保護手臂以及上半身。武器有15英尺長的長槍(由國王提供的唯一武器),匕首,刺劍(*)以及手槍。
長射程火槍也被推薦使用,但直到17世紀末期才推廣使用。許多翼騎兵還帶有弓箭(韃靼和土耳其弓)。那個時期,弓箭比火器有更好的射程,使用更加方便。
翼,波蘭翼騎兵最突出的標誌,其實並非必需的,但是很多騎兵都會佩戴。翼用木頭 製成框架,上面排列成行的羽毛,一般是佩戴於騎兵的背甲,也可以裝在馬鞍上。翼不僅僅用於裝飾,在高速突擊中,被風吹動的翼可以發出一種嗡嗡的聲音恐嚇敵方的戰馬。而且,當敵方看到一大群帶翼的騎兵向其攻擊也會相當困擾。對於韃靼人而言,他們常用的套索也很難套住受到高於頭部翼保護的波蘭翼騎兵。儘管並非經常出現,但是,翼已經成為翼騎兵的特色以及標誌。時值今天,你仍可以在波蘭空軍以及裝甲部隊中找到帶翼的標誌。
翼騎兵在波蘭以及立陶宛軍隊中被看作為重裝突擊騎兵,但西方的觀點看來,他們被
劃歸為注重速度和戰術的輕騎兵。翼騎兵在戰鬥中最主要的任務是擊潰敵方的戰線。16世紀和17世紀的波蘭指揮官意識到火器的威力還十分有限,他們要求騎兵們在沖到敵人面前時至少保留長槍和馬刀。這個命令十分有效,翼騎兵打贏了大部分戰鬥,其中很多勝利是面對擁有數量優勢的敵人取得的。在那個時候,只要有良好的訓練以及士氣,佔有數量優勢的一方獲得勝利是預料之中的。而這就是翼騎兵在將近兩個世紀中經常要面對敵人的情況。
在攻擊開始的最初階段,翼騎兵多次減速和加速以削弱敵方火力的威力。在攻擊開始 的時候,翼騎兵僅僅緩慢起步,然後慢慢加速,當沖到敵方戰線前的時候達到最高的速度。這不僅僅是為了保存馬匹的體力,而且能對敵方的預備隊造成心理上的影響。長而輕的長矛用於突破敵方的戰線,在首次突擊後,長矛一般已經折損,這時就輪到馬刀和刺劍上場了。
假若首次攻擊不奏效,翼騎兵會撤退和再次突擊。一般而言,一場戰鬥中,翼騎兵會 進行十次左右的突擊。翼騎兵也負責戰後追擊敵人。只有受過良好訓練的團隊才能這樣有序的撤退和重新組織陣列。 除了少有的幾次,翼騎兵的損失都是微乎其微的,這證明瞭翼騎兵的威力以及當時波 蘭指揮官的高素質。Towarzysz Pancerny波蘭貴族騎士
The Polish Hussars (/həˈzɑr/, /həˈsɑr/, or /hʊˈzɑr/; Polish: Husaria) or Towarzysz husarski, were the main type of cavalry of the first Polish Army, later also introduced into the Army of the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 between the 16th and 18th centuries. When this cavalry type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the Serbian mercenary horsemen around the year 1500, they served as light cavalry banners; by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6th century hussars had been transformed into heavy cavalry. Until the reforms of 1770s the husaria banners or companies were considered the elite of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caval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