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是《聖經·舊約·以斯帖記》中的女主角,是西元前五世紀中期的一個人物,是古代波斯的王后,她是一名美麗善良的猶太女英雄,她為了挽救在波斯境內的猶太人的性命,運用自己的智慧,在當時波斯王的面前揭露了陰謀家,當時波斯宰相哈曼的陰謀,使得哈曼獲得被絞死的下場(注:這個絞刑架是哈曼為陰謀絞死以斯帖的養父而製造的。),粉碎了哈曼陰謀消滅波斯境內猶太人的罪惡計畫。
本書與路得記是聖經中僅有的以婦女名字作書名的書卷。其作者不詳,但從內容來,他必是猶太人,且住在波斯,因此寫作時期最可能是在所載事件發生(西元前460年)後不久至波斯亡於希臘(西元前331年)之間。至於所記載的事件,大概是發生在所羅巴伯與以斯拉的歸回之間。
《以斯帖記》是《舊約》中“史傳”的最後一卷,同“但以理書”一樣,寫于薛西斯死後好幾百年,因此,其中記錄的事件並不見於波斯史書。有關薛西斯王的史料很多,他幾乎毀掉了歐洲大陸的新文明。薛西斯性格軟弱,不值一提。下文講到的他對待自己妻子的態度,恰恰反映了他的為人據聖經記載,書珊城有一個猶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耶哥尼雅(又名約雅斤)和百姓從耶路撒冷擄去,末底改也在其內。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後名以斯帖),因為她沒有父母。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為自己的女兒。
哈曼陰謀滅絕猶太人對鄰居中那些難以理解的人,人們總是懷著猜疑之心。猶太人聚居區與世隔絕,猶太人對異教神眾口一詞地公開詛咒,還有他們只願與自己人搭伴結夥,所有這些都使得他們不受鄰居的歡迎,並時不時發生激烈的糾紛。
其中有一次糾紛,發生在基督誕生前第5世紀的早期。那次波斯的猶太人損失慘重,幾乎瀕臨種族滅絕的危險。(圖)以斯帖的邀宴以斯帖的邀宴猶太人稱薛西斯為亞哈隨魯,他在一次不光彩的爭吵之後,和妻子離了婚。當時這位國王喝多了,王后也一樣。兩人惡語相向,結果妻子瓦實提被迫離開王宮。薛西斯隨即在全國挑選新王后,他選中了年輕的猶太姑娘以斯帖。以斯帖是個孤兒,為堂兄末底改所收養。末底改在社會上很有威望,與宮廷常有來往。以斯帖進宮後,末底改常去看望她。一天在前廳,末底改無意間聽到兩個人正在密謀殺害國王,便告訴了以斯帖。以斯帖報告國王,那兩人便被處死了,但末底改也隨之被遺忘了,並沒有因為他救了國王一命而得到任何獎賞。
末底改倒並不在乎。他生活富足,不缺錢花。再說,作為王后的保護人,他已經得到了很多榮譽,也很知足。隨著地位的驟然上升,他聲名顯赫的同時也樹敵不少。當時,有一位名叫哈曼的阿拉伯人,是薛西斯殿前最受寵信的大臣,哈曼是亞瑪力人,與猶大人是世仇。他瞧不起末底改,末底改也不卑不亢地予以回敬。哈曼堅持說,無論兩人什麼時候相遇,末底改都得先鞠躬。末底改拒絕了。這件事鬧到了國王面前,國王說自己懶得管。從此,兩人仇恨愈演愈烈。今天看來,這件事本不值得大動干戈,然而在3000年前,人們並不這麼認為。哈曼是個危險的敵人。他向國王屢進讒言,使薛西斯對這些俘虜的後代心生疑慮。哈曼指著猶太人的豪宅,說他們顯然發了大財。
由於國王從未見過大多數猶太臣民所居住的貧民窟,自然輕易就相信了他。哈曼沒費什麼工夫,就哄得只知道縱情聲色的君主心甘情願地頒佈了一道敷令,要把國內的猶太人統統處死。
哈曼受命執行這道殘酷的教令。像所有的卑鄙小人一樣,他精心,周密地佈置有關事宜,因為他要充分享受復仇的快樂。哈曼通過抽籤來決定哪個月對耶和華的信徒施行大屠殺,結果選定了二月份。這樣哈曼就有足夠的時間在高山之
以斯帖指控哈曼以斯帖指控哈曼巔上搭起一座絞刑架。這樣一來,他的仇敵末底改“會吊得比誰都高”。
以斯帖力挽狂瀾然而,這個陰謀枝節太多,不可能長久地保守秘密。以斯帖在末底改的緊急請求下,沒有經過召喚,便前去拜見國王,請求赦免她的族人。
起先,薛西斯勃然大怒,但是,他想起了末底改曾經救過自己的性命,便網開一面,把所有的證據都拿來一一對證。他終於明白哈曼騙了他,是想公報私仇。國王的信使縱馬奔向全國各地,警告猶太人對付迫在眉睫的陰謀。而哈曼則被吊死在原本打算在上面吊死仇敵末底改的那座山上。
陰謀的細節公之於眾,猶太人慶倖自己度過了這場劫難,他們決定永遠記住這個重大的事件。此後,每年巴比倫曆法中的亞達月(約在西曆的二三月間)的13至15日,猶太人都要隆重舉行“普耳節”的慶典。
在這一天,每個猶太聚居區都要高聲朗誦“以斯貼記”,並公開詛咒哈曼,富人們則慷慨周濟窮困者,以紀念挽救本族免遭滅頂之災的賢良王后以斯帖。
而那些早已返回耶路撒冷的虔信的猶太人,對這一節日並不歡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年年反對過“普耳節”,理由是這個節似乎有點“異族氣息”。但是這個節日(大概源於亞述或巴比倫,由來已久)以新的形式迅速普及開來,並流傳至今。
The Book of Esther is a book in the Ketuvim ("writings"),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Jewish Tanakh (the Hebrew Bible) and is part of the Christian Old Testament.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Jewish girl named Hadassah and Esther. Esther became queen of Persia and thwarted a plan to commit genocide against her people. Also called the Megillah, the book is the basis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Jewish celebration of Purim. Its full text is read aloud twice during the celebration, in the evening and again the following morning. Scrolls of Esther traditionally have only one roller on the left side, as opposed to most other Biblical scrolls such as the Sefer Torah, which have two rollers, one on each 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