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曾經建立第一個民主國家:蘭芳共和國
今天的中國很少有人知道,在19世紀,東南亞曾經出現過一個華人建立的現代共和國家——蘭芳共和國,前後共存在100多年,後來被荷蘭人消滅。
220多年前,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印尼人對婆羅洲的稱呼,今約有三分之二為印尼領土)西部,誕生了一個華人建立起來的小國家“蘭芳共和國”。它的開國元首是中國廣東省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
很早的時候,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有很多華人來到加里曼丹島謀生。他們大都集中在該島西部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帶打工。有的在農村種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則在山區開採石油和煤炭。
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所以被幹隆皇帝稱為“天朝棄民”。為了生活,他們需要團結互助,於是組織了不少“同鄉會”之類的組織。後來,這些組織聯合起來,成立了以東津為首都的蘭芳共和國。羅芳伯因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出眾的組織才能,在坤甸一帶華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各地搞同鄉會的人推舉為領袖,于1776年建立了“蘭芳大統制共和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禦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羅芳伯當了19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隨後,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後還有7人先後擔任過這個職務。1886年,這個在異域建立起來的華人小國,遭到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的進攻。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敗,這個華人小國也不幸滅亡。“蘭芳”共存在了110年。
蘭芳國的歷史歷史上在南洋海島上(西婆羅洲)曾經存在了110年的蘭芳共和國,就是我國新興的市民階級(資產階級)在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在國外建立的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1776年建立,1886年被荷蘭侵略者消滅。參見呂振羽著的《簡明中國通史》第15章第927-932頁;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材:《中國古代史講義》下冊第34章第496-497頁)。
蘭芳國位於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印尼一帶),建於清幹隆四十二年(西元1776年),滅於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6年),立國時間達110年。創始人為廣東人羅芳伯。
這個由華人建立的國家制度很特殊。在當地華人圈內,首領稱為大唐總長(或者大總制),面對當地土著居民則稱王。首領的傳承不是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式的家族世襲制,而是類似于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首任大總長羅芳伯逝世時,公推江戊伯繼任,先後五傳,最後劉台二,故被人稱為共和國。至於“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也有似於議會制。
後來,他們還曾經遣使回國,覲見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意思是,我不敢自立為王,但朝廷下令封一個王總可以吧。但這件事沒有結果,有可能是使者沒見到皇帝,也有可能是清朝皇帝不予受理,根本不理睬這些天朝棄民,或者根本不能容忍南方的漢人在海外建個國家。
羅芳伯在中國國內,也是一個平民百姓,沒有任何特殊身份。到海外後,因為他才能過人,所以被大家推為首領。帶領眾多海外華人,謀求共同的利益。後來因為華人勢力太大了,有好幾萬,當地土著居民也歸附了好幾十萬,他們幫助浡泥王平了叛,浡泥王看華人的勢力已成,不得已拱手讓位。蘭芳國能建立起來,主要還是華人群體實力很強的緣故。
羅芳伯是華人勢力的代表,是由華人們推選出來的。除了個人能力之外,在華人圈內並不具備絕對的優勢。也就是說,大家能一起推選他,也能夠一起廢了他。所以,羅芳伯敢於向土著居民稱王,但不敢在華人面前稱王。
“羅芳伯之旅”追思華裔歷史名人中國閩西歸僑作家張永和、張開源新著長篇傳記《羅芳伯傳》,最近由印尼和平書局出版社出版,在東南亞華人社會產生較大反響。亞細安(東南亞)客屬聯合總會於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專家學者在發言中認為,《羅芳伯傳》史料豐富,筆觸生動,情節曲折,再現了廣東梅縣客家子弟羅芳伯和一群熱血客家青年,于1772年5月移居婆羅洲(現印尼西加里曼丹島),與當地蘇丹和各族民眾並肩興業,發展經濟,並于1776年創立共和體制的歷史畫卷。
亞細安客屬聯合總會會長吳
在軍事上奪得勝利的同時,羅芳伯目睹民眾生活困苦,日缺三餐,夜無居處,心中十分不安。他隨即著手組建“採金公司”,開發當地豐富的金礦資源,推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羅芳伯並未陶醉在歡呼聲中,他以特有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權建設,于1776年創立共和體制,定名為“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在世界諸國堪稱第一,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體制還早11年。
山口洋市市長阿旺.
許多學者讚揚羅芳伯生前十分關注中華統一大業,心系家鄉建設。
據悉,20世紀3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著《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在近代史學術界影響重大,如今《羅芳伯傳》出版,進一步豐富了客家歷史文化研究的內涵和中國移民的史料。
在印尼歷史上著名的蘭芳共和國,劉姓華人就曾擔任第四屆、八屆、九屆大總制,他們分別是劉台二、劉亮官、劉鼎,都有是祖籍廣東梅縣的客家籍劉姓華人蘭芳共和國見於國史的時候不多,只知道幾百年前中國人在現在印尼的加里曼丹島搞了個共和國,往往相信那時中國全民熱愛君主,君主制度更是天經地義,偏偏華僑在17世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合眾式樣的國家。如果僅僅對中華民族有這麼一點瞭解的外國人,你要認為中國人的天性是自由平等。由於史料的原因,我們無法知道羅芳伯搞的是自由平等的現代政治,還是不堪入目的幫會統治,或者自由平等與幫會政治兼而有之,就象20世紀初期的芝加哥。不管怎樣,從中國人的功業來研究共和體制,是不容易得出結論的,他很快就會淹沒在一大片和共和無關的中國傳統思潮當中去,中國人的蘭芳共和國使人對一個種族是易於共和或易於帝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荷蘭人一直有顧慮,不敢全面佔領,怕同文同種的中國干預,但清廷統治下的中國當時已經搖搖欲墜,捉襟見肘,根本顧不上,也不把他們當自己人,結果荷蘭人後來才放大膽子把該國徹底滅掉,這件事對後來南洋華人的心態,可能有某種影響。
1。當時應該為一海外華人社區。
2、發展水準遠高於附近其他異族。
3、大統制為其最高頭領。
4、當地似乎實行頗為民主的推選制度。
5、全民皆兵。
6、“共和國”似為荷蘭人對他們的稱呼(就這一行政管理、地域、經濟文化來看,稱為共和國似很恰當。
7、該社區的獨立性後為為荷蘭人所奪,併入荷蘭殖民地。
觀點:
1、蘭芳共和國證明:以漢族為主的群體和社區創造並實現西方人也認可的民主體制。
2、蘭芳生不逢時,面對強大的西方入侵者,又得不到故土的支持,是以敗。
3、蘭芳被滅,便海外華人數百年來似苦海飄蓬,無處安身立業,竟屢為海島蠻夷所淩。
4、蘭芳被滅,也使東南亞華人在建國與民主方面的探索為兵火所滅。
資料:1777年華人建立蘭芳共和國(現印尼加里曼丹)
說起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很多人都會追溯到1776年成立的美國,實際上,就在美國獨立的同一時期,華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西部建立了一個蘭芳共和國。作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之一,蘭芳共和國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107年,直到19世紀末才由於國小力弱被荷蘭殖民者所滅。
清除婆羅洲土匪海盜,華人建立蘭芳共和國
明清之際,受到國內戰亂的影響,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很多人被迫前往海外謀生或躲避戰亂。他們中的很多人來到了南洋的婆羅洲(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島)從事農業或礦業生產。當時,婆羅洲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但在華人的積極開拓下,當地的生存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此地。
1772年5月,一個名叫羅芳伯的中國人踏上了婆羅洲的土地,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婆羅洲的歷史。羅芳伯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是廣東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自幼胸懷大志,而且練就了一身好功夫,是個文武全才。1772年,已經34歲的羅芳伯因屢次鄉試不第,對仕途徹底灰心,於是帶領一批客家青年漂洋過海,經虎門到達婆羅洲西部的坤甸。
最初,羅芳伯在當地以教書為生。很快,他發現婆羅洲的華人缺衣少食、夜無居所,生活十分困苦。於是,羅芳伯決心要為改變人們的生活而努力。由於當地盛產黃金,羅芳伯就著手組建了“採金公司”,開發金礦。金礦的開採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推進了經濟發展。此後,羅芳伯的名字不僅在華人圈子傳開了,當地的土著居民聽到也會肅然起敬。
解決了溫飽問題後,羅芳伯又開始處理安全問題。當時,島上社會治安極為混亂:土匪橫行、海盜稱霸,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土著首領則束手無策。對此,羅芳伯先是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繼而聯合婆羅洲的蘇丹,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在戰鬥過程中,羅芳伯出色的組織能力、勇敢的戰鬥精神令同伴們極為欽佩,大家一致推舉他為領袖。
軍事上的勝利提升了羅芳伯的政治影響。平息了盜匪後,羅芳伯的聲望如日中天,為他日後建立共和國提供了必要條件。當時羅芳伯率領的部隊已經有三萬多人,平定叛亂後,又有二十多萬當地人主動歸附。當地蘇丹也表示臣服,要將王位讓給羅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絕。最終在蘇丹的一再勸說之下,羅芳伯雖然表示可以接受政權,但決不答應做國王。1777年,以東萬律為首都的“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羅芳伯擔任首任國家首腦“大唐總長”,並被當地人尊稱為坤甸王。
實行禪讓與選舉結合制,國家首腦產生需獲國民認可
其實,當時華人在東南亞建立的國家並不是只有蘭芳共和國一個。據不完全統計,除了蘭芳外,還有其他十余個華人國家。蘭芳的歷史之所以引起人們的興趣,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國之一。
在國家政治制度上,蘭芳實行共和體制。國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工農兵”一體,部隊平時分散在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禦敵。全國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至於“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類似於後來普遍實行的議會制。
在國家領導人的產生上,蘭芳結合中國古代的禪讓制,創立了禪讓與民主選舉相結合的形式。上任領導在去世或下臺前,推薦下屆領導,但其能否出任大總長則需要多數公民贊同。羅芳伯當了18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臨終前,他推薦同樣具有文韜武略的江戊伯做下屆總長,後經選舉,江戊伯果然成為繼任領導,並出色地繼承了羅芳伯的未竟事業。後來,蘭芳共和國又用同樣的辦法產生了多任領導人。大力發展當地經濟,嚴格推行以法治國
蘭芳的歷史沒有被人忘記的原因還有它為當地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蘭芳各屆總長都十分重視發展生產,他們帶領人民改進農耕技術,擴大礦業開採,發展交通事業,提高了當地的生產力水準。軍事上,蘭芳建立了全民皆兵制度,經常組織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創建了兵工廠,製造各種槍炮。蘭芳還大力發展教育,從清朝聘請一批著名儒生前來教學,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知識水準。 在國家治理上,蘭芳推行以法治國。建國之初,蘭芳就設立法規,禁止暴政,並規定:凡*搶掠者,殺無赦。蘭芳共和國嚴格地遵守了這些法規,使得自身實力和影響大增,吸引了許多當地土著部落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版圖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蘭芳的領導人還做到以身作則。他們不僅嚴格遵守各項法規,還十分關注百姓的生活。蘭芳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鱷魚災難,成群結隊的鱷魚在蘭芳國內水域活動,嚴重危害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消息後,大總長羅芳伯立刻親自前往受災地區,指揮人民成功地驅逐了鱷魚。
蘭芳共和國的這種貢獻至今仍為當地人稱頌。如今,在東萬律有紀念羅芳伯的芳伯公學,坤甸有羅芳伯紀念廳和墓園,其家鄉梅縣石扇梅北中學內也建有羅芳伯紀念堂。一些學者還著書立說,傳頌蘭芳共和國的功績。早在20世紀6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就著有《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一書,最近中國閩西歸僑作家張永和、張開源又新著長篇傳記《羅芳伯傳》,這些著作讓蘭芳共和國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再現在人們眼前。前兩年,印尼百名專家學者和鄉賢還專門組成宣講團巡迴千里,緬懷蘭芳共和國歷史。
曾想併入清朝版圖,但被乾隆皇帝拒絕
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此,羅芳伯鬱鬱而終,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
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當時的東南亞並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1602年成立了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等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製造假像,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蘭芳共和國元年(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羅芳伯稱大唐總長。
蘭芳共和國十九年(西元1795年),江戊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二十三年(西元1799年),闕四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二十八年(西元1804年),江戊伯復任。
蘭芳共和國三十五年(西元1811年),宋插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四十七年(西元1823年),劉台二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二年(西元1838年),古六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六年(西元1842年),謝桂芳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七年(西元1843年),葉騰輝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九年(西元1845年),劉乾興繼任。
蘭芳共和國七十二年(西元1848年),劉阿生繼任。
蘭芳共和國一百年(西元1876年),劉亮官繼任。
蘭芳共和國一百零四年(西元1880年),劉阿生復任。
不過,清朝政府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年與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敗無能。由於清朝屢次敗給西方列強,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於是荷蘭人趁著1884年中法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人民在大總長的領導下,一方面全力進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請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時,清朝自身的統治已搖搖欲墜,根本顧不上去援救這個海外“棄民”所建立的國家。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裝備又與侵略軍相差很遠,蘭芳共和國終於被荷蘭殖民者滅亡。不過,由於害怕清政府做出反應,荷蘭當時還不敢公開宣稱已經滅亡蘭芳,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國家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對蘭芳地區的佔領。《環球時報》
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不僅是“蘭芳共和國”一個,還有其他幾個國家:
廣東省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于19世紀亡于荷蘭;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福建省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另一個沒有特定名稱的王國。于19世紀被向東擴張的英國消滅;還有暹羅王國的開國國王鄭昭;三佛齊國王張璉(廣東饒平人);
婆羅國王某(福建人);爪哇順塔國王某(廣東潮州人);以上華人國家均于19世紀亡於西方殖民者對東南亞的侵略狂潮中。
在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中可以找到對這些國家的簡單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