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印度教
2013/05/20 11:13
瀏覽557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有大約十億人信,其中的九億五百萬居住在印度,僅次於擁有18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3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有的印度教派別都以撰於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經》作為經典教義。在此之外,各派別還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經文。

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印度教新娘。
「印度教」(Hinduism)一詞是19世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創造的。印度人自古以來則以恆法(सनातन धर्म,對比於佛法)呼之。事實上,印度教不同教派教義的區別很大,甚至大於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之間的差異。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與佛教也頗有淵源,起源於上古時梵天傳給人類的《吠陀經》,印度的商羯羅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去掉了婆羅門教的一些糟粕然後形成了印度教。印度教不是只分布於南亞,在東南亞也有人信。

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註:佛教的輪迴與此輪迴不同。)。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為婆羅門,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首陀羅賤民甚至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與梵合一。「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印度婆羅門教有燃火祀天的儀式,火被當作上天的口,把供物放入火中燃燒的話,上天可以吃到供品,就可降福人類。雖然印度教有輪迴觀念,但認為倘若破壞種姓制度的原則,則會落得永世不得超生的結果,故上至婆羅門下至賤民,均不敢廢除該教義,縱使今日法律上已不承認種姓制度。

印度教具有強烈的封閉性宗教特色:不鼓勵印度人移民海外,也不鼓勵外國人入籍印度(但印度境內亦有歷史悠久的猶太人、帕西人等移民群體);印度人生來即被視為印度教徒,外國人則不被視為印度教徒;沒有後天加入印度教的觀念,也沒有叛教的觀念(縱使一位印度人宣稱亦然,僅視之為挑釁行為,破壞種姓規矩及殺牛等行為亦同,只是被降為賤民)。穆斯林和外國人雖不適用種姓制度,但除非對方不友善,原則上以剎帝利方式待之。

尤其甚者是性力派(Shaktism) 性力派梵文शाक्तंŚāktaṃ;字面意義為「力量之教條」或「女神之教條」也有能量之意)是印度教的一個支派,專於崇拜沙克提提毗——印度教的聖母——作為絕對的,終極的神格。該派別同濕婆派毗濕奴派並立為印度教三大派。

  • 性力派(*Shaktism)認為提毗(字面意思為「女神」)是至高大梵天本身,「獨一無二」,具有其他所有神的形式,無論其是女性或男性,都被認為是她的各種各樣的顯聖。在該派的哲學和實踐的細節上,性力派模仿了濕婆派。然而「性力派教徒」(梵文शक्तŚakta),即性力派的踐行者,大多或全部專註於崇拜沙克提為至高之神的多變的女性一面。濕婆,神的男性一面,僅被認為是超越物質世界的,而其崇拜通常被降低到輔助角色性力派的根基深植於印度史前時期。從印度舊石器時代22,000年前的定居地已知最早的女神形象,到印度河谷文明時她的教派的改良,吠陀時期的部分衰落,之後在古典梵語傳統的重新浮現和擴張,已表明在許多方面,「印度傳統的歷史可被視為這位女性的重現。」[2]此女神名本母(梵語:matrka matrika)。性力派在笈多王朝開始流行。

    縱觀其歷史,性力派激發了梵語文學和印度哲學的傑作,今天還在繼續影響廣為流傳的印度教。性力派在印度次大陸及以外,以坦陀羅和非坦陀羅的以無數形式廣泛施行。而其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兩個派別是Srikula在印度南部最為強大,和Kalikula在印度北部和東部盛行。在印度東部南部受雅利安人同化較少的地方繼續崇拜女神。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檔案分享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