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特內哥羅(蒙特內哥羅語:Црна Гора、Crna Gora,意即「黑色的山」),是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小國。過去多採用其英文名稱「Montenegro」的音譯,如「門的內哥羅」,中國大陸、新馬、港澳則譯作「黑山」。
蒙特內哥羅的東北為塞爾維亞,東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單方面宣布獨立),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及克羅埃西亞,西南則為亞得里亞海.。
蒙特內哥羅在本國官方語言蒙特內哥羅語中稱為Црна Гора(西里爾字母)或Crna Gora(拉丁字母),意為「黑色的山」。西歐語言(如英語、義大利語等)中的蒙特內哥羅名稱為Montenegro,該名稱源於義大利語的威尼斯方言。monte即是山,negro則是黑色的意思
Montenegro (i/ˌmɒntᵻˈneɪɡroʊ/ MON-tən-AYG-roh or /ˌmɒntᵻˈniːɡroʊ/ MON-tən-EEG-roh or /ˌmɒntᵻˈnɛɡroʊ/ MON-tən-EG-roh; Montenegrin: Crna Gora / Црна Гора [t͡sr̩̂ːnaː ɡɔ̌ra] (
listen), meaning "Black Mountain") is a sovereign state in Southeastern Europe. It has a coast on the Adriatic Sea to the south-west and is bordered by Croatia to the west, Bosnia and Herzegovina to the northwest, Serbia to the northeast, and Albania to the south-east. Its capital and largest city is Podgorica, while Cetinje is designated as the Prijestonica, meaning the former Royal Capital City.
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決定放棄「南斯拉夫」的國名,改稱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2006年5月21日,蒙特內哥羅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同年6月3日,蒙特內哥羅國會正式宣布獨立,恢復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立地位,同時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15年12月2日,北約邀請蒙特內哥羅加入該組織,這也是北約六年來的首次擴張。相關事宜的談判也已經展開,預計蒙特內哥羅將於2016年正式加入北約。
蒙特內哥羅的先民為伊利里亞人,公元前3世紀時被古羅馬征服。羅馬帝國衰落以後,伊利里亞落入哥特人之手,後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將該地區重新納入版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蒙特內哥羅加入了協約國以協助盟友塞爾維亞,隨即被奧匈帝國侵略。在前兩次入侵中,蒙特內哥羅成功抵禦了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在1916年1月的第三次入侵中,蒙特內哥羅被奧匈帝國完全佔領。尼古拉一世逃亡至義大利、法國。1918年,塞爾維亞等協約國的軍隊解放蒙特內哥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議會制憲會議宣布南斯拉夫成立共產黨政府,由五個民族共組聯邦,罷黜君主制。蒙特內哥羅成為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加盟共和國之一2006年5月21日舉行公民投票,獨派以55.5%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係,剛剛超過55%歐盟規定的有效結果票數。6月3日,蒙特內哥羅國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28日蒙特內哥羅正式加入聯合國。
蒙特內哥羅境內主要是山脈、丘陵,只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其中西北部的科托爾灣為歐洲位置最靠南的峽灣,該峽灣東岸有古城科托,現已列為世界遺產。
蒙特內哥羅政府業已修正簽證規定,持效期超過6個月之中華民國普通護照(需身分證號碼),得免簽進入或過境蒙國,單次停留期限為90天,該規定自105年3月3日起生效。另倘經海路,請選擇由Kotor、Zelenica、Tivat、Bar等4個海港之一入境蒙特內哥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