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
2014/06/29 18:08
瀏覽614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為鄂溫克族的一個分支,“敖魯古雅”為鄂溫克語“楊樹林茂盛的地方”之意。 大約在1700年以前從列拿河一帶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當時有700餘人。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   

 

1949年之後,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徹底結束了不分冬夏穿獸皮、餐風露宿的原始生活,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溫克族鄉人民政府。196591日,35戶鄂溫克獵民敖魯古雅河畔安家,實現了定居。

鄂溫克"在鄂溫克語中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傳統上以狩獵為主。由於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在生活、生產中大量使用馴鹿,所以他們又被稱為"使鹿部落"。鄂溫克人打獵,一般五六個人為一小組,稱為"塔坦",獵人們最喜歡獵鹿。這不僅因為鹿的全身都是寶,而且因為鹿特別靈敏,最難捕獲,因而獵獲到鹿也是最光彩、最令人興奮的事情。獵民一年中捕獵季節的劃分是有規律的。這是按照各種動物的生長習性、生活特點形成的習俗。

 

 

服飾 鄂溫克族傳統的服裝是皮衣,以鹿皮、麅子皮等為主要原料,揉獸筋為線,縫製皮衣和骨扣。服裝樣式古樸,形狀符合生產、生活的需要。例如,他們經常用完整的麅子的頭皮做出外形與鹿頭、麅子頭完全相同的皮帽子。獵人只有兩隻眼睛露在外面,達到迷惑野獸的目的。

 

 探秘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 敖鲁古雅

 

交通 鄂溫克人主要以馴鹿、馬、大輪車、馬車、滑雪板、雪橇等作為交通工具。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 - 文化娛樂 贊達拉嘎是鄂溫克族民間小調、山歌之類的總稱,短者數行,長者數十行,有世代流傳的,也有即興創作的,旋律簡潔樸素,一般不用樂器伴奏。蹈的特點是音調單純、動作簡單、邊歌邊舞。他們最喜歡的歌舞主要有"歡樂之火"舞、"阿罕拜"舞、"愛達喜楞"舞、"折輝冷"舞。鄂溫克族崇拜天鵝,"天鵝舞"是婦女們最常跳的舞蹈。舞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 - 婚姻習俗。鄂溫克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是一夫一妻制,還保留著"氏族外婚""姑舅表婚"的氏族社會殘餘。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 - 葬禮儀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敖魯古雅鄂溫克人 鄂溫克族喪葬禮儀,最早受薩滿教影響,後來受東正教影響和佛教影響。所以在安葬方式、入殮、弔唁及送葬活動等方面,不同地區或不同氏族的習俗也不相同。

宗教信仰鄂溫克民族絕大部分信仰薩滿教,牧區的也信奉佛教,也有少部分人信奉東正教。薩滿教是一種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形成於原始社會後期。因滿--通古斯語族各部落的巫師稱為"薩滿"而得名。

 探秘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 敖鲁古雅

熊崇拜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混沌初開時,人類還未走出森林。一天有一個獵人在山中打獵,突然被一隻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帶進山洞,強逼獵人與它成婚。

 

鄂溫克獵民雖說以狩獵為生,在古時卻不獵熊,隨著社會的發展,圖騰觀念的淡薄,生產工具的先進,才打破了不獵熊的禁忌。但在獵熊、吃肉、葬熊的過程中直到現在仍不同程度地保存著禁忌和崇拜的殘餘。

鄂溫克獵民打死熊後,直到吃肉之前任何人都絕對不能說熊是我們打死的,要說"熊睡覺了"

在剝熊皮時,必須首先割掉睾丸,把它掛在樹上,然後動手剝皮。認為這樣熊見人才老實。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